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老家——南官庄

(2017-12-14 10:42:15)
标签:

旅游

美食

文化

古树

分类: 旅游文化

我的老家——南官庄

 

我的老家南官庄(古称南官庄镇)位于济源市梨林镇东南部,是济源、沁阳、孟州三市交界之地。据史书记载,村庄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蟒河和济水汇合以后经村南部流入白墙水库;老翁河在村中间静静流淌;济孟小铁路(现已拆)穿村而过,经群英桥(现已拆)通往孟州。

南官庄为农业大村,是济源市面积最大的行政村。村里人口众多,有九百余户,四千多人,为济源市城东人口第一大村。村里以牛、商、王等姓氏为大姓,人口比例相对较多。村里人口聚集地名称多以姓氏命名,村里有牛胡同、商胡同、伙门胡同、张拐等地;也以地理位置命名,村里有石头坡、寨门口、土地庙、大街东头等地。

村庄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村东有沁阳柏乡杨家陵园,俗称杨坟。陵园内石像生众多,姿态各异,规模堪比巩义赵家皇陵。但毁于66年文革。村东南蟒河岸边有文章阁和南大庙,庙里有东西戏楼,二仙奶奶庙、老官爷庙等。蟒河上原有石桥一座,名为乐安桥。据《济源县志》记载:“乐安桥,在官庄,乾隆十二年王文会等率众捐资创建石桥,历十年而竣事”现因水库蓄水,石桥已淹没。2011年,国家投资百万新建此桥,继用乐安桥原名。村西,有九冢。据《康熙34年怀庆府志》记载:“九冢,在南荣东,俗传,汉光武收河北时,大将葬此,今无考。”现由于土地复耕和老百姓多年建房取土,九冢现残存二座。村西头有大桑树一棵,枝叶繁茂,生机盎然,历经沧桑二百余年。

20世纪70年代,勤劳能干的南官庄人大兴副业,一时间集体经济红红火火。南大庙内创办有木业加工厂,老百姓编的竹篮和柳筐享有盛誉,当时有“程村簸箕官庄篮”之说;村里开办面粉加工厂,解决方圆几十里老百姓的吃面问题;村里创建东西瓦窑,为老百姓烧砖制瓦,解决百姓建房之忧;村里还成立了汽车队,当时拥有两辆德国造的旧依发车和一辆新解放车,当年汽车队为官庄培养了大量的汽车驾驶人才。村西,还有纸箱厂和纸厂,其产品也是供不应求。那个年代,村里集体经济非常壮大,老百姓生活也比较富裕。

80年代末,集体经济衰败以后,一时间官庄人陷入了困境。村里人多地少,光凭农业收入,已远不能满足生活需要。进入90年代以后,一部分有远见的村民让自己的家人远赴五三一驾校学习驾驶技术,学成以后纷纷到水运庄等地开大车,收入颇丰,当时有“官庄出大车司机”之说;一部分人留在家里从事养殖行业;一部分人从事餐饮行业,把官庄的饮食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官庄有四样饮食颇有特色,分别是油馍、卤肉、羊肉面、豆渣糕。

包子蒸熟,入油锅炸,皮焦面筋馅香,当地人称之为油馍。过去生活水平低,人们只有在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才会去买几个油馍。当时,油馍炸熟以后,用新鲜的柳条串起来,然后编成一个圆环,人们提着去看望亲友。当地人称扎油馍。

提到南官庄,不得不说村里的卤肉。官庄卤肉味道香美可口,肥而不腻,入口酥烂,每天下午出锅,引得各地食客纷至沓来,场面蔚为壮观。

村里的羊肉面也很有名。熟羊肉切片以后,放在锅里和葱花姜沫一起翻炒;然后舀几勺羊骨老汤,放入自制面条滚煮,最后加青菜芫荽即可。这一碗面,汤香肉烂面筋道,令人叫绝。

豆渣糕也是村里的特色小吃。豌豆磨碎,加入柿瓣白糖熬煮,后倒入模具中定型。豆渣糕,香甜糯软,入口生津,实乃消暑佳品。

现在的南官庄,村容整洁,规划整齐,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条条小胡同都变成了水泥路,为老百姓提供出行方便;新修的乐安剧场定期进行戏曲表演,为群众献上精神大餐;夜幕降临,村里的舞蹈团便活跃起来,大家在广场上尽情地跳着,跳出了丰收的喜悦,也跳出了官庄人的精气神!

 我的老家,南官庄,一个有历史、有文化的地方。我爱我的老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