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对我《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总结和评价

(2009-02-01 14:45:47)
标签:

教学相长

杂谈

分类: 师生情深

学生对我《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总结和评价

上学期为本科生开设了《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本来是选修课,可选学的人却很多,学生学得也很认真。如下是其中的两位学生的课程总结。

 

课程总结1

本学期顺利完成了《区域分析与规划》这门课程的学习,首先非常感谢吴殿廷老师的教导,让我们在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之中收获了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然后说说这一学期学习的收获吧。我觉得吴老师的课程体系非常的系统,这对我们的学习帮助很大。一学期学下来,由最开始的区域与区域系统,到区域开发规划的理论基础,然后到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以及区域开发的决策及评价。整个体系层层深入,从理论到方法再到评价,让我们学到的知识也很有体系,这对于我们将来的运用都是很有帮助的。

我一直以来总关心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但对于家乡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又总是知道得半桶水,本学期的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就恰好为我提供了非常系统、全面的区域研究分析和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所以在做期末论文时,我就选择了综合地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对自己的家乡的发展做了一个粗浅的分析探讨。里面大多的理论和参考资料也是来自于吴老师主编的《区域分析与规划》一书。虽然只靠这一学期的学习,我的分析还稍显浅薄,但我在完成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有对课程知识的更深理解,也有对家乡发展的更清晰了解。

最后为这门课程提一些建议,我觉得老师可以增加一些课堂讨论的部分,就是给一些案例让我们在课堂上运用所学来讨论分析,这样互动性强一些,大家会对知识掌握得更好。还有就是阶段作业最好还是当阶段交,这样老师在后面的课上可以对作业进行讲评,如果像现在这样期末统一交的话,就没有办法讲评了,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在作业上有什么问题需要改正。

总之,我在这门课上还是学到很多,并且我相信,这门课程学到的东西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在这方面继续学习深造。

最后,再一次感谢吴老师。

 

 

课程总结2:

尊敬的吴老师:

    您好!进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但真正让我与我们专业产生接触的第一门课还得算是“区域规划”这门课。一个学期以来,在吴老师的指导下,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对于“区域规划”这个词也有了很多更深层次的认识。

    从区域开始,我们走进了一个站在全局位置上看待地理学和审视地理学的世界。我们了解到了区域的类型和特征,了解到了区域系统和区域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化,和控制;区域规划是一门系统的科学,在这门课上我们还了解到了区域开发规划的理论基础,譬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地域分工论,规模经济论等等。除了这些比较定性的理论之外,我们还学习了空间相互作用论,包括引力模式和潜能模式,断裂点理论,点与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型等,这些理论在给区域规划的定量分析上注入了新的活力,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很多规划中存在的客观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这门课上,我们主要从可持续发展这个方面了解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了解到了循环经济的好处。区域规划是跨越地理学和经济学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因此,区域的经济发展被作为了区域规划的重点来讲,这与党中央对一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强调是不谋而合的。之后,我们又学习了区域开发及区域开发决策,区域发展战略与总体规划等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一个统筹全局的部分,决策和战略必须在统揽全局的基础上才具有其存在的生命力。

    吴老师的课堂上总是充满了活跃的气氛,“风流的大教授,尴尬的GDP”让我们对GDP有了一个很具体很感性的认识,在战略和战术的解释上吴老师结合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所采用的战略战术进行了解释,让原本很枯燥的概念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当然,还有好多好多精彩的花絮没有一一地列举出来,但实际上很多东西也不是能够用几句话表达得清楚的。虽然这个学期即将结束,这门课也画上一个句号,但是吴老师幽默的上课方式,生动的比喻,有力的引证,吴老师的平易近人,所有这些都将深深的留在我的记忆中。

     选学这门课程,我感到很荣幸也很高兴,借最后一次作业的机会对这门课做一个总结,也代表我自己表达一下对吴老师的感谢。

    祝吴老师工作顺利,寒假愉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学问
后一篇:感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