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版本鉴赏】巴赫 <wbr>哥德堡变奏曲版本鉴赏 <wbr>朱晓玫 <wbr>古尔德 <wbr>图雷克 <wbr>兰多夫斯卡 [转载]【版本鉴赏】巴赫 <wbr>哥德堡变奏曲版本鉴赏 <wbr>朱晓玫 <wbr>古尔德 <wbr>图雷克 <wbr>兰多夫斯卡](//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朱晓玫1999年版链接: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3213547/
图雷克和古尔德版外,朱晓玫这个Mandala1999年版我最欣赏,我甚至以为,这是东方人诠释西方古典音乐最成功、最货真价实的一部经典之一,朱女士完全正统的理解与洞察力确是令人敬服,演奏没有一处显出东方人的隔阂与容易产生在细节上的生硬,通篇散发着既使是西方大演奏家也难始终如一的“自然美感”,而你若仔细品味,这番自然美是建立在非常合理的技术应用之上,纯熟如行走在自家园径,却又于圆柔无骨中隐透着“筋骨”,这才是大家之像,朗朗之辈真得好好学学,光弄皮毛是不行的,朱晓玫可能还达不到像图雷克那样如浮雕般的凸凹明晰,但她所表现出的这种自然感、横向与纵向的比、音乐走向特别是细节的合理性,并不比图雷克逊色,第一段Aria就显着大家风范,很少有人能把主题弹的这样富于外观而又透着细部细节的合理与精美,而第一变奏的明暗很有效果,瞬间就宛若乌云遮月,说明她很注意表现音乐的层次,第五变奏的快速托卡塔珠般流利,而类似于像第七变奏这样“叫劲”的装饰音与连奏段落朱晓玫的处理无可挑剔,再听听第十五变奏,哪个方面都恰到好处,绝对经得起最为严苛的考评,而第十六变奏前半段落对变化的暗示、弯弓搭箭却隐而不发处,我还未见别人这样处理,而后半部分的情趣与复调感觉尤其出色,当然,以我之见:速度再慢一点会更富于智趣与幻想,也会进一步提升整个布局的空间感与艺术间隔的充裕感,但朱女士完美的技术运用与合情合理的细部保证了这是一版具有大师级水准的佳作,我们不知道得经过多少年的沉寂与精读才能做到,但我敢说:这样的版本再过多少年也不会褪色,遗憾处只是我们对它的重视与评鉴还远远不够,人们大多宁愿去看花梢“秀场”,也不愿沉下心来沈醉于真正的音乐之中。
![[转载]【版本鉴赏】巴赫 <wbr>哥德堡变奏曲版本鉴赏 <wbr>朱晓玫 <wbr>古尔德 <wbr>图雷克 <wbr>兰多夫斯卡 [转载]【版本鉴赏】巴赫 <wbr>哥德堡变奏曲版本鉴赏 <wbr>朱晓玫 <wbr>古尔德 <wbr>图雷克 <wbr>兰多夫斯卡](//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古尔德不用多说,他是巴赫键盘作品最具号召力的演奏家,在巴赫众多诠释者中,唯有他能以“反叛”的目光审视,且最终行成极具艺术说服力的演奏风格、成为公认的巴赫权威,也就是说:在上世纪50年代业已形成通质的、神性的巴赫中,唯古尔德删繁就简、去缛存真而另辟蹊径,回归于巴赫作品的音乐性表述与巴罗克音乐的本性解读,从而让世人看到一个清爽清晰的、富于乐感的、音乐层面的巴赫,他的“第一枪”就是《哥德堡变奏曲》。
与图雷克一样,古尔德同样钟情于《哥德堡》,他的巴赫起始于、终结于《哥德堡》,与图雷克不同的是,他录制的三版《哥德堡》在精神层面变化很大,个性的渗入也更强,我们都知道1955年古尔德在华盛顿首演《哥德堡》所造成的轰动,正是它让年轻的古尔德一举成名,CBS这版1955年录音给我第一印象就是“活力”,扑面而来的活力与青春气息,这种活力带有明显的个性——富于生机与个性张扬,它显然大大偏离了传统轨道,却又以“亲民性”的解读开启了巴赫作品新的一页,它颠覆了传统,但又再造了空间。
