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物中的廉洁文化丨挥毫颂廉政

(2022-09-23 09:06:00)

文物中的廉洁文化丨挥毫颂廉政

庆祝建党101周年,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历史文物馆藏助推济南廉洁文化建设,济南市纪委监委机关、济南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举办“泉城清风——济南市博物馆馆藏廉洁文化主题文物展”,通过修身以养德托物以言志廉贤以示今大篇章十一个单元邀您在文物与历史中感受清官廉吏的清廉品德,接受廉洁文化的浸润洗礼。

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很多直臣廉吏,这些直臣廉吏大多把忠君报国、勤政爱民、廉洁自守的政治品质作为做官从政的基本准则,践行着优秀廉政文化,留下了许多清廉故事,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三篇章廉贤以示今通过对山东籍或者在山东任职的廉政历史人物遗留相关廉政主题文物的展示,表达了对历代清廉为官者的追思与敬意。同时以古代廉吏为榜样,不断提高防腐拒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挥毫颂廉政

古时的官吏,自撰廉政警句,或题府衙、楹柱,或写厅堂、家门,既作为自勉警策之语,也众人监督,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文物中的廉洁文化丨挥毫颂廉政

清刘墉“岩水澄华”行书横疋(济南市博物馆馆藏)

 

“岩水澄华”出自清杜岕《古意》诗:“岩水结澄华,浮云无定姿。”澄华意为明净的冰花。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等字号,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

乾隆二十一年(1756),刘墉被外放作地方官,先后任学政、知府等职。为官期间,正直干练,雷厉风行,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整顿。查禁书、捉会党,得到皇帝赞许。任江宁知府期间,为政公正清廉,声名远播,百姓叹服其品行,比之为包拯。嘉庆初年的弹词《刘公案》,便是以刘墉在江宁知府任上决断疑案、为民做主的故事为蓝本改编而成。

治黄河查贪虐。乾隆四十六年(1781),迁刘墉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仍任职南书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馆总裁。此时,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等。刘墉奉旨偕同和珅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刘墉至山东,假扮道人,步行私访,查明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征税时,又对无力缴纳者,一律拿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人。及至济南,经审问,查清国泰已知贪赃案发,遂凑集银两妄图掩饰罪行。刘墉如实报奏朝廷,奉旨开仓赈济百姓,捉拿国泰回京。此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且有御史从旁附和,和珅亦有意袒护国泰。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在处理国泰一案上,刘墉不畏权要,刚正无私,足智多谋,与钱沣一起挫败了皇妃及和珅等人的阻挠而成功地执行了大清律法,为民除害。刘墉嘉庆九年(1804)十二月病逝,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文物中的廉洁文化丨挥毫颂廉政

清刘墉“读圣贤书立修齐志”楷书横疋(济南市博物馆馆藏)

释文:读圣贤书,立修齐志,存忠孝心,行仁义事。

释义:诵读圣人贤士之经文,确立修身齐家之志向;心存忠臣孝子之意愿,去做仁人义士之事。

文物中的廉洁文化丨挥毫颂廉政

 文物中的廉洁文化丨挥毫颂廉政文物中的廉洁文化丨挥毫颂廉政

清毕道远行书联(三级文物)(济南市博物馆馆藏)

释文:人品无瑕玉界尺,文章有骨绣屏风。

释义:做人一定要正直、善良、有情有义,写文章一定要有骨、有神、有形。玉界尺为后唐赵光逢的雅号,《旧五代史·赵光逢传》称其:幼嗜坟典,动守规检,议者目之为“玉界尺”。即赵光逢年幼时爱读经典书籍,一举一动都很守规矩,当时的人把他看作像“玉界尺”那样正直温和的人。

毕道远(1810-1889),字仲任,号东河,山东淄博人。道光二十一年进士(1841),光绪八年(1882)授都御史,官至礼部尚书。工书法。

革除流弊博政声

咸丰十一年(1861),英法侵略联军兵临北京城下,咸丰皇帝急召诸王公大臣商议对策。众大臣依违两可,惟独毕道远“以死社稷时,大忤肃相之意”。任山西正考官期间,将所得俸禄大部资助贫寒学士,一扫科考场上的腐败风气。三任总督仓场期间,奏请同治皇帝改革江浙漕粮海运天津的办法。同时,他廉以持己,严以御下,革除陋规,从而澄清了多年积弊,使那些玩弄手法、暗中作弊的胥吏均不得私肥。京中有歌曰:“毕公督仓场,不食发霉粮”。

