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乡情深——苏轼三过报本禅院

(2018-10-14 17:38:25)
标签:

三过堂

苏轼

老乡情

报本禅院

本觉寺

分类: 历史

嘉兴陡门报本禅院三过堂

北宋熙宁至元祐年间,苏轼三次来浙,先后出任杭州通判、湖州知府、杭州知府。在浙期间,苏轼三过报本禅院访其同乡、至友文长老。报本禅院位于嘉兴陡门,始建于唐宣宗大中(847859)年间。

第一次在熙宁五年(1074)十二月,两人互叙乡情,探讨禅理。苏东坡作《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一诗: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秀州:今浙江秀水,在今浙江嘉兴西北。

乡僧:嘉兴报本禅院住持文长老是作者的同乡,故称;后文的蜀叟、巴叟,也指文长老。

师已忘言真有道师:这里是作者对文长老的尊称。陶明渊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道,一本作得道。

我除搜句百无功:搜句,指写诗。这句是说除了写诗以外,什么事都不成。

明年采药天台去:天台山,浙东的名胜。采药,意为求道,这句应“忘言”说。

第二次在熙宁六年(1075)十一月,作《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一诗:

愁闻巴叟卧荒村,来打三更月下门。

往事过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论。

老非怀土情相得,病不开堂道益尊。

惟有孤栖旧时鹤,举头见客似长言。

永乐:乡名,在秀水县。院:报本禅院。退院:病退不再主持禅院之事。

怀土:思念故乡。病不开堂:佛家语。《传灯录:“长老未开堂不答话。”全句意谓长老因病不答话,道就益尊了。

第三次在熙宁七年(1076)五月,作《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鹤瘦:比喻生病。云归:比喻圆寂。

一弹指顷:一弹指的时间,比喻时间极短暂。去来今:佛教语,指过去、未来、现在。

乡井难忘:二人相见时,有怀念故乡之语。

圆泽:唐人袁郊《甘泽谣》载,圆观与李源相友善,曾与李源相约,卒后十二年,在杭州天竺寺相见。十二年后,李源如约来到寺前,听一牧童口中作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苏轼曾根据《甘泽谣》而成《僧圆泽传》,惟圆观作圆泽,未知何据。

葛洪:东晋人,字稚川,号抱朴子,始以儒术得名,后好神仙导养之术。

三年三过,文长老的状况正好是老病死,而佛家以生老病死为人生四苦。每访一诗,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南宋庆元元年(1195),报本禅院住持、蜀僧本觉在礼部尚书杨汝明家得到苏轼第三诗,遂集帖字,同前两诗一并镌刻于石。淳祐年间,禅院改名本觉寺。嘉定甲申(1224)僧元澄在寺内建三过堂。明万历甲申(1584)嘉兴知府龚勉重修三过堂,堂后建东坡祠,立东坡画像石。清嘉庆三年(1798)四月,杭嘉湖海防驿政兵备道秦瀛自京师返,泊舟寺外。访三过堂遗迹,见堂已破败不堪,遂与嘉兴知府伊汤安有重建三过堂之举。秦瀛有诗并记,作记者还有冯浩、冯应榴父子。

嘉兴古称文化之邦,又因系浙北大运河之门户,历代名人由运河航行途经嘉兴,必然过访古迹、故友,留下诗文以纪其行。宋代以来,历代不乏名人来报本禅院寻访踪迹、雅集赋诗、作文作记。南宋陆游在乾道六年(1170)赴蜀出任夔州通判时,于六月三日经长河堰(今长安镇)至崇德县,四日晚泊本觉寺前,陆游入寺游览凭吊,五日早抵秀州;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上巳节,嘉兴名宦沈思孝偕友姚士粦、陈懋仁、项利侯、屠兑在三过堂雅集,得七律九首;清初,朱彝尊《鸳鸯湖棹歌》就有咏陡门、三过堂诗两首:五月新丝满市廛,缲车响彻斗门边。沿流直下羔羊堰,双橹迎来贩客船。”“桑边禾黍水重围,时有秋虫上客衣。三过堂东开夕照,满村黄叶一僧归。

本觉寺和三过堂如今都已不存,幸有明清碑刻4块,收藏于市区揽秀园。原址尚有一些断石、残物,有的已被村民珍藏。历代有关诗文在旧府、县志中皆已收录,可供查考。

本觉寺之闻名于世,与寺所在地陡门镇的历史因素及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陡门原是古槜李亭地。大运河开通时,此处上下流落差较大,故建闸以节制流速,因名陡门,此后逐渐形成市镇,明宣德五年(1430)分置秀水县后,与王江泾、新塍、濮院并列为秀水四大镇。嘉靖年间,倭寇入侵,镇遂败落,商业分流至新塍、濮院,然而农业经济仍很繁荣。清同治三年(1864)二月,太平军八王援嘉兴之围时,在此扎营并与清军数次激战,陡门镇再受战争创伤。1936年四月,考古学家张天方偕蒋大沂作吴越界地调查,在陡门桥南东堍水滩上,发现绳纹瓦片、晋陶片、汉陶片等物。陡门桥,名大通桥,俗称陡门大桥,明嘉靖年间建,清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单孔石拱桥,长35米,宽5米。在上世纪90年代因拓宽运河航道被拆除,殊为可惜。

录朱家祎《苏轼三访文长老始末考略》中二段:

据今人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等多种评介苏诗的出版物记载,都称文长老名文及。此说实系从清初宋派诗人查慎行的苏诗注而来,查注则引自明成化己亥姚绶的《本觉禅寺事迹碑》,查注云:碑记又云:宋时蜀僧文及主之,请易为寺,改本觉寺。’”实际上姚绶碑记是说:宋蜀僧文及翁主之,请易为寺,爰赐今额。且不论报本禅院改名本觉是南宋庆元初,蜀僧本觉来此住山的事,而文及翁一变为文及,不知是查注有误还是刊刻之误。

对姚绶碑记误认文及翁为文长老,清嘉庆《嘉兴府志》(伊志)已作了澄清。伊志案:文长老乃蜀僧,文及翁乃太守,而和东坡诗者,姚记合为一人,误。伊志又案:至元志有文及翁,字时敏,号本心,宋末蜀人,来守嘉兴,尝追和东坡三过堂诗第一首韻。柳志、赵图记俱误为文长老诗,于是以郡守之姓名移作长老之姓名。《槜李诗系》等书遂谓文及翁,字本心,住秀州本觉寺,即以文长老误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