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的年味——年粑粑

标签:
年粑粑粑粑常德鼎城区汉寿县 |
分类: 民俗 |
庭湖畔,常德市鼎城区、汉寿县,每到冬至,春节前夕,千家万户便热火朝天地赶制一种时令小吃——年粑粑。男的碾米磨浆,女的烧火上蒸,小孩打杂帮闲,一做就是几石米。做的粑粑一缸缸、一桶桶。
年粑粑源于糯米糍粑,又称“糯粢”。明、清时期,在制作糍粑的传统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将糯米磨成细粉,加入白糖,用水揉成米团,再捏成长条或方块、圆块,压入各种辅料,制成年糕应市。
年粑粑有两种:一种是糯米与粘米三七或四六参半,通过磨粉、蒸、扎,制成形如月饼,印上花纹的粑粑,名“花儿粑粑”;另一种是全部用糯米制成,非常酥软的粑粑,名“糍粑”。这里专讲前者。
年粑粑色泽玉白,柔软光滑,细腻油润,糯软清香,甜糍醇爽。年粑粑吃法各异,有糖煎的、油炸的、火烤的、汤煮的、甜酒煮的,吃法佐以各种调料,风味独特,老少咸宜,久吃不厌。春节前后食之,已成风俗。
http://s10/mw690/001o4cjlzy7j4z2XDqp69&690
这些粑粑用糯米和粘米混合而成。粑粑酥软,形如月饼,表面饰有图案花纹,既好看又好吃。汉寿人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要过年了,遇到熟人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做了好多粑粑?”正月里进城给亲朋拜年,粑粑是必备礼品;甚至祭祀祖人,也要摆几个粑粑。
做年粑粑的过程
每到大雪节气,人们把秋天收下来的新糯米和籼米搭配好,在清澈的河塘里淘洗干净后放到大盆里泡一两天,用石磨磨成稀湿的米面,棉织布下铺一层草木灰,米面在棉织布上放一夜,以吸掉水分。
蒸粑粑那一天家里很是热闹,孩子们围着灶台或在屋里的空地上追逐打闹。大铁锅里的水烧开后,放上竹子蒸隔,铺上白织布,把已凝固在一起的米面放进锅里。
锅门口添柴烧锅的人只要做一件事:加大火力,保持旺火!灶膛里架的是大柴,这些大柴都是秋天人们从野外或山上砍来,晒干后预备这时派上用场,只见大柴的火焰欢快地舔着锅底,甚至带着呼啸声和呲呲的声音,人们喜欢听灶膛里火苗发出的这些声音:说“火笑”是大喜事——火一笑家里就要来贵客了!灶膛里的火光映得烧锅人和他身后的墙红彤彤的,他的影子也在墙上晃动,加上热气腾腾的水蒸气,满屋的温暖和喜气。
几十分钟后米面熟了,揭开锅盖,一阵浓如迷雾的热气过后,连着蒸隔倒到兑窝里。蒸好的米面块,软而透明,冒着诱人的米饭香气。
四个小伙分作两班,你进我出,要趁热用杵棍在兑窝里把米面杵匀,增加粘性、弹性。这可是个力气活,杵棍捅进米面团容易,由于米面的粘性,抽出来可不容易。还要速度快,杵匀后,四个小伙就用杵棍把米面团举到案板上。
http://s12/mw690/001o4cjlzy7j4zhBq0H9b&690
http://s2/bmiddle/001o4cjlzy7j4zC1PkR51&690
虽然有点烫,大人小孩都会你一团,他一团,拽着趁热往嘴里送。
当家男人把案板上的米面团上沾一点油,趁热揉搓成长条状,然后用手断成一坨坨。
这时候,妇女小孩们就把那一坨坨的米面团,用手挤、压、团,做成年粑粑。专门有人收集做好的年粑粑,把它凉晒在竹席上。
http://s16/mw690/001o4cjlzy7j4z6UKgn6f&690
http://s12/mw690/001o4cjlzy7j4z7f9JV5b&690
做完年粑粑,时间也到了深夜,主家会煮上一大锅年粑粑,锅里放上菜苔,大家你一碗,我一碗,就着辣椒萝卜,在冬夜里吃得热热乎乎,聊得高高兴兴。小孩子们,就等着这一刻呢。
吃法
不少人家从腊月到来年春插,早餐几乎全是各种粑粑风味,或者佐以蔬菜,辣酱吃“菜粑粑”;或者放糖吃“糖粑粑”;或者煮在甜酒里吃“甜酒粑粑”,有时又油煎油炸吃“油粑粑”,花样翻新,越吃越爱。传说,这种粑粑曾充当南宋杨么起义军的干粮。也许是由于对邑人的怀念,汉寿人一直很看重它,千百年来习俗不改。
http://s2/bmiddle/001o4cjlzy7j4zkCprz41&690
http://s11/bmiddle/001o4cjlzy7j4ze0w5kca&690
http://s6/bmiddle/001o4cjlzy7j4zeKJUxf5&690
http://s6/bmiddle/001o4cjlzy7j4zf5Pc9a5&690
年粑粑的储存
年粑粑都是冬至前做出,做好后放十多天,才可以下到大水缸里浸泡,水是冬至前的井水(据说这样不变质),吃的时候捞上几个,可以煎、炕、煮。一直要吃到惊蛰开春农家做活。
水煮的年粑粑又软又黏,有时煮稀饭也还放上几个,很能饱肚子。最好吃的吃法是放在炭火盆上烤,烤着烤着,外面金灿灿带有浓浓焦米香的壳,在炭火上渐渐地鼓起。焦香的壳吃起来很脆,焦壳里是细腻、白亮、糯软的米面,沾上白糖,越吃越想吃。
年粑粑为吉利之词,常德口语“粑”就是“粘”的意思,在过年时有“粑”住美好和福气的愿望,但真正的作用是它便于储存,吃了饱肚子。那时开春还“闹春荒”,到了惊蛰时节,农村开始春耕农忙,人们更没有什么粮食填饱肚子,每天早晨就着过年时舍不得吃的一大块油光光的腊肉,一大碗煮年粑粑下肚,赶着春牛去耕田到午后都不觉着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