体恤民情留美名

毕道远虽身居高位,但总能贴近百姓,谦恭对人。每次回祖籍探亲祭祖,他总是将其八人大轿留于济南或章丘城,不顾年事已高,百余里路骑毛驴而行,距村数里即下驴,蓝布衣、老布鞋,手拿旱烟袋,见父老彬彬有礼,毫无官态。

光绪年间,毕道远为建八支家祠事回万家村,因他不是在本村长大,人们多不认识他,这次听说他来了,便争相前来看看尚书大人的尊容。由于工地上人很多,许久未能辨认出来。后经人指点,方知那位身穿粗蓝布衣、吸着旱烟与工匠交谈者便是毕道远,人们方知尚书大人竟然如此俭朴。“青袍尚书”由此得名。

还有一次,他独自在村头散步。村边有个大崖头,下面一推车人招呼他帮助拉上车去。他立即放下烟袋,帮着把车拉了上来。后有人告知那推车人说,那帮你拉车的是毕尚书,推车人既惊恐又感动。后来就到处夸耀说:“毕尚书帮我拉小车了!”一时“尚书拉车”成为美谈。

廉以持己传家风

毕道远不仅为官清正,而且治家严谨,以俭朴著称,他身居高位四十余载,但家中既无尚书府第,亦无出租田地。其邵氏夫人随任在京三十余年,毕道远要求其“居官家若民家”,布衣荆钗,诸样家务事皆是自理,毫无官宦之家习气。其堂叔毕隆抚读书未仕,随其在京管事二十余载。及年老返乡时,毕道远之属吏有送银两盘缠者,毕隆抚为保道远清廉政声,分毫不受,归田清贫度日。毕道远在京一切日用全靠个人俸禄,其俭约之行,屡膺朝中赞誉。

文物中的廉洁文化丨挥毫颂廉政 

文物中的廉洁文化丨挥毫颂廉政

清王懿荣行楷书联(济南市博物馆馆藏)

王释文:砥砺清节躭学好古,倜傥博物触类多能。

“砥砺清节耽学好古”出自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意为磨炼自己,以保持清廉名节;“倜傥博物触类多能”出自晋夏侯湛《东方朔画像赞》,意为卓越洒脱,博览万物,接触多类事物,拥有多方才能。

王懿荣(1845—1900),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县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收藏家、书法家、甲骨文之首位发现者和爱国人士。生性耿直,号称“东怪”,泛涉书史,尚经世之务,嗜金石。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选庶吉士。光绪十九年(1893),任河南乡试正考官。光绪二十年(1894),大考一等,升迁侍读。次年,入值南书房,任国子监祭酒。

团练御寇。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军占据威海,分陷荣城,登州大震,王懿荣请归,回乡办团练御敌获准,又请调记名提督、堂弟王鸿发驰援威海。和议成,还都,特旨补祭酒。

奠基甲骨。光绪二十五年(1899),因通晓医术在鹤年堂抓药时,买到一种叫龙骨的药材,对上面的图形文字进行研究,首次发现甲骨文,并将其断为商代。该发现轰动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成为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

绝命殉国。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攻掠京津,侍郎李端遇与王懿荣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参与京城防守事宜”。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李鸿章与八国议和,皇帝与慈禧出逃。王懿荣遂书绝命词,东直门被攻破失守后,自缢殉国,年五十五。同年九月,清廷予殉难祭酒王懿荣世职,谥号文敏。《清史稿·王懿荣传》载:“……中朝言学者,自吴县、常熟外,惟公风采隐然,负时重望。”。

 

见人善而自慕,外则敬内则从。欢迎广大观众光临济南市博物馆,通过这些含义丰富,寓意深刻的清廉主题文物,透物鉴人,理解中国文人的价值取向

 

展览时间:2022年6月28日——10月底

展览地点:济南市博物馆一楼一展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