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图书为何不标明印数
(2011-03-22 13:30:58)
标签:
高玉宝印数学术论文写作大事纪要百年历古代学者百人传杂谈 |
分类: 随笔 |
现今图书为何不标明印数?
我的藏书当中,有一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版的旧书。随便抽取几本,看看它们的印数:1989年5月出版的《古代学者百人传》(梅季著,广州文化出版社)印数为4500册,《唐诗百讲》(羊春秋著,广州文化出版社)印数7080册,《大事纪要百年历》(农村读物出版社)印数26000册。10年以后出版的《于谦大传》(长春出版社),7180册。这些都是文化类的普通读物,它们的印数,放在那时来说,并不算大,但在今天来看,却也算可观———这话放在后面再补充。
再看学术类出版物。吴小如的《古典诗文述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第1版,1985年5月第2次印刷,印数累计29500册;赵园的《艰难的选择》,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1987年9月第3次印刷,印数累计61100册。稍后的《学术论文写作》(高瑞卿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印数为4020册。学术著作的印数能够上万(而且还加印了),在今天来说是让人相当羡慕的事;特别是能依托市场发行(这几本书都是我从书店买的),就更让人“心向往之”了。即使是4020册的《学术论文写作》,印数也算不错了。要知道,今天我们出版学术著作,更多的是看到这样的情景:教授、博士们拿着有关方面提供的学术经费联系出版(也有自费出版的),印上一两千册,要么利用职务之便向学生推销,要么拿去送人也送不出多少。这事当然怨不得教授、博士们,也许只能怪这些年来书籍(大而言之是“文化”)在物欲面前没能保持它曾经的威信。我倒是相信,某些自费出版的学术著作,其自身价值并不因“自费”而贬低;换言之,只要有价值,就算只印三五册也是值得尊重的。
还是那个时代,文学类图书的印数往往要高些,一次印几万册也不稀奇。这里说一下高玉宝所著的《高玉宝》,其印数太不一般了。我手上这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1版、1983年8月第3版第3次印刷,总印数为1235500册。在今天看来,它的印数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只能说是时代的产物(很特殊)。出版行业市场化之后,这种情况就很少见了。很多红极一时的书,过了那个时段,便鲜有人问津,这也是“自然规律”。
最近这几年出版的新书印数如何?真是遗憾,我所收藏的那些市场化运作的新书,居然绝大多数没有标明印数。这种情况,在以前是极少见的(当然也有例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的《鲁迅书信集》,就没有标明印数),现在却成了“大势所趋”。为什么现在的出版商越来越不愿意告诉读者图书的印数是多少?是商业机密还是别的原因?只有出版商才知道了。对一些读者来说,或许并不关心这个,但我认为,有个印数,还是更好些,至少可以让人了解一下它的发行情况。读者掏腰包购书,希望拥有这点可怜的“知情权”并不为过吧?
虽然现在的图书不说印数,不过我们还是能大致猜测它们的发行情况。毫无疑问,比起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现在的图书平均印数要少得多。据说,如今的图书,发行5000册就算不错的,能上万则是“畅销”了。更多的自费出版物,往往只印一两千册甚至更少。我想,现在有些图书不标明印数,或许和其印数不多有关吧?于是,我们也看到了另一种情况:有的图书虽然标明了印数,但这个数字并不真实,明明只印了1000册,却标成2000册甚至更多。其实,这种数字造假有何必要?记得很多年前曾经看到一本书(好像是学术类的),印数很少,只有300册,当时我就想,人家不怕读者小看,多诚实!或许若干年后,它还会成为珍本呢。
出版行业市场化了,图书品种丰富了,单本平均印数大幅度下滑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认为,是好事。它至少说明,公民的出版权得到了泛化,阅读权越来越自由。品种多了,人们自由选择的空间大了,再也不会出现全国人民一年只有几本书可以选择的状况了,如此,单本印数少些又何妨?在品种和单本印数之间,我宁愿选择品种的多样化。文化多元了,我们的文化才是真正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