这版演奏去掉了所有反复的段落,再加上偏快的速度,时间大为缩短,只用了38.32分,显然简洁的多,曲风追求的是大键琴模式的轻脆利落,这在第一变奏看的很清楚,不再神性,也不再粘滞,当然,以现在的眼光看,多少有些单色,虽然“线性”的感觉较好(如主题的低音线条与每组第三曲的卡农),还是少了一些智趣与幻想,这主要是因为偏快的速度在纵向上很难行成稳定的和声结构,但它的一反传统与指键超人的灵性,不仅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现在仍然具有一定启示与欣赏性,听听第13-15变奏这一组,它几乎涵盖了古尔德后来巴赫所有成熟的风格,第16变奏后的第二部分更为精湛,而三首小调变奏的情感控制以现在的眼光看也是一流的,到第25g小调变奏时达到了幻想与神游色彩的顶端,十分醒目,艺术的评鉴不能脱离开历史,历史是昨天的现实,尊重艺术,就要尊重历史,如果说有谁改变了巴赫而同时又丰富了巴赫,古尔德当属第一人,他独具的“巴赫模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转载]【版本鉴赏】巴赫 <wbr>哥德堡变奏曲版本鉴赏 <wbr>朱晓玫 <wbr>古尔德 <wbr>图雷克 <wbr>兰多夫斯卡 [转载]【版本鉴赏】巴赫 <wbr>哥德堡变奏曲版本鉴赏 <wbr>朱晓玫 <wbr>古尔德 <wbr>图雷克 <wbr>兰多夫斯卡](//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我们再来听听他临终前的最后一版录音——1981年版《哥德堡》,古尔德只所以被誉为“艺术圣徒”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版演奏,年仅49岁却已颇显老态,佝偻着身体、戴一副老花眼镜蜷缩在键盘边,却录制了一版最富名声的《哥德堡》,它在精神气质与解读的深度上与1955年版很不同,它的感染力更多是来自演奏者个性刻印的深度和由此形成的凝重与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版录制距离第一版已经过去了26年,五十年代的生机活力已更多让位于对内涵的深刻理解,虽仍保持着节奏精当干净利落的琴风,但情趣已变的超然,对键感与形式的追求也多让位于思考,而在技术上并不输分,有的评论认为1981版在键感上大不如以前并不准确,当然,如果你专注于巴罗克的纯净,这版的某些段落略有一丝燥感,也似有些过于“筋脉峥嵘”,如每组中第二段变奏的某些快速华彩,但它的神游色彩精妙异常,这特别在几段小调与卡农中表现出来,三段小调和有几段卡农令人爱不释手,我们可也听听最后一段主题的回归,引人思绪联翩,于宁静、纯净、超然中又分明溢出几分疲态与几缕凄然,你很难解析古尔德在演奏这一段时的心境,这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我以为:这版《哥德堡》还不仅仅在于演绎的深度、在于精密严谨的键盘控制、在于清晰的力度层次和鲜明的比性,它还有叫人感悟乃至于与人性“贯通”的东西,任何把这部作品仅仅理解为“数字游戏”甚至是更为浮浅的“安眠”效应,都会只得“皮毛”,脱离开人的精神而只谈“乐谱”本身往往不得要领。
在图雷克七版《哥德堡》中,Philips《20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中“图雷克卷”并未选择1982年版,而是选择了这个首录的1957年版,可见在专家眼中这版演奏的出色,从“忠实感”的角度讲,它更加全面与完整(两版每个音轨逐一比较,就会清楚“全面与完整”的含义),在精神气质的纯净、架构的清晰、横向与纵向的交合上为图雷克今后的《哥德堡》定了基调,以后所录制的几个版都有所变化(细节上不断的探索),但最基本的东西未变,1982年版与之比较主要是速度上不同,提速之后演奏平添了活力,智趣与幻想因子更显出活跃,但在表现巴罗克的清纯与巴赫的精神上仍然故我,技术运用的另一不同则主要体现在对比上,82年版相对强化了乐句与乐句之间的比性,甚至细化到音与音之间(听听开始主题两个G音明显的力度差别),包括更加华丽的装饰音处理,都力图使变化更加丰富,更有层次,听起来也更受用,而1957年版相对要质朴,那时的图雷克似乎有意减降变化,使得音符一粒粒自心田弹出,效果上则显出巴罗克音乐不事雕琢的美。录音上82年版背景自然更为清晰,定位准确,声音较为自然,聚焦与结像感也出色,只是音压低了一些,57年版音效并不差,但结像感觉上相对不如其紧凑,略为有些音染。
