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蓝吡尼,倾听心的叠唱(游记)

标签:
旅游 |
分类: 散文随笔 |
在蓝吡尼,倾听心的叠唱
一.
这里是佛祖的出生地:蓝吡尼。当初印度和尼泊尔划分国界的时候,把它划給了尼泊尔,后来德国考古学家根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进行考古,才发现这里就是佛祖出生的地方。
一个不信教的人。当我一路乘坐大巴,在施诺瓦转车不辞辛苦来到这里,在旅馆的床上舒展开四肢,这时我多多少少会有一点独立自由的感觉。让外面的尘世离自己远些吧。这个舒适的房间就是我的世界。此时,窗外下着小雨,因为无法出门,我只有懒洋洋地躺在床上,舒舒服服地歇息,珍惜这片刻的清静。
第二天清晨天气仍然阴雨,盛夏时节往往如此,现在是八月初了。因为是雨季,潮湿水气缠绵不清。
我们冒着小雨来到蓝吡尼圣园,作一次朝圣的旅行。蓝毗尼圣园(只对外国游客售票,门票200卢比/人)是一片开阔的绿茵园区,圆形、方形或看不出形状的砖基散落在池塘之外、草树之间。这些砖基都是佛塔或佛殿的遗址。
园内有一栋醒目的白色方形建筑,两层石砌的平台,在浓郁茂盛的树木衬托下,庄严肃穆。这就是摩耶夫人祠(Maya Devi Temple)。祠内砖垛残壁之间,有一处地方低于地面,那里罩着一块玻璃,嵌有一块铭牌,上写:“此为佛祖诞生地的铭石。1996。”玻璃上撒滿了鲜花,玻璃板之下,可见一方灰白石板。子宫形的石板上有一个脚印,据说乃佛陀所留。砖头的年代被鉴定为公元前3世紀,为阿育王所设。旁边的砖垛残壁上有块雕塑,雕刻的内容就是摩耶夫人扶着娑罗双树生下佛主的情形。
著名的阿育王石柱(Ashokan Pillar)在摩耶夫人祠后面,据记载是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公元前249年树立的。其马形柱头早已被雷电劈断,只剩下铁砂色的柱身,不过,现柱存高度仍有 7米多,柱身上有一道很长的裂缝,似系雷击所致,上下各用钢箍加以保护,柱上铭刻着阿育王的亲笔敕文。
摩耶夫人祠的左边,是一个数十平米见方、四周砌出三层台阶的长方形水池。虽然池水并非明澈如镜,但这里却是一座真正的圣池——摩耶夫人浴池(Sacred Pond)。相传摩耶夫人诞下佛主后在此沐浴净身,而释迦牟尼幼年时代也曾在此洗澡。
水池边生长着一棵高大的菩提树。菩提树树干粗大,七八个人方能合抱,五颜六色的经幡密密麻麻地缠绕在树干上。经幡连着大树向四周伸展,大约方圆一里左右。细看才知,此树是所有经幡的源头。这棵菩提树就是传说中摩耶夫人生下佛祖的圣树——娑罗双树(Sal Tree)。娑罗双树的形状有些像榕树,枝条垂向地面,树干盘旋而上。树根部有一个天然的浅树洞,里面供奉着佛主的塑像,点点荧烛在树洞里闪耀。树洞前有香台,不时有僧侣和香客来到这里顶礼叩首、燃香拜谒。菩提树下砌出一圈浅台阶,几个僧人,身穿赭黄色曳地僧袍,袒露出一边肩头,围坐在树下,双手合掌,微低下颏,脸上浮出妙意不可言传的微笑。坐在他们旁边的还有几个北京人。第一次看到这种场面,我有些好奇,围着树,顺时针转了一圈。这时,雨已经停了,阳光斑驳地洒下来,将地面照得一明一暗,风柔柔的,经幡轻舞,空气中仿佛传颂着诵经的声音。我和同伴们虽然不是教徒,此时也被感染,加入了他们的行列。静坐于此,一时间我有些恍惚,但又觉得内心从未如此宁和。心里默念:佛主,我来了!仿佛进入一种境界,心一片安静和坦然。
二.
