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巧用“最近发展区”

标签:
杂谈 |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一、连接“生活”,利用“最近发展区”,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
师:同学们这个月是3月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日子,你知道吗?
生1:3.8 妇女节
生2:3.12植树节
生3:3.15 消费者权益保护日
生4:3.22世界水日
……
师: 很好,老师手中有一杯干净的水,像这样的水,你平时能做什么?
生:洗衣服,洗手
师:老师这里有一支蘸了墨的毛笔,看我在做什么?
生:洗毛笔
师:此时这杯清水变成了?
生:污水(齐声回答),教师板书:水
师:是什么污染了这杯水?
生:墨汁
分析:教学中,该老师以3月份重要的几个日子引出水,然后通过一个简单的洗毛笔动作,来创设生活中常见情境,让学生清楚看到水被墨汁“污染”的整个动态过程,铺设好污染源的概念,再出示五幅生活中水污染的图片,让学生讨论污染源在哪里。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从“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向“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迁移发展,这对新知识的学习是有益的。
二、提供“垫脚石”,利用“最近发展区”, 纠正错误的前概念
生:与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有关。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太阳离地球近,到地球的热量多,是夏天;太阳离地球远时,到地球的热量少,是冬天。
师:这是个很有意义的猜测。的确,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地球在公转的时候有时离太阳近一点,有时离太阳远一点,我这里有一些数据,不知道能不能解决大家的猜测。
然后这位老师在PPT上出示了如下的一张图:
http://s12/mw690/4bcef59dgd34c1192b43b&690巧用“最近发展区”" TITLE="案例分析——
|
|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认为你的猜测正确吗?
生:地球在公转的时候,温度最高的夏天离太阳的距离比冬天还要远。说明距离并不是影响四季温度有规律变化的原因。
……
分析:在这里,不少学生的原有认知是太阳离地球近时是夏天,太阳离地球远时,是冬天。这种错误的前概念一直处在同学们的脑子中,那么他是如何纠正呢?第一步,展示学生的原有基础,并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第二步,提供证据(图画数据展示),引起矛盾。第三步,提供正确概念的证据帮助学生建构新概念。
三、做好铺垫,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优化课堂的实验设计
如在《摆的研究》中,当探究完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有关后,老师让三组学生汇报数据,同学们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同时,不少同学发现每组摆在15秒内数据都不相同,以一个螺帽为例,测量三次的的结果为:第一组,13次,14次,14次,第二组,16次,17次,17次,第三组,21次,21次,21次。老师问:“为什么这三组摆的快慢会不一样?” 同学们内心也充满了疑问。“可能摆绳的长度不一样。”一个学生回答说。
当测完每个组摆的长度时,同学们惊奇地发现:第一组摆绳长度24厘米,第二组摆绳长度14厘米,第三组摆绳长度8厘米。三个数据的对比,学生就会容易得发现摆绳的长度也会影响摆的快慢,为下面的探究做好铺垫。
在探究完第一个实验时,学生已经知道了摆锤的重量与摆的快慢有关,这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要让学生更好地明白摆绳的长度也会影响摆的快慢,该老师特意在第一个实验中设置了不同长度的摆绳,为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提供“垫脚石”,很巧妙地将两个探究“套”在了一起,充分利用了“最近发展区”原理,使整个探究显得很连贯。
总之,最近发展区理论应用于科学教学中,可以让教师很好地把握教材,制定符合学生有效发展的教学目标。并且,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指导教师创设情景,找准“垫脚石”,纠正学生错误的科学概念,鼓励学生动手探究,让学生有序地从一个发展区上升到另一个发展区,不断地把“可能的发展水平”变化成“现有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