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标签:
辽沈战役纪念馆北湖公园我国历代歌小凌河锦州中学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故乡
沙汀想想
我是在十八岁上大学那年离开故乡的,到现在已经二十五年了。
忘记有多少年了,锦州,在一张薄薄的白纸上,名为籍贯。亲手写下这两个字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感受,相反,因为写多了,麻木了,不知锦州有何内涵与外延。
最近几年,朋友聚会时,只要有人问起我,老家是什么地方的?我必定会告诉他:锦州。然后接着告诉人家,锦州有古塔,有辽沈战役纪念馆,还有笔架山、医巫闾山……锦州内涵有历史文化,外延至旅游圣地,我说着说着就不自觉地骄傲起来。
我爸爸是大学毕业分配到锦州工作的,我妈妈是本地人,他们因缘结合,然后有了我,锦州也就成了我的故乡。
从呀呀学语,到如今的不惑之年,其中十八年光阴,是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亲情友情,缓慢滋润我的身心,让我不仅仅有健康的身体,更拥有了作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健康的精神,理想和感情。故乡,是能够长久灌注、滋养我灵魂的家园。
我上大学之前的时光,都留给了锦州。那里有我的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高中同学;那里有悉心培养教育我的老师;那里有看着我长大的六中教师家属大院的叔叔阿姨;那里有我的亲属;那里有我的知心朋友;那里还有我最亲爱的家人……
故乡,还应该有什么呢?
穿越时光隧道,我依稀看到了童年的我,在温馨的六中教师家属大院里,早上起来跟着妈妈扫院子,手里拿着一本小人书缠着爸爸教我认字,夏天的晚上和大人们一起坐在院子里的那棵柳树下乘凉,这是我记忆画卷中最遥远也最清晰的图画;刚上高二那年,是1983年,有一天,上课铃声响过,教英语的高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告诉我,《中学生》杂志发表了我的一首学习歌诀,那是我发表的第一个铅字小文,题目叫做《我国历代歌》;另外一个飘雪的日子,课间休息时,在走廊,一个邻班的理科男生悄悄塞给我一封情书,这之后,只要见到他,我就会慌忙低下头,然后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走过去;到了假期,我最要好的几位同学来到我家,吃完爸爸做的几个拿手菜,我们就开始聊天,天色晚了她们才肯回家;高考的第一天,因为数学考试发挥失常,我难过得不想参加考试了,我的两位年过半百的老师,历史老师赵永卿和语文老师陈嗣彤,他们得知后,不顾夏日的炎热,乘坐公交车,来到我家劝说我别放弃考试;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大院里的叔叔阿姨们陆续聚集在我家不到十平米的小屋里,祝贺我考上大学……
等我再回到家乡,我的母校,平和小学,太和小学,锦州四中,锦州中学,我记忆中的校园都已荡然无存,耸立在面前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楼,红砖的教室,也成了居高临下的教学楼的地基;上学时天天路过的那个六中桥已经不在了,桥底下的那条小河因为干涸已经被填为平地;至于人,那就更不用说了,我的爸爸,去世快十年了,我只有在梦里才能见到他;把我从小带大的姥姥离世也六年了,偶尔想起姥姥,想起姥姥的慈眉善目,我就忍不住流泪;那两位对我关爱有加的老教师也不在人世了……如此一一道来,物非人非,心何以堪?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一句话,记不清是谁说的了:“ 城市会变,房子会拆,人会死去,但故乡永恒,在心的深处。”如今,我生活在异乡,飘飞的记忆越来越远,但故乡,是我永远无法摆脱的情结,是我永远难以割舍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