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印象(2):加德满都第二天

标签:
旅游 |
分类: 散文随笔 |
2011.7.31
加德满都,是尼泊尔的身份和国家的骄傲,其宗教古建筑是一大看点。
这里共有大大小小的寺庙和神龛3000多座,仅占地7平方公里的市中心,就有庙宇、佛堂、经塔250多座,形成庙宇多如住宅、神像多如居民的景象,是真正的寺庙之城。在加德满都,很难找到一条街巷没有寺庙和神龛的,据说,尼泊尔各种神明加起来竟达2200万之多,这比尼泊尔过去的人口还要多。
我们今天要看两个寺庙,一个是帕斯帕提那神庙,另一个是猴庙。
吃过早饭,我们叫了两辆出租车(每辆车300卢比,相当人民币30元)去帕斯帕提那神庙。
帕斯帕提那(Pashupatinath),也就是传说中的烧尸庙,是尼泊尔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尼泊尔最大的印度教神庙,相传是为祭祀湿婆(Shiva)神而建,是次大陆最有名的湿婆神庙。帕斯是“众生”的意思,帕提则为“主”的意思。如今,这里是印度教徒的火葬祭奠地方,印度教徒肉体的最终归宿。
帕斯帕提那门票500卢比。我们在售票处买票时,那里的工作人员主动帮助我们找了个导游。
导游说的是英语,偶尔也会说几句汉语。在尼泊尔,我们只能用英语交流。昨天刚到这里,我就感受到了英语的重要性,无论是找旅馆、吃饭,还是问路买水果,都需要用英语。学了十几年的英语终于派上了用场,我心里暗自得意。
在帕斯帕提那,所有的殿堂都不允许非印度教徒进入,游客通常只能眼巴巴的站在门口向内张望。对我们而言,更有意义的应该是那条河——巴格马蒂河,巴格马蒂河是尼泊尔的圣河,她的意义就像恒河对印度一样。一条河看尽人生。
导游领我们路过河边时告诉我们,这里有六座石造平台,位于上游的两座是皇室或贵族专用的,位于下游的四座平台是平民百姓的火葬场。尼泊尔人的火葬仪式非常简单,桥两侧的火葬台分别为不同身份的人所使用,越靠近神庙的位置身份也就越尊贵。如果是父亲去世,家中的长子要在河边剃光头发,并且走进河里净身,经过简单的仪式用白布包起,放在紧靠河边的平台上由四根原木搭的架子上焚烧,四个小时后灰烬被推到河里,随水而逝,印度教认为以这样的方式可以使灵魂脱离躯体而得到解脱,人们将骨灰撒在河中,河水最终将汇入印度恒河……
我们走到河对岸的时候,碰巧看到当地人在为一老人举行火葬仪式。不巧的是,天下起了蒙蒙细雨,我们只能用伞遮挡着相机拍照这一仪式。
让我感到奇怪的是,死者的亲属表情都很平淡,没有表露出丝毫痛苦。导游告诉我,在尼泊尔,死亡是由橙色的鲜花、红色的蒂卡和金黄的绸缎来象征,死者会在梵音缭绕中,在亲人祝福中离去,在熊熊大火中涅槃,灵魂随着那缕轻烟飘到了另一个世界;在圣河中荡涤,巴格马蒂河的河水会带着死者的灵魂去到恒河,进入天堂。“物质世界的众生都受时间的支配,因此必然忍受生死轮回之苦:死亡不过是重生的前奏。”如此沉重的话题,在尼泊尔轻松地给人的一生有了了结和轮回。而在中国,死亡以黑色和白色象征,表现天人永隔的惨痛,亲属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哭哭啼啼悲痛欲绝。
从帕斯帕提那神庙出来,我们接着打出租车去猴庙。
猴庙,建在加德满都以西的山顶上,登顶后可俯瞰整个加都谷地,其密密麻麻的建筑甚至超过了上海。这里的猴子很多,不怕生人,你不挑逗它,它也绝不会主动打劫你。
猴庙是佛教徒的一个重要朝圣地,并以加德满都河谷最古老的遗迹而引人注目。相传释迦牟尼曾亲临此地。每年佛祖诞生日时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届时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而在北面的Hariti神庙内有一尊漂亮的天花女神Hariti的神像,这位印度女神还掌握着生育大权。猴庙充分体现了印度教与佛教在尼泊尔的完美融合。
一路走走停停,从猴庙出来,不知不觉已是下午五点多了,这才想起中午饭还没吃呢。抬头看见对面楼上悬挂了一家西餐厅的牌子,我们就走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