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山圣湖:一片净土的魅力(游记)
(2012-04-25 09:15:28)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神山圣湖:一片净土的魅力
一直想有一个朴素、简单并且寻求一定意境的行走。
今天暑期,我终于如愿以偿了。我去了西藏,而且一去就是五十天。
当我从西藏回来的时候,身边的朋友总会问我同一个问题:西藏感觉怎样?每每当我深吸一口气准备吐出一番话的时候,总会一次又一次地欲言又止,剩下的只有幸福的笑容,还有心中那难以表达的感受。
我总会想起这样一些画面,无论走在平坦的公路上,抑或是颠簸在崎岖的山路上,窗外的景色,车内响起的藏族音乐,总会让我有流泪的冲动。天空总是蓝得失真,掠过眼前的是绿的草原,荒凉的山,雾中的雪峰。高原被高大无比、连绵的山峦包围,无尽的群山时刻伴随着我,仰视蓝天下的雪山,不能不相信它那超凡的、使人无法企及的神性。
西藏在环抱的群山中保持一种“原生态”。信徒络绎不绝地赶到某座神山朝圣,这在西藏已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朝圣的信徒行走在浩瀚的大山之间,匍匐下去再爬起来,向圣地拉萨叩进,一月、一年……只要指尖能触摸到大昭寺门前那光洁的长石。他们相信,这种虔诚的方式,可以得到来世的幸福。西藏人对信仰的执着,展示的是人类顽强的精神。
在西藏,我也获得这种精神,任何困难对于我来说都无所谓,只要我愿意,没有什么我不能。
羊卓雍措
早上8点30分,我们出发去阿里。
沿着拉萨市的北京路向西行驶,我们走了没多久就遇封道,只好耐心等待。大约11点左右,车辆才被放行。
在曲水县过曲水雅鲁藏布江大桥,再过曲水大桥,就上了307省道。这是一条盘山公路,柏油路路况很好,但弯道多,且是急弯陡坡,海拔渐高,爬 30公里到海拔4990米的甘巴拉山口,在这里就可以远眺羊卓雍措了。这时,我注意到身边的同伴嘴唇发紫,双目紧闭,无心再看窗外不寻常的景致。想到我恐怕也会出现类似的症状,不由得默念:阿嘛呢嗖嘀噶。
“阿嘛呢嗖嘀噶”,是我昨晚才学会的。
昨晚在拉萨,我们受邀去丹增巴姆家,遇到了她表哥扎西那拉还有扎西那拉的朋友。
扎西那拉和他的朋友都是喇嘛,我们在一起悠闲地聊天,吃糌粑,喝酥油茶。糌粑的吃法很特别,要用舌头舔,扎西那拉很快吃完了他面前的那碗糌粑,我吃糌粑的时候被呛了几次,就不好意思再吃了。
后来,扎西那拉的朋友将我带到丹增巴姆的儿子桑扎益西的房间,他教我念六字真言:阿嘛呢嗖嘀噶。然后开始磕等身长头……
此时在高原,默念“阿嘛呢嗖嘀噶”,我知道这是我的法宝,但我不是为了安抚自己,而是为车上的每个人祈求护佑,尽管有些临时抱佛脚的味道。
从甘巴拉山口下到羊卓雍措需要30分钟,可以一直沿着湖边的公路欣赏羊卓雍措的景色。
羊卓雍措,又称羊湖。西藏以前是古提斯海,大海退去后,高原隆起,在一些山谷间就留下了一片片的咸水湖。群山起伏似浩瀚大海,湖波多如夜空繁星的西藏,最有意义成为泛神的地方,尤其是神山和圣湖的崇拜。每一座神山、每一个圣湖都是某个神祗的魂魄所居之所。我听说,西藏有四大威猛之湖,即当雄县的纳木措、洛扎县的朱措、浪卡子县的羊卓雍措、加查县的拉摩朗措。羊卓雍措是第二大湖,湖的半岛上有桑顶寺,为猪头人身的金刚瑜伽女修行场所,其现世化身就是女活佛多吉帕姆。
