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散文、随笔、评论 |
《诗歌创作简谈》
第一辑《诗歌散文化的要求》
诗歌的第一次散文化带来的是两种新的诗歌体——词和元曲,第二次散文化带来的是另一种体裁——散文诗,我这里所说的散文化区别于、曲和散文诗,也区别于长诗、史诗和诗剧的散文化倾向,更区别于前几年的跨文体写作的散文化,那什么是诗歌的散文化方向呢?
诗歌的散文化是指借助散文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散文的语言方式来完成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和方向。散文化是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新型探索,是在语言和表达上降低了诗歌的高雅性和凝练性的同时,相应地提高了创作方法和技巧,使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更为自由和灵活,更适合广大的普通人和诗歌爱好者,它在降低诗歌门槛的同时,在方法和技巧上增加了难度,你必须用“奇”或用“巧”来突破散文和散文诗的局限以及诗歌自身作为高雅语言艺术形式的局限,如何用“奇”和用“巧”呢,下面我来简谈一下。
2
散文化的语言要求
为什么诗歌首先在文学里堕落和边缘化,而不是小说、散文和戏剧呢?因为中国的文人和诗人以及评论家们都在用一个调子说诗歌,那就是它必须是门高雅的语言艺术,它必须是凝练性、跳跃性、高度选择性的,把诗歌抬得老高老高,所以摔得也最厉害。
当今中国的文化正在转型,向着群众路线走,走平民化的道路,这是网络发展的必然。那么诗歌也应该走平民化的道路,怎么走平民化的道路呢?我想首先是诗歌的语言应该散文化。诗歌的语言如何散文化呢?
1
诗歌语言必须降低它的跳跃性、凝练性和高度选择性,必须以平民的语言入诗。我们可以把纯口语纯世俗化的语言方言纳入到诗歌中来,也可以适当地把古汉语里的语言纳入到诗歌中来。
2
诗歌散文化的语言是指把散文的语言方式有条件有规律有韵律地运用成诗歌的语言。什么是散文的语言方式呢?它是指那些不讲究韵文修辞的、一种表情达意的语言方法和语言形式。但这种运用不能出现语言的苍白无力,也不能太过直白。最为主要的是它必须在构建统一与和谐的意境的同时,要有和谐的音律和超强的节奏感。
3
诗歌散文化的语言一般是采用叙述与描写,但这两种表达方式最容易给诗歌语言带来直白和枯燥,他的平铺直叙容易给人一种乏味的感觉,而且容易造成烦琐的弊病。怎么样解决这些问题呢?一是用意象化的手法把你的物象处理成有序的感知觉特征,使你的诗歌形象更为集中,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二是你应该注重你的人物形象,要使它典型化和性格化;三是要使你的抒情主人公在你的诗歌当中无处不在,使你浓厚而热烈的感情充斥你的每一个空间;四是你必须表达深刻的思想或哲理,最好要表达出我们同代人的共性情感模式和某种共性特征;五是你最好运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如此,你就可能掩盖你的语言带来的弊病。
4
你的想像的处理,应该超越现实的局限和个体的约束,即要虚化现实。你的灵感,你的激情和你的所思所想必须与你丰富而超脱的想像有关。在虚化现实之后,你还必须把它形象化,用简洁的语言又现实化回来。你必须虚实结合,张驰有度。
5
你要合理地安排你的结构,不能使它过于散乱,必须是紧凑的,严密的。而且在节数和每一节的行数上要有一致的全盘考虑,还要适当地考虑每一行的字数。
6
你最好选用格律诗的格式,或是十四行诗等讲究格律要求的格式,用格律化的音律穿插在诗行之间,从而取消语言直白的单调性,使你的语言更加耐读,更加具有韵律和诗味,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抑扬顿挫,音节长短参差,诗情高低起伏,音韵穿插有度,一张一驰之间,韵味无穷。
所以诗歌散文化的语言要求具有相当的高度,也是很难把握的,除了长期的锻炼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把自己的想像处理好呢?语言遍布全诗,想像也是一样的,因此,语言的把握的好坏就关系到想像的处理。
请看第三篇:诗歌散文化的想像处理。
前一篇:《天才合唱》20 九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