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服”一词具有双重的内涵:狭义的古称“宴服”,特指唐代按身份品级划别冠服的颜色、面料以及佩饰的一类服饰,服用于礼较轻的场合,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日常服装;广义的则泛指各身份、等级和阶层的人在非礼制场合下服用的日常服饰。本节要讨论的“常服”主要指一般服饰,即社会各阶层在普通场合下均可穿着的服饰。常服按照裁制方法和结构特点可分成三类,本节将以中国传统的服装制作工艺为主要线索,辅以历代同类服装的比较,立体地呈现其特点及演变。
分裁制
分裁制又可称为“上衣下裳制”,指上身着衣、下身除了裤以外另着裳(裙)的服装形式。裳的源头可上溯至服装形成之初以兽皮遮蔽下体之俗,将多块兽皮拼接、连缀,则发展出了后来的裳。在先人步入文明社会以后,此俗被以蔽膝的形式保留下来,以示不忘古之意。蔽膝以韦(即熟牛皮)制成,芾形,衣裳以带束腰,蔽膝则系于带上,垂于裳前。蔽膝在商周较常见,之后便被固定为帝后祭服、官员朝服上的一部分,礼制的用途取代其实际用途。在不同的时期上衣下裳均富有变化,并且搭配其他种类的服装例如半臂、衫、褙子、云肩等一同穿着,彰显出不同的时代和地域风格。但总体而言,分裁制服装历时最长、用途最广,是贯穿整个华夏民族古代服装史的服装类型。
历代分裁制服装举例:
http://s14/mw690/4bcecb32td7b811769e8d&690
商、西周贵族男子服装
商周表现服饰的材料非常有限,从玉雕、石雕人像中难以获得准确的服装结构和层次。图中表现的右衽交领窄袖上衣,衣身较长未束在裳内,实际情况有可能是束于裳内的。裳前系蔽膝。
http://s10/mw690/4bcecb32td7b819299639&690
战国中山国的襦裙
图为中山国玉人及其服装的示意图。玉人上身着右衽交领小袖上衣,下着方格花裳,绅带细。
http://s3/mw690/4bcecb32td7b81bdc1f92&690
汉代女子的襦裙
汉代深衣兴盛,襦裙、裤主要为士庶百姓所着,式样简单。右衽交领,窄袖。如上衣为夹衣,则往往会施较宽的领缘和袖缘。
http://s3/mw690/4bcecb32td7b81f1a2472&690
南北朝裤褶
裤褶本为胡服,便于骑射,北朝时传入中原随后大行其道,一直盛行到隋代。文武官员穿着最多。随着民族的融合,裤褶也形成了袖口宽大、裤口舒散等具有汉族服饰特点的形制。
http://s14/mw690/4bcecb32t06d315e0f6ed&690
魏晋南北朝女子衫裙
上为对襟直领、大袖薄衫,下为条文间色裙,除间色外还有其他装饰。除以系大带外还束有抱腰。
http://s10/mw690/4bcecb32td7b827281ae9&690
隋、唐初襦裙
上为窄袖对襟或交领短襦,下着长裙,裙腰高束,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以丝带系扎。
http://s14/mw690/4bcecb32td7b82b5d2ead&690
在窄袖上襦外再加半臂,半臂的穿法既有束于裙内的也有罩于襦裙以外的,本图为后者。半臂有几种领式,图中为对襟直领,襟上有带。
http://s7/mw690/4bcecb32td7b82e784686&690
本图为窄袖袒胸衫配褶裙,半臂束于裙内。半臂为U字形领,穿着时直接从头上套入即可。这种样式在西域多见。
http://s12/mw690/4bcecb32td7b8325baf4b&690
中唐女服
与隋代及初唐时的小袖短襦和长裙基本一致,但是相比之下整体有宽舒的趋势。
http://s9/mw690/4bcecb32td7b834d8dbd8&690
http://s8/mw690/4bcecb32td7b8373358c7&690
http://s8/mw690/4bcecb32td7b839c36cf7&690
http://s1/mw690/4bcecb32td7b83c4fda30&690
http://s7/mw690/4bcecb32td7b83f4a6466&690
http://s14/mw690/4bcecb32td7b8424f195d&690
http://s16/mw690/4bcecb32t7bf8d3be714f&690
清代汉族女子袄、裙
清代汉族女子服装吸纳一些旗装要素,如图中的琵琶襟,以及领、袖、下摆缘上的繁复花边“十八镶”等。另外把原本在明代褙子上可见的立领发展到了袄上。除裙外还有裤。清代袄裙、裤有日益宽大之趋势。
深衣制
与上衣下裳制相对应的服装形制是上下相连的长衣,其中又可细分为深衣制与通裁制两类,前者上衣下裳先分裁后缝合,后者则直接上下连裁制为长衣。
“深衣制”一说起于深衣。有关深衣的定义、起源和特征,一种普遍看法认为在春秋战国之交为弥补裤和内衣的缺陷而发展出了将上衣与下裳缝合而相连属的服装形式,这种长衣蔽体深邃,故而得名。《礼记》深衣篇、玉藻篇均对深衣作了形制及用途上的记述,但鉴于考古实物资料中反映出的形制与文献有多处不一致,所以历来诸家对深衣的实际形制见解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例子非朱熹莫属,然而据朱子之考订而在宋明大行其道之“深衣”虽然可与《礼记》中的描述相对应,但却与战国两汉的形制相去甚远,所以宜把“朱子深衣”和其他此类上下分裁随后连属的长衣视为广义的深衣制服装,狭义的“深衣”仅指战国至西汉间的曲裾,它具有接长并且绕襟裹缠的衣裾。
属于广义的深衣范畴的服装举例:
http://s6/mw690/4bcecb32td7b8490dac95&690
东周的直裾衣
图为东周男子服装的想象图,材料取自陕西侯马出土的人物陶范,服装实际长度仅至膝部,甚至短至裆部,虽然体现出一些上下属连且的特征,但尚不能确定为深衣。可能是深衣形态成熟前的一个阶段。
http://s8/mw690/4bcecb32td7b88dabe027&690
战国西汉的深衣
http://s15/mw690/4bcecb32td7b894240e8e&690
http://s1/mw690/4bcecb32td7b8946b0ab0&690
http://s16/mw690/4bcecb32td7b8948b547f&690
比较繁复的曲裾类型,续衽绕襟多周。
http://s8/mw690/4bcecb32td7b896d49dc7&690
后垂交输型
http://s2/mw690/4bcecb32td7b899f7d331&690
汉代男子曲裾深衣示意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