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东坡手足情深——岐梁唱和,《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两首》

(2018-05-09 21:34:21)
标签:

手足情深

苏东坡

岐梁唱和

九月二十日微雪

怀子由

分类: 历史

二苏之间有多达七百余首的唱和诗。岐梁唱和是二苏在第一次分离时期的唱和,也是二苏一生唱和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兄弟二人曾把此间的唱和诗整理成集,命名为《岐梁唱和诗集》,现已亡佚,见苏辙诗《次韵姚孝孙判官见还岐梁唱和诗集》可知此集确实存在过。此集的创作时间是从苏轼于嘉祐六年从京城到凤翔(属岐州)为官始,到治平元年十二月还京止,计三年(宋朝官员一任三年)。此间苏辙由于王安石拒不起草他任商州推官的任命状而弃官留京(古称梁州)侍父。故这三年的唱和被称为岐梁唱和

http://p3.pstatp.com/large/17f300004c83a389fa4f

苏轼兄弟唱和诗中有许多是记录生活现状,抒发相思之情,相当于家书。嘉佑七年重阳节刚过不久,苏轼又作了两首诗来表达对弟弟的怀念之情,名为《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两首》

岐阳九月天微雪,已作萧条岁暮心。

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无事屋庐深。

愁肠别后能消酒,白发秋来已上簪。

近买貂裘堪出塞,忽思乘传问西琛。

 

江上同舟诗满箧,郑西分马涕垂膺。

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

官舍度秋惊岁晚,寺楼见雪与谁登。

遥知读《易》东窗下,车马敲门定不应。

江上同舟诗满箧,郑西分马涕垂膺。回忆了以前同舟作诗的快乐和随后两人的郑州分别。

愁肠别后能消酒,白发秋来已上簪。写出了分别后痛苦的仕宦生涯。政治生活的不如意只能向弟弟倾诉,文学史上那个放达豪迈的苏轼此时只有满腹的惆怅和心灰意冷。岐阳九月天微雪,已作萧条岁暮心”“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皆是此意。

苏辙次韵了此诗,题为《次韵子瞻秋雪见寄两首》

其一

秋气萧骚仍见雪,客愁缭绕动萦心。

幽吟北户窗声细,归梦函关马迹深。

疏树飞花轻蔌蔌,衰荷留柄乱簪簪。

遥闻诗酒皆推胜,社客何人近纳賝。

其二

平时出处常联袂,文翰叨陪旧服膺。

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少良朋。

何时杯酒看浮白,清夜肴蔬粗满登。

离思隔年诗不尽,秦梁虽远速须应。

秋气萧骚仍见雪,客愁绕缭动萦心表达了自己对哥哥的挂牵。而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少良朋?何时杯酒看浮白,清夜肴蔬粗满登则用直接抒发了兄弟俩之间的浓浓深情,表达了希望尽早相见,开怀畅饮的愿望。正如赵翼所言:千载下尤有深情

http://dingyue.nosdn.127.net/iRGzIot8qgoPR=VntVpw60Gw3qJwIbyRjxyCLIPIoc8pL1510727774389.jpg

此诗作罢,苏轼感觉意犹未尽,又作《病中,大雪数日,未尝起观,虢令赵荐以诗相属,戏用其韵答之》

经旬卧斋阁,终日亲剂和。

不知雪已深,但觉寒无奈。

飘萧窗纸鸣,堆压檐板堕。

(关中皆以板为檐。)

风飙助凝冽,帏幔困轩簸。

惟思近醇醲,未敢窥璨瑳。

何时反炎赫,却欲躬臼磨。

谁云坐无毡,尚有裘充货。

西邻歌吹发,促席寒威挫。

崩腾踏成径,缭绕飞入座。

人欢瓦先融,饮俊瓶屡卧。

嗟余独愁寂,空室自困坷。

欲为后日赏,恐被游尘涴。

寒更报新霁,皎月悬半破。

有客独苦吟,清夜默自课。

诗人例穷蹇,秀句出寒饿。

何当暴雪霜,庶以蹑郊贺。

苏辙回和了《次韵子瞻病中大雪》

吾兄笔锋雄,诗俊不可和。

雪中思清绝,韵恶愈难奈。

殷勤赋黄竹,自劝饮白堕。

言随飞花落,意与长风簸。

余力远见撩,千里寄崔嵯。

嗟予学久废,有类转空磨。

研磨久无得,安可待充货。

空记乘峡船,行意被摧锉。

溟闬覆洲渚,泠洌光照坐。

我唱君实酬,驰骋不遑卧。

譬如逐兽卢,岂觉山径坷。

酒肴助喧热,笔砚尽沾涴。

诗词禁推类,令肃安敢破。

亦有同行人,牵挽赴程课。

尔来隔秦魏,渴望等饥饿。

徒然遇佳雪,有酒谁与贺。

起首四句高度称赞了苏轼的作诗才华,事实也确如苏辙所言,苏轼的诗笔锋雄健,全是出于豪放胸襟和博学多识,外人不可模仿,而其唱和他人的诗却更胜一筹,让人觉得到是他在原唱,别人跟和。对此,《瓯北诗话》中这样写到:东坡大气旋转,虽不屑屑于句法、字法中别求新奇,而笔力所到,自成创格。方回也说:子瞻浩博无涯,所谓诗涛汹退之也,不若所谓诗骨耸东野则易学矣。在最后四句中,苏辙抒发了对兄长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希望重聚的愿望。

http://culturewap.kaiwind.com/201609/13/W020160913349091473526.pn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