在藏语里,“羊卓”是上部牧场的意思,“雍”指的是一种被称为绿松石的宝石。有一首旋律悠扬得颇有些美景不再、饱含苍凉之意的民歌这样唱道:
天上的仙境,人间的羊卓;
天上的繁星,湖畔的牛羊。
行驶至半山腰处,司机小彭把车子停下来让我们拍照。远眺羊湖,在灿烂之极的阳光下,山山水水清晰得令人头晕目眩。蓝色的湖面上不时闪耀着一种神奇的亮。水草相连之处,几十头黑牛与几十只白羊的附近,一位久久静坐的僧人的背影虽说只是一个绛红色的小点儿,我却像是十分真切地看见了他微闭双目,拨动念珠的样子,听见了那如泉水一般涌自肺腑的真言。
我走近湖边,将手伸进冰凉的湖水中。手触摸到圣洁的湖水,才算真正地到了羊湖。此时的湖面更加碧蓝清澈,风平浪静,映衬周围绵延起伏的山峦,飘带般延伸到远方。湖水幽深,却又坦然自处。像似被无心遗失在此地,又仿佛存在于时间的边界从未变迁。湖岸上,一些朝圣者按西藏风俗堆起了许多玛尼堆。我和同伴也拾石块,堆了一小玛尼堆,每拾起一块青色的石块,嘴里嘟嘟囔囔,默念一个祈祷,让青石块代表自己的心愿,永远留在西藏圣湖边上。我念叨的是“心想事成”。
与羊湖的此次邂逅,对于我来说,就如同无法瞬间醒来的梦魇,内心分明却无知无觉。只愿跟随它趋向即将抵达的终止。湖泊、山峦、天空、道路、空气、阳光,一切组合呈现和谐平衡。
60公里的湖畔公路。在接近浪卡子的时候,美丽的羊湖才逐渐消失在视线之中。
过了浪卡子县城,驶出草甸子,路边的山体逐渐变成红色。车行30公里到了卡惹拉山口,过山口40公里翻越海拔4330米的斯米拉山口,这里有马拉电站。转过山脚,老远就见拔地而起数百米的宗山城堡,然后进了江孜县城。从江孜到日喀则是很好的柏油路面,经过的地方都很平坦,有点平原的感觉。
玛旁雍措
汽车在荒凉的旷野奔驰。视线之内,除了牛群、羊群,鲜有人烟。触手可及的云雾,仿佛高山张嘴呼出的气息。“瞧!野驴!”随着同伴手指的方向,我赶紧取出相机拍照。
三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阿里,人口虽然只有五万多,但野生动物却不少,时不时见到羚羊,狼和野牦牛,最多的还是野驴。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野驴。远处,几只野驴正在悠闲地吃草。
阿里,除了野生动物多,给我的另一个感觉是湖泊和河流也多,比人多。走不了多久就能遇见一片蓝蓝的湖,或是一条清澈的小河,野鸭、水鸟的叫声此起彼伏。
这不,刚过公珠措,又见玛旁雍措了。从车窗望去,玛旁雍措蓝蓝的湖水一览无余。
玛旁雍措,位于神山的东南面,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佛教认为,玛旁雍措的湖水能洗净人心灵上的贪、嗔、怠、嫉,更能延年益寿。湖的四边有四个洗浴门,东为莲花浴门、南为香甜浴门,西为去污浴门,北为信仰浴门,朝圣者绕湖一周到每个浴门洗浴,便能消除各种罪恶。
我们这次阿里行,虽然不是专奔圣湖而来,不能绕湖一周到每个浴门洗浴,但如果能走过大片沙砾的草滩,到湖边掬清水以濯手足,接受那雪山净水的洗礼,也就不虚此行了。
下午4点多,我们到达霍尔。今晚就准备在霍尔住宿,明天去神山岗仁波齐。
看到时间还早,司机小彭告诉我们,顺着戈壁滩围拦的方向一直走,就能走到玛旁雍措湖边,可以近距离感受圣湖了。
