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手足情深——《别子由三首(兼别迟)》

标签:
别子由三首手足情深苏东坡子由嵩山 |
分类: 历史 |
元丰七年(1087),苏东坡脱离“苦海”,告别黄州,前往汝州。探望在筠州的子由一家,写有:
别子由三首(兼别迟)
其一
知君念我欲别难,我今此别非他日。
风里杨花虽未定,雨中荷叶终不湿。
三年磨我费百书,一见何止得双璧。
愿君亦莫叹留滞,六十小劫风雨疾。
其二
先君昔爱洛城居,我今亦过嵩山麓。
水南卜宅吾岂敢,试向伊川买修竹。
又闻缑山好泉眼,傍市穿林泻冰玉。
遥想茅轩照水开,两翁相对清如鹄。
三苏园地处郏县之西。这里的小峨眉山仅仅是伏牛山系之东的余脉。向北,不出百里,即是中岳嵩山。苏轼希望他的墓地背靠嵩山,可以从东坡向慕人文嵩山的角度来考察。
苏东坡受貶落难在海南儋州时,尽和陶渊明诗文。其中有一首《和陶拟古九首·其四》涉及嵩山,可不是无缘无故。远隔千山万水,偏偏想到嵩山,当有深意在焉。诗云:
少年好远游,荡志隘八荒。
九夷为藩篱,四海环我堂。
卢生与若士,何足期渺茫。
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
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
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
分流未入海,膏泽渳此方。
芋魁倘可饱,无肉亦奚伤。
这首诗否定了神仙家“卢生与若士”,认为传说太渺茫了,哪里值得期待呢?(其中应也包含嵩山的道教神仙)。更从海南黎母山想到“嵩与邙”,嵩山乃苏东坡心目中的理想之地:而北邙山,却是古人埋葬的最佳场所。这当然有生的希望和死的考虑。当东坡生返海内、养病常州时,自然会想到生已无望回嵩山,死后却有葬嵩山的意愿。这乃是东坡的嵩山隐逸情意的最后表露。他所追求的正是超尘脱俗、自由闲旷的生活理想啊。
其三
两翁归隐非难事,惟要传家好儿子。
忆昔汝翁如汝长,笔头一落三千字。
世人闻此皆大笑,慎勿生儿两翁似。
不知樗栎荐明堂,何似盐车压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