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宣传资料
(2009-09-26 15:40:10)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学术论著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宣传资料
北京市级二等奖:“区域分析与规划系列教材编写与课程建设”
完成人:吴殿廷,宋金平,苏筠,葛岳静,王静爱
1.成果简介
“区域分析与规划”作为全国地理教学委员会推荐的主干课程,该成果是“区域地理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也是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在国家理科基地“地理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及校级教改立项“区域分析与规划”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基础上,实践形成的成果。
(1) 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取得一组理论研究成果
通过认真研究区域地理、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教育教学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上取得进展,撰写和发表了10余篇教育教学研究文章。
(2)组编系列教材,初步构建了本硕博层次化的“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体系
依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构建层次化课程体系。1997年开设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区域分析与规划”,侧重于区域分析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同年开设硕士生课程“区域分析与规划研究”,侧重于区域规划方法和实践训练,并已成为学校精品课程;2004年开设博士生课程“区域发展研究”,侧重于区域发展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战略制定实践。自2002年以来,主编出版了3部课程教材(分别为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研究工作办公室推荐教材)。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了三个空间尺度(世界-中国-乡土)区域分析教学方法
注重对学生兴趣、批判精神的培养,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等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区域分析与规划”方法论课程的三门区域地理实践实证课程,根据其空间尺度的差异,分别采用不同的实践环节优化教学:“世界地理”课程设计一系列“各大洲讲演”、模拟区域经济合作论坛;“中国地理”采用了CAI、学术报告、实习(从太空看中国、从视频看中国等)多教学环节;“乡土地理”采用立项申报制来组织“从实地看北京”的实践活动。
(4)聚焦学生创新能力,学生的区域综合分析素质培养见成效
重视教学科研结合,教师承担了十余项区域规划课题,并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近6年来,百余名研究生接受了科研训练,师生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并指导本科生主持完成了28项科研课题(院、校立项),发表学术论文27篇;指导本科生的项目设计,获得了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2006年)、全国大学生第五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铜奖。
2.创新点
(1)纵向延伸:构建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递进式教学体系
在国内最先提出“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内容框架,从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手段、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构建了分级-递进式教学体系。课程及教材具有系统性,整套教材的编著强调两个特点:一是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剖析区域运动规律,理论新颖,内容逻辑性强;二是注重分析方法,使学生经过课程训练,基本具备区域分析和规划的实践能力。同时,各级教材特色鲜明,编著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法有明确的衔接、提升关系。
(2)横向扩展:实现了多课程交叉融合,共塑学生区域分析能力
相关课程(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交叉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区域分析综合能力,克服了传统区域地理中以零散的描述为主、缺乏系统的内容体系和分析方法的弱点,促进了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课程体系的整体建设。
3.应用情况
(1)出版了系列国家级高质量的教材,并得到很多学校的应用
《区域分析与规划》出版后5次重印,总发行量超过2万册;并于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8年已出版)。《区域经济学》出版后5次重印,被武汉大学、西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作为教材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参考书;2007年该书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级教程》是国内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部研究生同类课程教材,得到很多院校的使用。
(2)主持完成多项大型区域规划项目,提高了区域地理的社会服务价值
各有关教师主持完成了辽宁省国土规划(总体规划)、东北振兴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北京市山区十一五规划、大连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十余项大型项目。
(3)建设精品课程,积极开展交流,辐射-受益面较大
重视网络课程的建设,借助校园网和学院网站有效传播,增大辐射面;每年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学生科研项目、学生撰写和发表的论文等,接近全院的1/3,学生受益面广。并积极到兄弟院校开展交流,为其培训青年骨干教师近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