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独树一帜——《滟滪堆赋》

标签:
独树一帜苏轼滟滪堆滟滪堆赋苏辙 |
滟滪堆
滟滪是白帝城下瞿塘峡口——夔门前江中的一座巨大礁石,俗称燕窝石,古代又称淫预、犹豫,川江人惯称滟滪堆。庞然巨石,兀立江心,砥柱中流。北宋《太平寰宇记》上说:“滟滪堆又名犹豫,言舟滟滪堆子取途不决水脉也。”
若将夔门峡口比作出入川江的咽喉,滟滪则是卡在这咽喉之中的一块骨头。它为川江船工所敬畏,也为古今文人所赞叹。
杜甫《长江二首》: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
孤石隐如马,高萝垂饮猿。归心异波浪,何事即飞翻。
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
色借潇湘阔,声驱滟滪深。未辞添雾雨,接上遇衣襟。
历来流传着这样一首古歌谣:
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
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袱,瞿塘不可触。
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滟滪大如鳖,瞿塘行舟绝。
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
这首《滟滪歌》,形象地说明了滟滪堆在长江不同水位时的形态,成为古代船家舟子的航行守则。
《吴船录》中记载了古代船只过滟滪的情景:“十五日至瞿塘峡口,水平如席,独滟滪堆水疾石险,摇撸者汗手死心,皆面无人色。每舟入峡数里,后舟方敢始发,一舟平安则簸旗以招后舟……”
每年的冬季至来年初夏前的枯水月份,滟滪堆显露江心,长约30米,宽约20米,高约40米,好似一头巨兽(远看如牛如马如象)横截江流。秋冬之时,下水船可顺势而过;上水船则因水位太低,极易触礁。故有“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之说。
夏季洪水暴发,一江怒水直奔滟滪堆,滟滪堆或潜入江中,或从水下潜浮出上半截身躯,如冒出的龟背,不管波涛汹涌,似披坚执锐,欲喝退江流。江水前浪奋力向这顽石扑来,后浪推进着呼啸而至,被阻挡后向四面扩散,狂澜腾空而起,刹那间,滟滪堆前,波浪滔天,水雾蒸腾,形成巨大的逆向间歇性飞转泡漩,宽达20至30米,千转百回,滟滪堆的后面还有巨大的回流,地动山摇,十里可闻雷鸣之声,形成举世罕见的“滟滪回澜”的奇观。这时行船下水,如箭离弦,分毫之差,就会船沉人亡,古歌谣云:“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 不识水性的桡胡子远远避开,哪知紊乱的泡漩水或回流改变行船航向,正好撞上去,粉身碎骨。巨大的漩涡像张开的血盆大口,把行船和桡胡子吞噬腹中。
当滟滪堆露出水面部分如牛、袱、龟、鳖一般大小时,那就更需十分警惕了。
《奉节县志》夔门十二景中,描绘的“滟滪回澜”壮观是:庞然巨石,砥柱中流,锁一江怒水,每当洪水期间,间歇的漩涡千回万转,声裂峡谷。
古代船民为消灾避祸,有投牛祭江的风俗。杜甫在《滟滪堆》中写道:
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长。
沉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
现在,由于流水的冲刷,白帝城脚下,已经形成一处河湾,成为天然的避风港,短途船只就在此停泊。
滟滪堆也有另一种吟唱和传颂。被白居易称为“诗豪”的唐代杰出诗人刘禹锡曰: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刘禹锡借喻滟滪堆的坚忍,斥责外出经商的青年人情感易变,不坚定。
滟滪堆 张祖道1956年摄,刊载于2002年《中国摄影》杂志图册
滟滪堆虽为夔门雄姿更添景色,但在航运上毕竟是一大障碍,为彻底避险滟滪堆的汹滩恶水,疏通长江航道,三峡航道部门组织力量已于1958年冬将这堆礁石炸除,“滟滪回澜”成了历史的陈迹。
