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展览故事|炉瓶三事

(2022-05-12 09:54:04)

展览故事|炉瓶三事

珐琅又称“拂郎”、“佛郎”、“法蓝”、“发蓝”等,其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属硅酸盐类物质。珐琅工艺大约于13世纪末叶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以后历经明清两代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堪称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绝世瑰宝。济南市博物馆《西艺东扬 盛世华彩——馆藏珐琅器展》,带您呈现独具匠心的中国工艺美术,了解珐琅器的前世今生。

在明清时期「炉瓶三事」是香事中所用的风雅之物,文房清玩的典型设施。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有描写:

   “这里贾母花厅上摆了十来席酒,每席傍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 

——《红楼梦》第五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炉瓶三事”也称“炉瓶盒三事”,是由炉、瓶、盒三个主要器件组成的一整套燃香器具,缺一不可,故称“三事”。炉多用鼎或簋的样式,瓶多长颈,盒或或方

展览故事|炉瓶三事

清铜胎掐丝珐琅宝相花纹三足炉(济南市博物馆藏)

“瓶炉三事”原是旧时北京通行之语,是指香炉、箸瓶、香盒三种器具,焚香时,中间放置香炉,两边分别放置箸瓶和香盒。

展览故事|炉瓶三事

清铜胎掐丝珐琅宝相花纹瓶(济南市博物馆藏)

箸瓶放置火筋、火镰,香盒放香屑或香条,是焚香必备之物。箸、铲多为金属制品,以铜瓶放置最为适宜,因而明清时期很多掐丝珐琅器为香具。   

展览故事|炉瓶三事

清末民国铜胎掐丝珐琅寿字花卉纹盒(济南市博物馆藏)

国之瑰宝,与世同辉。欢迎广大观众来到济南市博物馆,让我们一起走进融汇东西、华美绚丽的珐琅世界,领略其流转光韵的精致魅力。


地点:济南市博物馆一楼四展厅

展期:2022年春节——12月中旬

济南市博物馆    贾名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