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七路是一条以福州解放日命名的街道,从唐代开始就是福州城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虽然狭小,却足够繁荣。这条路有福州最早的城池冶城,有福州的城市文化名片“三坊七巷”古名居群落,有福州的“三山”(屏山、乌山、于山)等,可以说福州2200年的城市历史都浓缩在这条道路上,名副其实是福州文化、历史的聚集,古迹与新貌的交融。同时,它又具备了时尚购物、舒适人居、商务办公、娱乐休闲、餐饮服务、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价值。八一七路就像一条华丽的绸带,串起了这个区域内的东街口、茶亭、横街和中亭街等四个百年繁华的商业明珠,千百年来一直是福州人休闲购物的天堂。

福州城市传统“中轴线”
“八一七”路是纵贯城区的中轴线,北起鼓楼前,南至解放大桥,全长5115米,其中:鼓楼前至南门兜为八一七北路;南门兜至小桥为八一七中路;小桥至解放大桥为八一七南路。1950年8月14日,市府决定将鼓楼至万寿桥各路命名为“八一七”路,以纪念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作为一条有着特殊历史意义、深厚文化内涵以及拥有传统商业氛围的街区,八一七路凝聚了太多传统福州市民的感情资本,有着绝对优势的关注度。
古时南街是(即八一七北路)是石板路,民国17年(1928年),为了使线路走向顺正,劈通横亘于洋头口与横街之间的吉祥山,名吉新路。为了使鼓楼前至万寿桥(今解放大桥)成为一条直线。民国18年(1929年)拓建南街,路宽15米,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民国19年(1930年)改建中亭街车行道,筑砖砌碎石路面。到解放前夕,这条道路路面凹凸不平,车行颠簸。
1957年开始对“八一七”路进行全面改建:八一七北路,自7月15日动工,至9月底完成,从鼓楼至南门长1227米,车行道9.4米,面积1.15万平方米。全部水泥混凝土路面,1971年,又进行拓宽,两边各退街4.5米。目前“八一七”北路宽24米,其中:车行道16米,两侧人行道各4米。
“八一七”中路,自1957年10月5日开工,至12月中旬完成,从南门兜至洋头口,长1310米,利用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作基础,加铺水泥混凝土,平均厚19公分,车行道宽7米,面积9120平方米。1990年由市府招待所至洋头口的茶亭街沿街木棚房商店全面拆除,改建为五层砖混结合,底层为商店,骑楼4米为人行道,目前路宽16~18米,其中,车行道10米。
从1999年起,一场规模浩大的八一七路改造工程全面铺开。是年,中亭街改造首先启动。三年后,总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40米宽的“东亚第一步行街”呈现在福州人面前。2005年5月,横街旧城改造项目正式动工。改造后的横街总建筑面积为45万平方米,路段路宽达到40米。2006年,茶亭街改造也全面启动。

2007年年初召开的福州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了政府将重视打造“福州名片”,培育、弘扬城市文化。积极推进茶亭街改造,启动八一七路全线改造,着力构建城市历史文化商业中轴线。全面实施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保护修复工程,保护承建城市历史文脉。至此,八一七路的城市商业名片价值——历史文化商业中轴线的定位也愈见清晰。
城市历史文化商业中轴线:梦想照进现实
八一七路是人民生活居住的中心区,也是城区商业最集中、最繁华的地带之一。其东西连贯茶亭街、中亭街两大城市商街,辐射东街口津泰路商业繁华中心,整合东街、台江两大传统商圈。这条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中轴线”,在保持古城风貌的同时又尽展福州现代化大都市风情。
生活在福州的人都知道,早年的福州商业只有三点:东百的商业零售,台江的商业批发,南门兜的商业零售。但这三点只是点,沿线并无商业连线,街区商业质感也差,路只是路,并不是商业街,今天才有雏形!今天形成的东百是改造、重建后的东百,大洋和东方则是后来之秀,起点高并已经形成基本商圈,横街的改造使817南路商业走廊显露,而茶亭街的改造则使旧茶亭重获新生,其商业价值进一步体现,817北路新东百、东方、大洋已经奠定其福州商业地位,三坊七巷保护性改造的实施和冠亚广场的建造则把这条商业走廊推上高峰,完成了整个商业走廊的链接,在这样一条商业走廊上,其商业总面积过百万,已有东百、东方、大洋、中亭街接待八方来宾,这还不够,冠亚广场、群升国际、茶亭街等也已经列队,即将接踵登场!在这样一条商业走廊上,商品品类繁多,世界上一线二线三线的商品应有尽有,具有福州特色的传统商品也将琳琅满目,还有其独一无二的文化大餐,三坊七巷、白塔、乌塔、文庙、屏山、乌山、于山人文景观可赏!817——海西第一街高品位的商业城市消费文化和其迷人魅力已显露无遗!

纽约有第五大道,巴黎有香榭丽舍大街,北京有王府井,上海有南京路,我们可以说,福州有八一七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