夔门前没有了滟滪堆,行船至此不再胆战心惊,但后人至此,却不免有些叹惋。峡江有滟滪之阻,自古有之,川江先民亦对其有畏也有情,它已深深融于三峡自然和人文生态之中。
北宋嘉祐四年(1059)十月,苏轼还乡为母亲程氏守制期满后,和父亲、兄弟一起,取道长江,经三峡而去汴京,路经滟滪堆,各有诗赋记述。
苏辙《滟滪堆》:
江中石屏滟滪堆,鳖灵夏禹不能摧。
深根百丈无敢近,落日纷纷凫雁来。
何人磊落不畏死,为我赤脚登崔嵬。
上有古碑刻奇篆,当使尽读磨苍苔。
此碑若见必有怪,恐至绝顶遭风雷。
苏轼《滟滪堆赋》:
(世以瞿塘峡口滟滪堆为天下之至险,凡覆舟者,皆归咎于此石。以余观之,盖有功于斯人者。夫蜀江会百水而至于夔,弥漫浩汗,横放于大野,而峡之大小,曾不及其十一。苟先无以龃龉于其间,则江之远来,奔腾迅快,尽锐于瞿塘之口,则其崄悍可畏,当不啻于今耳。因为之赋,以待好事者试观而思之。)
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掀腾勃怒,万夫不敢前兮,宛然听命,惟圣人之所使。余泊舟乎瞿塘之口,而观乎滟滪之崔嵬,然后知其所以开峡而不去者,固有以也。蜀江远来兮,浩漫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尝龃龉兮,其意骄逞而不可摧。忽峡口之逼窄兮,纳万顷于一杯。方其未知有峡也,而战乎滟滪之下,喧豗震掉,尽力以与石斗,勃乎若万骑之西来。忽孤城之当道,钩援临冲,毕至于其下兮,城坚而不可取。矢尽剑折兮,迤逦循城而东去。于是滔滔汩汩,相与入峡,安行而不敢怒。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说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
苏轼的《滟滪堆赋》独树一帜,他认为凡是在此因船沉舟覆而埋怨和愤恨都是错误的,其实滟滪堆不但无过,反而有功。在这篇赋中,苏轼解释了它有功于人的原因,并在文末阐发了世事“有以安而生变,亦有以用危而求安”的道理,显示了哲学家、政治家的眼光。本文句式灵活,少用典故,语言平易而生动,气势恢宏而急缓有致,体现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文风。
苏轼认为,如果蜀江的水蜂拥而至,一直奔流到夔州,中间倘使没有阻隔,那么,弥漫浩瀚的水猝然间拥挤到瞿塘峡口,它的险悍可畏应该比现在还要厉害,它造成的损害将会更大。正因为有了滟滪堆,阻挡了江水,消靡了它的锐气,让它在波折千里以后猛然间受到打击,让它意识到了自己的力量之有限,才被一种“安行而不敢怒”的态势所取代,汩汩滔滔地流向东方,显示出一种从容安顺的姿态。
作者推而广之,得出这样的结论:“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在这里,作者将世间万物的运行分为两种:一种原来一直以为自己是平安的,但运行中间突然发生恶变;另一种,敢冒风险,越过这样的风险以后走向了安宁。
作者虽然说的是万物,但很显然主要还是针对人生而言的。有的人,一直顺利,体会不到世态的险恶,长期的安逸会让人消除警惕,神经麻痹,倘若忽然遇到波浪,那么,人生将会发生极大的扭曲和转折,这样的扭曲和转折对于毫无准备的人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而有的人,他意识到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危难的时候,他不是躲避逃离,而是迎难而上,这是一种人生经验的积累,是一种生活素质的历练,这样的危难会帮助他,也会成就他。
赋虽由水而起,但谈的却是如何面对人生困难的问题,也是他自己心理的写照,他把每一次的挫折和灾难都看作是让他通向更广更高的路途的动力。他的一生,波澜起伏,屡遭打击,但他都能从这种人生观点出发,做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