玛旁雍措,海拔4588米。同伴高飞和加菲,两人虽然有高原反应,但一开始也是打算和我们一起去湖边的,只是走到半路,因为头疼一步都不能向前走,就和中华70,鱼打道回府了。剩下我们6个人继续前行。
暖阳,赵娟和幸福走在最前面。我,希望和冬雪兴奋地草地上拍照,被他们拉下一段距离,原本30分钟的路我们走了一个多小时。
终于到玛旁雍措湖边了!静静的玛旁雍措,深蓝的湖水十分广阔,四周是起伏的山坡和一望无际的戈壁。纳木那尼雪峰的倒影映在湖中。我呆望着湖水,沉浸在因为振动而屏息般的呼吸里,真后悔没穿泳衣过来,如果穿了泳衣,哪怕进去一分钟也好呀。
虽然不能投身它的怀抱,我和同伴们还是挽起裤腿光着脚走进湖中,欢快地撩起水来……
天色渐暗,我们离开了圣湖,在往回走的路上,突然有小雨洗尘一般落在身上,这是否说明我们深得佛心呢?
昨天去玛旁雍措途经戈壁滩时,遇见一牧羊藏民,他当时正坐在草地上用干牛粪煮酥油茶,我们走上前去和他聊天。聊到兴致处,他摊开手掌指向正前方告诉我们,那里就是神山岗仁波齐。
岗仁波齐,海拔6656米,冈底斯山脉主峰,曼陀罗修行之圣地。外形似圆顶金字塔,峰顶终年积雪,由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一横向岩层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佛教的万字符号,这也是它神圣的标志。
岗仁波齐,是藏传佛教和苯教共同认可的最为神圣、无以比拟的“精神之极地”(据说这是佛陀所言)。故而在西藏人的传统上,转岗仁波齐是一生中必不可缺的经历,无论一圈也罢数圈也罢,即使来不及转圈却已在迢迢朝圣之路上气绝而亡,那也是一种表达信念的解脱,值得赞颂。
岗仁波齐有两条转山道。外转山道以岗仁波齐为核心,全长约56公里,一般转山者需要用2—3天的时间,很多藏民用一天就可转完。内转山道是指围绕岗仁波齐南侧的因竭陀山为中心的转山道路,朝圣者必须转13圈外圈才可转内圈,转内圈一天就能完成。
“我们去转神山啊?”昨天从圣湖回来吃晚饭,在饭桌上我弱弱地问我的同伴,“没时间转外圈就转内圈?”紧接着我又加上一句。明知这个想法不可行,还是忍不住说出来。我知道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各人的体质也有差异,大部分人是转不下来的。
“去转转看吧,转到哪算哪。”转山所见和在车上走马观花的感觉绝对是大相径庭的,暖阳的建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
早上从霍尔出发到塔钦,我们从上面的一个停车场下来,顺时针方向沿很明显的小路向西走,边走边欣赏纳木那尼峰的景象。爬上山坡经过一个大玛尼堆,就可以看到神山的身影了。在玛尼堆前,我们遇见许多摇着嘛尼轮,携带着糌粑、酥油和风干肉的朝圣者,他们无一不在虔诚地磕着等身长头。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看着这场景,我一下子想起了仓央嘉措的这句诗。
我们继续往下走,差不多一个小时就来到经幡广场,一条巨大的经幡柱子立于地上,旁边系着许多的五彩经幡条组成一个伞状。平时这根大木杆是放倒的,只要树起来,即表示胜乐法尊回归自己的驻地,经幡在风中摇摆,召唤空中过往的神,也把信徒的祈祷送达他们敬仰的岗仁波齐峰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