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行(10):阿里南线第五天

标签:
旅游 |
分类: 散文随笔 |
2011.7.25
札达的古格遗址太美了,不去会终身遗憾。
那种美,是一种动人心魄的美,只有一种正在消亡的、有庞大的文化遗迹群的地方才能体现出来。只有亲自置身于古格遗址残垣断墙的氛围中才能体会出来。
昨天去札达的路上,我首先感受到的是札达土林对自己视觉感官的冲击。
汽车在峡谷间行驶,谷底有一些矮小的灌木。地面多是沙砾与卵石,间或有一只两只灰兔从草丛中跑出。宽宽的盆地被整齐高度如一的土林环抱。有的土林十分密集,由许多不大的土山形成,有的土丘十分宽大,表面上有许多细细的沟迹,土山顶端有一截呈褐色,下部是灰白色,灰蒙蒙没有一丝湿润感……
而古格遗址就在荒漠土林中。
古格的都城建在扎布让河谷一座秃兀的土山上。土山山势陡峭,四面临崖,仅有一条隧道通往位于绝顶的王宫。山下拱卫着密如峰巢的居民洞穴式建筑,再往上则是鳞次栉比的各式佛殿、坚固的碉堡和一道道厚实的护墙。
导游给我们简单介绍古格遗址基本格局之后,就将我们领入一个殿堂,让人瞠目的是殿堂内残存的壁画。壁画可称得上古格遗址真正的精华。印象最深亦最有价值的是“古格庆典乐舞图”和“王室成员礼佛图”。这里的壁画是人类文化杂交、融合的真实记录,同时也将古格的鲜为人知的历史凝固下来,使那神秘古国的风貌永寸。壁画留存了古格时期民众劳作、乐舞杂耍及王室成员、周边小国朝贺时节的座次情景。
从殿堂出来,我们上山,沿途经过大大小小的洞窟,一直走到山顶。
站在山顶王宫前的台地,我不由为古格都城的地势叫绝。居高临下,后面三面环山,前方临水,唯我独尊的王者之气和天时地利的自信油然而生。眺望远方,蓝天大团的白云很低地压在连绵起伏的土山上,给人以十分苍凉的感觉。
最令我震惊的是古格遗址土沟里的藏尸洞。我们下山后直奔藏尸洞。洞在半人多高的土壁上,我是踩着“中华70”的肩膀爬上去的,一股臭气扑面而来,令人几欲窒息。洞很深,分里外洞。外洞不很大,我只看到一些破烂的衣服。
从现存三十多万平方米的古格遗址来看,当年古格都城的建筑规模是相当惊人的。二百多米高的土山上还残留着一千三百多处洞窟是民宅、宫殿、寺庙的废墟。到处是战争留下的片片狼藉。
从古格遗址出来,我们又去了托林寺。
托林寺是个别致的寺庙。墙体刷成红色,土墙角有尖尖的塔,不像一般西藏寺庙,托林寺外墙高大厚实一如城墙。
一个叫民码次仁的喇嘛主动给我们当向导。
他领我们进了殿堂。殿堂很宽敞,里面略显空荡,不像在西藏其他地方的寺庙,佛像佛龛、香桌、供灯摆得满满的。这个大殿四壁有非常精美的壁画,画面色彩很新鲜,只是光线太暗,看不清楚。
大殿旁有一小殿堂,高高几级台阶,门上装饰有骷髅头图案。殿内很小,供着一架巨大的麋鹿角。民码次仁介绍,托林寺有三宝,一是麋鹿角,有人说是一贵族从冈底斯山狩猎而得献给托林寺,也有人说是当年佛祖讲经时,一位印度信徒献给佛祖的礼物,后来阿底峡从印度进藏时携带而来,供奉在了托林寺。第二件宝是一顶象牙质的五佛冠,据说托林寺第一活佛曾戴过,留传后世,每个托林寺活佛在佛事活动中,都要头戴此冠。第三件宝是一块大的黑色卵石,上面凹进一个清晰的脚印,脚印深入石内寸许,掌纹很清楚。民码次仁指点说:“这是托林寺第一活佛留下的呀。”
差不多一天的时间,我们看了札达县的两个文化遗迹。从托林寺出来后,我们乘车直接返回霍尔。由于途中修路的缘故,到霍尔已是夜里11点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