出了蓝毗尼园,我们要去参观各个国家在这里出资修建的寺庙。世界三十余个国家承诺在蓝毗尼建立佛教寺院。目前蓝毗尼己有15个国家建起了27所寺院。
我本以为蓝吡尼一定是个金身宏伟壮观、佛音不绝于耳、信徒络绎不绝的地方。然而,出乎我的意料,寺庙之间的距离比较远,坑坑洼洼的羊肠土路,因为连日来的雨水变得格外泥泞。
走了一段路,感觉有点累,就叫了人力三轮车,第一个要去的地方是我们中国政府出资修建的中华寺。
三轮车在林荫道上奔跑了二十分钟,一座中国清代官式建筑风格的仿真古典建筑巍然而立在我们面前:五彩的雕梁飞檐、金黄色的琉璃瓦,古典的木质装饰在红墙黄瓦的衬托下,显得端庄大方,这就是蓝毗尼最著名的中华寺,也是整个地区最气派的庙宇。
在异国他乡看到匾额上三个金光闪闪的汉字“中华寺”,我们的心情都特别激动,一种游子归家的的感觉油然而生。
中华寺,中国有史以来在国外援建的唯一一座寺院。目前己建有三门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长廊、禅堂等建筑,外辅围墻內绕回廊,雄伟庄严金碧辉煌,完全是皇家寺院的模式。透过中华寺可以见到中国传统寺院的风貌。现在这里住着10个中国僧人。
在院内,我们见到了值班僧人顿舍。
顿舍,是今年四月份从深圳被派到这里来的。他向我们介绍寺院的基本情况,中华寺的管理完全按中国佛教传统管理法管理,每天早晚功课,坐香,接待客人及一些音声佛事。他还告诉我们,明年这个时候,寺院就可以建成能容纳300人的客房了,国内游客可以免费吃住。
领我们参观完寺庙后,顿舍邀请我们中午在这里享用斋饭,我们向他表示谢意。他看了下表说时间还早,让我们先去附近的寺院转转,如果愿意和他们一起做饭的话就十点过来。
附近的几个寺庙,韩国庙正在维修,尼泊尔、德国和越南寺庙,我们很快就看完了。差不多十点的时候,回到中华寺。在门口遇到一北京游客,他是个佛教徒,从加德满都下了飞机直接打车到这里来了。我们邀请他和我们一起做饭,他很高兴地答应了。
我们一起去后院找厨房。后院内种植有各种花卉和富有诗情画意的观赏性树木,洋溢着“禅房花木深”的幽静气氛和怡人情趣。厨房找到了,可里面空无一人。同伴们在门口等着,我去他们住的地方找值班做饭的僧人。从房间里走出来一个戴眼睛的年轻僧人,他说他叫顿胜,今天厨房的事务由他负责。他让我先去厨房,他随后就到。
厨房里的菜品种很多,大家都很兴奋,洗菜的,摘菜的,忙得不亦乐乎。我边摘菜边和顿胜聊天,顿胜说来蓝吡尼多去菩提树拜拜,许许善愿,发发善心,做做善事,是非常有好处的。
由北京大哥掌勺,我们打下手,不一会功夫就做好了五个菜。这时,寺院里的诵经也结束了,僧人们都过来准备吃饭。顿胜把碗筷在桌上摆放好,给我们安排了座位,就开始举行仪式开饭。
在寺院里用餐,不允许说话,这顿饭吃得极其安静。
在中华寺,这是我第一次享用斋饭,感受到了平等的施与受。
出了中华寺,我们又去了日本、泰国、缅甸、印度和国际修女庙。沿途冷冷清清,一片荒凉。每个圣地破落不堪暂且不说,就连和尚也见之甚少,甚至连一句读经之声都听不到,更别提香火鼎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