诠释上,与古尔德不同的是,图雷克严格控制着个性,尤其控制着个人情感渗入,防止过多的个性理解干扰巴赫作品本身的精神,忠实于原谱是图雷克诠释巴赫最富艺术价值的准则,我以为:演奏巴赫可以给与一定的个性与情感,却不宜过于热情洋溢,尤其不宜情感泛滥,可以拓宽视野,给与诠释一定的多释与丰富,却不宜逐本求末,增添不必要的花稍,可以给与必要的智趣联想以丰富色彩,却不宜过于“现代化”和过于“图解化”,《哥德堡》我之所以首荐图雷克的1982年版,就在于它首先保证了精神气质的纯正与织体结构上的一尘不染,它的清晰与横向纵向的比性没有任何人得以超越,除此外,下面这个1957年版亦不可不听,基调是在这里定下的,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由于速度偏慢,演奏需要更多的专注与功力来支撑,在气运的运行与连接更加需要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懈怠,听听主题Aria,如此慢速,颇多的“一字一顿”,仍然很顺畅,你找不到一丝“断裂”,真是好生了得,走键上,57年版的“弹性”甚好,只是偏慢的速度使初接触的乐友可能需要一定时间“热身”。
尼古拉耶娃1992年的Hype版在理解与个性上与图雷克反照,很少听到这样“甜”的、完全个性化的《哥德堡》,她的键法也有特点,别人重键的,她几乎是“抚”,或是轻抹般的一带而过(如第一变奏等等),乐句处理的节奏、轻重音与速度控制,横溢着尼古拉耶娃自己的、风雅般的个性,她有效把此作的乐感与现代钢琴丰富的表现力融于一体,在不同的音域给与不同的体验与不同的情趣色彩,某些乐段,尼古拉耶娃甚至是真想把它弹成“催眠曲”,如第10变奏等几曲,坐在琴凳上的似乎不是尼奶奶,到仿佛是一初涉人世的“孩童”,弹的一版一眼、方正乖巧,她的长处在于演绎富于想像力,不足也很明显——结构羸弱,
尼古拉耶娃没能从复调感觉和对位思考这个基本角度有效“切入”,横向的线条与音粒太圆润,而纵向的构架被它生生“滑”掉了, 当然,说尼古拉耶娃演奏“复调”感不明显、并非是说这里面听不到“复调”,而是说她的演奏、两条旋律线之间的“间距”明显不够,间距不够的主因在我看来是:左右手键不均匀,造成两条线在“同一时间段”未能达到均衡显示,右手键的声音过度向左手部分浸润,从而给人以偏“主调”的感觉,(听听第15曲等等)。
兰多芙斯卡1933年和尼古拉耶娃版1992年链接: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3231424/
羽管键琴版,我最欣赏兰多芙斯卡,现代钢琴的出现是器乐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事,更宏亮的声响与更明显的强弱音和机械装置对触键敏感的反应,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这显然是羽管键琴所不具备的,因此,自现代钢琴占居了键盘的中心舞台后,羽管键琴慢慢退出演奏舞台,以至于到1900年前后,很少有羽管键琴演奏家出现,它的复活就源于这位颇具贵妇风范的波兰女性万达·兰多芙斯卡(1879-1959),应该说:巴赫键盘作品,除了管风琴外,多有羽管键琴与现代钢琴之争,本真派们以为只有用羽管键琴演奏才是贴近巴赫作品的精神,而钢琴家们并不赞同,60年代后随着莱翁哈特、吉尔伯特、平诺克等羽管键琴演奏家的掘起与推动,这样的争论已经掩旗息鼓,两者最终在各自的领域相安无事,有竟争但有序,谁也不能”吃“掉谁,但羽管键琴的先驱毫无疑问是兰多芙斯卡,她的这版《哥德堡》应居于首荐地位。
此版录于1933年,录音太老了,但仍能感觉到兰多芙斯卡的理解与现代钢琴家们不大相同,如第一变奏与以很柔和的明暗处理,远不如现代演奏具有活力,而后面的变奏在力度上又毫不含糊,演奏明显带有“练习曲”风格,情感上不动生色,整曲听下来,它带给我的更多是历史的苍桑感,在表现巴赫此作的精神上,兰多芙斯卡不遗余力,她的解读,表述出老一辈艺术家对巴赫作品的基本理解,这版的意义多在于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部作品的古貌,在老一辈眼中,它并没有现代人理解的那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