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估衣街随想

(2007-01-02 22:08:50)
分类: 人生漫步(我思故我在)
估衣街随想                                                     
    不知怎的,手指开始在键盘上敲打出估衣街三个字,一副老照片,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看着它,久久的,久久的,一股历史的沧桑感跃然心头。我该写点什么了!

曾记否?几年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为了挽救估衣街被拆的命运,四处奔走、呼吁,结果换来的是“重点文物单位,采取迁移或先拆再建重的方法,保护。”后来,冯先生对此再没有表态,听我的一位老师[南开大学的教授]说,冯先生在私底下说,他以后再也想不来估衣街了。当初我还有点不明白此中含义。

今天,当我再次步入估衣街时,一种不极其严重的协调感充斥着我的心。街前的马路[北大关],经过几年的维修,至今还没有竣工,马路似乎像一件破棉袄,到处是补丁,街上的行人,个个目光呆滞,奔破忙碌。信步迈进估衣街,青砖绿瓦变成了灰色的高墙建筑,有的店面依然挂着老幌子,但已没了昔日的繁华。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谁也不会去寻找什么老字号,唯一的目的就是最大显度获得金钱。几处被“保护”建筑,孤独的立在那里,似乎在寻找昔日的同伴与繁华。渐渐的,渐渐的,这些仅存的建筑,被融化了,被物欲融化了,变得褪了色,失去了应有的历史感。他们在向我们哭述,自己的无奈与悲哀!

时间证明被重建的估衣街,变得更混乱,更污染。我也不再想去了估衣街了。即使,路过也会本能的闭上双眼,去回忆昔日的场景:青砖绿瓦,各色幌子,行人匆匆,热闹非凡。借钱马路虽不宽敞,但也不会尘土飞扬,汽车堵塞。对面的耳朵眼,排着长长的队伍,一个行人就地蹲在马路边吃着热乎乎、香喷喷的炸糕……

我开始理解冯先生不再来估衣街的缘故了!当记忆中的童话被商业无理的侵蚀,我们难道就只能闭上眼睛去回忆吗?和平路,会变成第二个估衣街?劝业场、兴业银行、中国大戏院,会成为下一份孤独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们的城市需要爱与呵护。需要大家伸出援手去爱她、呵护她。悲剧不会重演!

                              

估衣街见证着,近代天津民族商业的发展,是一篇活的历史。可惜他被拆除了,但为了铭记,就叫我们再一次的去回忆吧。

据史料记载,早在清光绪庚子年(1900)以前,估衣街就开始形成了。并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即海河五大支流交汇处,并有南运河的沟通,得到近一步的发展与壮大,成为老天津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估衣街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货源主要来自当铺的死当[过了当期,而没有被赎的]而打当出来的旧衣服。商家们从当铺低价收买,高价售出,从中牟取厚利。时间一长,商家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暗春”[行话]。例如,估衣上往往被商家标有“飞子”[价格],十个数目字,分别以“肖、道、挑、福、乐、前、贤、万、世、青”代表。另外卖家们的吆喝声,更是此起彼伏、南腔北调,合辙押韵,甚为好听。有一段传统相声《卖布头》,便是模仿此道。

除了估衣生意外,估衣街还经营各类生活用品。最著名的是山东孟家的绸缎庄。号称“八大祥”,闻名津城。

 

 

  老穆

丙戌年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