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壬辰寒食》: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2018-11-26 22:25:56)
标签:
壬辰寒食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王安石寒食 |
分类: 历史 |
壬辰寒食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北宋皇祐四年(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和长兄王安仁墓,写下此诗。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损之)曾为江宁通判。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当时王安石只有32岁,本该是黑发朱颜,却用“雪”与“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两个颇具强烈色彩对比的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因操劳过度而华发早生,朱颜早凋,才过而立之年就未老先衰的状况。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作者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却世事艰难。因而不知道做官的快乐,只求自己能够做一个渔翁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终老一生。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隐田园的意愿。然而他却不能付诸于实际。他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汲汲富贵。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人间未有归耕处”的无奈,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
全诗语言清新峻拔,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早衰之叹以及为官不乐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慨与苦楚更为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