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兽谱——大赤袋鼠
http://s1/mw690/001o3CQBty6FhQp43Nmb0&690
大赤袋鼠即红袋鼠。
红大袋鼠,又名红袋鼠、赤大袋鼠或大赤袋鼠,是体型最大的袋鼠,平均身高约1.5米,也是澳洲最大的哺乳动物及现存最大的有袋类。它们广泛分布在澳洲大陆,栖息在澳洲中部的干旱内陆,以及较少树生长的辽阔平原。属于夜间活动或暮晨活动,于日间的时间,它们多会在睡觉或以其他方式休息。红大袋鼠喜欢吃草及其他植被。
外形特征中文名:红大袋鼠(拼音:hóng
dà dài shǔ);英文名:Red kangaroo;学名:Macropus
rufus。红大袋鼠,又名红袋鼠、赤大袋鼠或大赤袋鼠,是体型最大的袋鼠,平均身高约1.5米,也是澳洲最大的哺乳动物及现存最大的有袋类。它们广泛分布在澳洲大陆,栖息在澳洲中部的干旱内陆,以及较少树生长的辽阔平原。属于夜间活动或暮晨活动,于日间的时间,它们多会在睡觉或以其他方式休息.雄性红大袋鼠,头体长130-160厘米,尾长100-120厘米,重量55-85公斤;
雌性红大袋鼠,头体长85-105厘米,尾长65-85厘米,重量18-40公斤;
红大袋鼠平均身高约1.5米,已确认最大的一只身高2.1米,重达91公斤。
红大袋鼠是非常大的袋鼠,有红褐色的短毛,下身及四肢的毛色呈黄褐色。它们的耳朵尖长,吻呈方形。雌性较雄性细小,呈蓝灰色,下身呈淡灰色。在干旱地区的雌性则较为像雄性。前肢有细小的爪,后肢粗壮适合跳跃,尾巴强壮可以帮助站立。它们的脚像橡皮圈。雄性可以跳高于9米。由于眼睛的位置,红大袋鼠的视觉约有300°。
2生活习性红大袋鼠栖息在澳洲中部的干旱内陆,以及较少树生长的辽阔平原。主要于夜间或日间较冷的时份较为活跃,属于夜间活动或暮晨活动。于日间的时间,它们多会在睡觉或以其他方式休息。红大袋鼠会采取多种
物理、生理及行为的适应性来保持体温于约36℃,以达至体内平衡。这些包括保温的短毛、降低活跃性、留在荫下、及舔自己的前肢。
红大袋鼠是单独或以小群生活的,但若食物不足时,它们会聚集为大群。每一小群一般约有2-10只红大袋鼠,但有时也会达至几百只。组成小群的成员是很随意的,雄性并非地盘性的,只会为雌性而打斗。雄性红大袋鼠打斗时,会以后肢站立,并以前肢将对方推倒。若打斗激烈,它们会以尾巴支撑,脚踢对方。小群内体型最大的就是领袖,控制着群内的交配。
红大袋鼠喜欢吃草及其他植被。它们可以一段长时间不用喝水,因它们在吃绿色植物时吸收所需的水份。
3分布范围红大袋鼠广泛分布在澳洲大陆,只较少于南部、东岸及北部的雨林中出现。
4生长繁殖红大袋鼠全年也会繁殖。雌性是胚胎滞育的,即可以延后下一胎的出生,直至前一胎的幼袋鼠离开育幼袋。妊娠期约为33日,每胎产1仔。幼袋鼠出生后约235日就会永久离开育幼袋,但要到12个月大才会断奶
它们一般1.5—2岁成熟,寿命20—22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附录上。红袋鼠全年均可繁殖,经过艰苦的“十月怀胎”—袋鼠的孕期为343天,一般产下一仔。当袋鼠妈妈快生小宝宝时,便忙着口袋,用舌头把里面的脏东西舔干净。
袋鼠家族中“种族歧视”十分严重,它们对外族成员进入家族不能容忍,甚至本家族成员在长期外出后再回来也是不受欢迎的。家族即使接受新成员,也要教训一番,直到新成员学会许多“规矩”后,才能和家族融为一体。
生活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开阔的草原地带的大赤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动物,也是袋鼠类的代表种类,堪称现代有袋类动物之王。
大赤袋鼠的形体似老鼠,仿佛一只特大的巨鼠。其实,它与老鼠并没有什么亲缘关系。它的体毛呈赤褐色,体长130—150厘米,尾长120—130厘米,体重70—90千克。头小,颜面部较长,鼻孔两侧有黑色须痕。眼大。耳长。相貌奇特,惹人喜爱。它们的头小,耳大,眼睛也很大。适应于跳跃的生活方式,前肢短小而瘦弱,可以用来搂取食物,后肢强大,趾有合并现象,一步可跳5米远,时速可达40—65公里。尾长大,为栖息时的支撑器官和跳跃时的平衡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