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理论”专题读书报告
(2011-10-26 16:23:42)
标签:
校园 |
分类: 研究生活 |
[简况]
本章共分三个小节,第一节是“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又分为萌芽期、建立期、繁荣期。第二节是“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其中传统流派包括古典人文主义、自然主义、赫尔巴特主义;现代流派包括进步主义、要素主义与范例教学、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本主义;新兴流派包括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第三节是“我国课程一教学理论流派”,本章主要介绍了四种,有启发式教学、主体性教学、情境课程与教学、概念重构主义课程与教学。
[收获与启发]
1、课程与教学到底是什么?
从教已经十年有余了,但要给“课程与教学”下个定义,还真是不好说,也好像不知从何说起。文中说“这实质上是一个教育哲学问题”,那不是很抽象的问题吗?但是如果将之具体化,例如具体到一个学科、一个课时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的问题上来,那么,“课程与教学”的难度指数一下子就降低下来了。
对于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如何确定,是一个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这个教学目的是由教参、课标来定,还是由上课的老师来定呢?老实说,我备课时所定的教学目标都是从教参上搬过来用的。既然是教参,那么我想,这些教学目标的制定机构应该是有权威性的吧。同时,我又有疑问了,教学目标应该是大众的,还是应该有差异的呢?如果允许有差异的话,那么这些差异应该是由授课教师来产生的。但是老师的素质参齐不一样,所制定的目标的水平也肯定存在差异,甚至是有违教学哲学的,那么这些“差异”是该存还是不该存呢?
至于教学方法,相对于教学目标,这一方面所给予老师的灵活性就宽容多了。一般来说,教参上只是建议老师在处理这一节内容时最好采取哪一类的教学方法,但并没有强制性地、一定要用这方法。事实上由于实际情况的不一样,老师在实施教学时往往会另起炉灶,或是多种方法相结合来使用的。
2、站在儿童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西方的进步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提出以儿童的社会活动为中心,杜威指出,儿童代表的是不成熟的经验,而课程代表的是成人的成熟的经验。这一点我是很同意的。现在小学生所用的一切的教材,都有成人编写出来的。成人凭什么编写出并不符合他们年龄使用的东西呢?凭经验。成人把自己的经验之谈总结出来,交给小朋友来学习模仿,最后以成为他们的经验。
但这只是成年人一厢情愿的想法,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由 于老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不得当,或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的施教工作没有很好地配对或是融合在一起,他们之间有一个差距,那么,这些由成年人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就不能很好地成为小朋友的经验了。
要使儿童的认识更好地接近课程,统一点就是“儿童的经验与活动”,所以,现在课堂上我们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又一个的活动,通过活动来传授知识,或是引起学生内有的经验来解决新问题,从而提升认识。
作为老师,虽然我们传授的是成人的成熟的经验,但是我们的对象是儿童,所以必定要求我们在这个传授的过程所用的方法与手段必须是对儿童口味的。所以,我觉得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在备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多站在学生的思考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不是一个老师。换位思考,会让我们捡起很多作为老师思考过程中所遗漏的、被我们认为是很简单以至于不值得提起来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这种的体会是经常会有的(在设计“小数乘整数”这节课时,瞬间的一个换位思考,让我收获了不少的惊喜)。但,要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还真是不容易,因为成人丰富的经验往往会阻碍着成人回归单纯的儿童的世界去思考问题的。但是由于我们不可以可求我们的学生去换位思考从而获得知识,那么只能是老师来换位思考了。
3、关于“最近发展区”的认识。
对于“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其实在教学中经常会听到,尤其是在听别人评自己的课的时候。究其理论上的定义,这一章中有提到,维果茨基以观照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在儿童的发展中存在着两种水平,第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则是儿童能够做到、但不能独立地而只能是根据模仿来做到的那个区域,它是儿童在以后能独立完成的。这个区域被维果茨基命名为“最近发展区”。我能理解这一概念,但同时有点疑惑:如果是儿童根据模仿能独立解决的区域,算不算是“最近发展区”呢?
这个区域往往没有具体的定义和范围,所以不好把握。能最快地找到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当然是能多快好省地解决问题,问题是,这个最近发展区由谁来定呢?是由听课的老师来定,还是由上课的老师来定呢?不知道。所以,这个区域,我在备课是都是凭感觉去定的,是不是“最近”的就真是不知道了。而且,这个最近发展区,也会在个人差异吧,每个人的知识水平不同,他的最近发展区也不同。对于班级授课的话,全班的最近发展区又该如何定义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