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东坡手足情深——《别子由三首(兼别迟)》

(2018-05-20 17:09:08)
标签:

别子由三首

手足情深

苏东坡

子由

嵩山

分类: 历史

元丰七年(1087,苏东坡脱离苦海,告别黄州,前往汝州。探望在筠州的子由一家,写有:

别子由三首(兼别迟)

其一

知君念我欲别难,我今此别非他日。

风里杨花虽未定,雨中荷叶终不湿。

三年磨我费百书,一见何止得双璧。

愿君亦莫叹留滞,六十小劫风雨疾。

其二

先君昔爱洛城居,我今亦过嵩山麓。

水南卜宅吾岂敢,试向伊川买修竹。

又闻缑山好泉眼,傍市穿林泻冰玉。

遥想茅轩照水开,两翁相对清如鹄。

 据《韵阳春秋》云:东坡兄弟,以仕宦久,不得归蜀,怀归之心,屡见于篇咏。嘉祐丙申,老苏在京师,尝有意嵩山之下,洛水之上,买地筑室而居。故为诗曰:岷山之阳土如腴,江水清清多鲤鱼。古人居之富者众,我独厌倦思移居。由此可见,东坡兄弟最终在嵩山之麓——郏县小峨眉山买地作墓园,应该有儒家之孝心在焉。虽然未能卜居,却能归葬于此。

 苏东坡临终前致书胞弟子由: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这就成了近千年来考察苏轼选择郏县嵩山之麓作墓地之因的话题。

三苏园地处郏县之西。这里的小峨眉山仅仅是伏牛山系之东的余脉。向北,不出百里,即是中岳嵩山。苏轼希望他的墓地背靠嵩山,可以从东坡向慕人文嵩山的角度来考察。

   http://images.517best.com/UploadFiles/images/s/20120717/20120717143205473566107.jpg

   历史上,喜爱嵩山者比比皆是,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文化都在这里留下了胜迹。东坡与人文嵩山的情意也是有迹可寻的。

苏东坡受貶落难在海南儋州时,尽和陶渊明诗文。其中有一首《和陶拟古九首·其四》涉及嵩山,可不是无缘无故。远隔千山万水,偏偏想到嵩山,当有深意在焉。诗云:

少年好远游,荡志隘八荒。

九夷为藩篱,四海环我堂。

卢生与若士,何足期渺茫。

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

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

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

分流未入海,膏泽渳此方。

芋魁倘可饱,无肉亦奚伤。

这首诗否定了神仙家卢生与若士,认为传说太渺茫了,哪里值得期待呢?(其中应也包含嵩山的道教神仙)。更从海南黎母山想到嵩与邙,嵩山乃苏东坡心目中的理想之地:而北邙山,却是古人埋葬的最佳场所。这当然有生的希望和死的考虑。当东坡生返海内、养病常州时,自然会想到生已无望回嵩山,死后却有葬嵩山的意愿。这乃是东坡的嵩山隐逸情意的最后表露。他所追求的正是超尘脱俗、自由闲旷的生活理想啊。

其三

两翁归隐非难事,惟要传家好儿子。

忆昔汝翁如汝长,笔头一落三千字。

世人闻此皆大笑,慎勿生儿两翁似。

不知樗栎荐明堂,何似盐车压千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