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天津的回族

(2007-01-11 13:28:13)
分类: 天津记忆(城市人文行)

                谈谈天津的回族

看到冷眼 冷语老师关于清真大寺的图片,并点了我的名,心里百感交集,既感激又惭愧。感激的是冷眼冷语老师对回族的关心,惭愧的是自己身回族,却没有宣传回族。

在天津大约生活着130000左右回族同胞,他们分别以“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居住在各地。比较著名的聚集地有,北辰的天穆[2万多回族],红桥的西北角。关于清真寺的布局,可以这样说,凡是有回族的地方,就会有清真寺。在伊斯兰世界里,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清真寺是大家日常宗教活动的中心,为了方便信众,清真寺基本上是社区性质的。无论多少,只要有回族需要,就会有清真寺。同样的,清真寺的日常用度也是有本社区的信众以“乜贴”形式供养。

从历史上看,回族可谓天津最早的居民之一。前天我在独立汉秋老师的关于妈祖文化节的贴里就回复到,元朝的宗教史,在中国宗教史上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尤其是伊斯兰和回族,在元朝有了长足的进步“元朝回回遍天下”[《明史》中的记载]。熟悉《元史》的朋友,都会知道在元朝人被分成四个等级,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而回回便属于色目人,在元朝的地位仅次于统治阶级的蒙古人。究其原因,回回为元朝历下了汗马功劳,成为蒙古人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勇将。当蒙古铁骑驰骋欧亚的时候,其中便有一支以回回[又称康里人]为主的少数民族军队。元朝的军队有一个传统“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据史料记载,13094月,元武宗海山曾派康里军两千于直沽沿海屯种。这便是第一批来到天津的回回。如今天津回族里纯回姓沙、哈、米、海等姓氏,便是元朝回回的后裔。

但真正在天津历史文化上起到作用的当属,穆姓回回的迁入。明朝初年, 朝廷为了安定的起见,把西北的回回实徙江淮,一大批回回被南迁。客观上加速了回回文化和汉文化的融合,南方的很多汉人开始信仰伊斯兰教,形成了一大批以“穆”行为代表的准回姓[据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著作《语言与文化》记载“纯回姓都以回教徒的谱系作基础,准回姓就有依据汉姓来的”]1644年燕王扫北路经此地,从此天津建卫。而在这批跟随燕王扫北的队伍中,就有现在天穆回族的先祖浙江钱塘穆重和,落户于天津城北的穆庄子[后与天齐庙合并,统称天穆]。由此可见,以穆姓为代表的第二批回族的迁入,正逢天津建卫。穆姓回族与元朝的康里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来自汉文化且已认同汉文化,属于准回姓,后者来自于异域文化与汉文化保持距离,属于纯回姓。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天津的经济地位显著提高,大批北京、沧州、孟村、大厂等地的回民也不断涌入天津,形成了三批迁徙潮。这些人大多散居于天津各地。

从清中期起,天津便有“八大家”之称。其指的是,在天津拥有大产业的八家商人,分别是“韩、高、石、刘、穆, 杨、黄、张[后虽有变动,但穆家始终被列在其中]。他们的商号分别是“天成号韩家,益德裕高家,杨柳青石家,土城刘家,正兴德穆家,长源杨家,振德黄家,益照临张家”。其中正兴德穆家,就是指的从穆庄子[天穆]迁出的穆重和后裔穆兴永父子。

渐渐的天津的回族,开始以穆姓为首,以天穆、西北角为聚集地。时间推至晚清,天津的回族同胞与汉族一道积极捍卫我中华国土,抵御外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西北城角的回民曾先后打跑了到当地骚扰的英、俄侵略军。俄罗斯兵企图报复,回、汉人等区聚八百义民,共同御敌(清郝缙荣《津门实纪确对》)。以后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大批北门内一带汉族人民曾跑到药王庙清真寺前静坐避难,回族人民又以不拜鬼神无义和团为理由,防止外国侵略军对这些汉民的屠戮,而且送饭送水,为汉族同胞提供保护。

在今天的天穆地区,生活着2万余回族同胞,以穆姓为主体,又分7支。在这里还走出了以穆成宽为首的穆家军,为中国游泳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穆成宽次子穆祥雄,曾三次打破世界蛙泳记录,号称“蛙王”。体委主任贺龙元帅曾云“古有杨家将,今有穆家军!”去年,奥运火炬传到中国时,穆祥雄以七旬高龄代表中国运动员,成为了第一传递手。著名导演谢添的电影《水上春秋》,便是根据穆家人的事迹改变而成。以穆姓为首的天津回族,见证、参与了天津卫600年的风风雨雨!

自己虽生长在回族聚集地,对天津回族比较熟悉。但毕竟研究尚浅,难免有意偏盖全之处。还望各位专家老师多多指正! 在这里我谨代表天津130000回族同胞向诸位道一句“赛俩目”[真主赐你平安]

 


                                                  老穆

                                               2006年9月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