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涉“水”:樱桃好吃树难栽
人民政协报
谢靓 2006-10-12
商机还是难题?
“民企进入污水处理行业不存在政策上的障碍。法律上也从来没有禁止民企进入这一市场。”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对本报记者说。
此前,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48%的城市污水没经过处理就直接进行排放,“十一五”我国必须快速提高污水处理能力,这将开启水务市场投资的高峰期。
“十一五期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需要3200亿元。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足以支撑,需要民企的参与。”清华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告诉记者。
但上海傲立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有为并不为此高兴。“污水处理这个市场太乱了。”在接受采访时,他忍不住向本报记者抱怨。
“没有客观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政府操作不规范”,“融资难”,张有为向记者数落了不少民企遭遇的难题。“所以我们公司的客户以外资企业为主,不参与政府项目。”张有为说。
上世纪90年代,民企进入水务这个垄断行业就有了先例,2002年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激发了民企大规模参与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热情。但到今天,除了北京桑德集团、安徽国祯环保集团等少数大企业之外,民企在这一行的市场占有率很小。
和张有为同样郁闷的还有清华同方水务公司的总工程师张发鹏,他经常辗转各地,四处投标,但接到手的通常是些不起眼的中小污水处理厂。
张有为坦承,从长远看,这种控制公共资源的项目收益很大,但樱桃虽好吃,树却太难栽了。
“不是有钱就能进入”
“这个市场乱,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企进入有些盲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安徽国祯环保集团的总经理王颖哲说。
他的话并非没有根据。
2002年,上海友联联合体(隶属德隆集团)在上海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的招商中一举中标,这是当时国内最大规模的污水处理项目。上海友联以BOT形式获得20年专营权,投资建设、运营这家日处理能力达170万吨的大型污水处理厂。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德隆系投标的目的是获得更多资金,不出几年,上海友联就被立案调查。
“上海友联事前并无水务管理经验,盲目进入,这个项目根本不适合他们。做环保行业是一种长期性的战略性投资,不是风险性投资,在污水处理领域,不是有钱就能进入的,不仅需要资金,还要有品牌,有成熟的运营经验,对市场风险和项目前景有充分的认识,但是,一些民企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傅涛说。
市场化程度不够
王颖哲承认,对民企而言,这一行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
和他有同感的是张有为,“我们之所以不敢参与政府项目,一方面是利润不高,市场价格是固定的,透明的,另一方面,风险很大,和地方政府签定了合同,一旦政府违约,民企很难顺利收回属于自己的钱。”
政府违约,企业利润必然受损。
去年吉化爆炸案后,在受污染严重的哈尔滨,清华同方建设运营的污水处理厂一连几个月没有拿到政府承诺的运营费,按照双方制定的合同,哈尔滨市政府给清华同方的运营费是一个月600万元,但松花江污染的灾难导致市政府根本拿不出钱。
去年,广东部分市区污水处理厂也曾大规模公开招标,但据广东省建设部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私下透露,政府合同条款不切实际已导致了一些项目的失败。比如政府承诺向厂区定量输送污水,但厂建好后,管网未能配套,达不到合同中的水量,政府要不就违约,要不只能白白向企业支付相应费用。
这种现象,王颖哲也见得多了,他透露,国祯在与地方政府签合同时,会事先在当地做好水量预测,保证满负荷运营,避免出现政府输送的污水量达不到合同约定的情况。
“一定要选择有支付能力的、信誉良好的地方政府,此外,还要严格控制好造价。”王颖哲表示,污水处理的定价权是无法垄断的,只有加强管理水平、提升技术能力,才能保证稳定的收益。
广受诟病的还有目前的市场监管体系。
北京桑德集团总裁文一波向记者表示,从现在已经初露端倪的监管模式来看,政府从经济、技术和行政进行了全方位的介入,有悖于国家进行产业市场化的初衷,政府介入的民企经营导致民企不得不依附于政府,容易滋生腐败。
“根据我的经历,在某些县、市的政府,污水处理工程招标就存在暗箱操作的腐败情况,如果几家企业的技术、资金实力和投标价格都相差不多,就得比谁跟政府的关系好。”说这话时,张有为的语气有些不平。
王颖哲也主张政府不应该全方位“包揽”,而应专注于投资,将建设、运营环节更多地放手给企业去做,这样才能提高效率。“现在有一种偏见,好象民企进入公共事业就一定会偷工减料,其实现在大量被闲置、浪费的是政府‘包揽’的污水处理工程,有的污水处理厂,建设的时候是十几万吨的处理规模,结果运营中实际处理只有几万吨,效率很低。我们的污水处理不达标,要罚款,但政府的就不用。”
外资“入侵”的威胁
尽管在国内实力强大,安徽国祯仍在合肥市的一次竞标中输给了德国的柏林水务。
外资的“攻城圈地”,已让民企感到了压力。
9月初,江苏省常熟市传出消息,常熟市准备将水务市场以10亿美元的价格全国卖给法国苏伊士集团,使用期限是30年。
尽管常熟市自来水办公市相关负责人劈谣,说目前只打算出售给苏伊士49%的股权。但苏伊士在中国水务市场的份额在扩大却是不争的事实,常熟已经是其在国内的第15个“攻陷”的城市。目前,除了苏伊士,泰晤士水务、威立雅集团、柏林水务等世界四大水务集团都已对中国市场“蠢蠢欲动”。
而且,一些地方政府把污水处理工程当成招商引资的工具,对资本雄厚的外资集团也格外“偏爱”。
“在实力对比上,民企整体水平自然比不上国外有多年经营经验的大型水务集团。这一行对资金、运营经验的要求本来就很高,外资机会可能会多些。”傅涛认为,政府招投标时并不是以企业性质为准的。
“但是,外资进入中国水务,一旦管网、基础设施完成,便不能更改,外资对污水处理市场将保持垄断,城市水安全令人担忧。”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孙永正对此有些担忧。王颖哲也表示,“水是跟石油一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只是我们还没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外资引发的水安全问题已经有了先例。去年,香港汇津公司与长春市排水公司合作经营长春北郊污水处理厂,由于双方发生合同争议,汇津公司于2005年2月26日起全面停运,39万吨污水被直接排入松花江,造成松花江的污染,该事件轰动一时。
“其实国内技术和外资差别不大,但融资渠道太窄,这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就象我们集团的项目,大概70%是贷款,30%是自有资金,我们也在考虑引进战略投资者。”王颖哲认为,当务之急是培养大型的水务集团,这需要为民企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