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前的茶亭街
对于老福州人来说,茶亭街不仅仅只是一个商业街区,更汇聚了福州的历史精华和印记。
古时,茶亭街是人们往返于城区和南台之间的必经之路。传说当时由台江进福州城需从茶亭附近田野池塘边盘桓,行路艰难,于是有位老僧在中途设亭供茶,让南来北往的人在亭中小憩,茶亭由此而名。从宋朝起,茶亭街开始纳入福州的地域范围。街上榕树成荫,茶馆林立,是过往行人歇脚、纳凉的好地方。清代以来,在今八一七路洋头口至洗马桥沿途开始建房舍、开店坊,繁荣的商业街市逐渐衍成。
据清代王应山《闽都记》中记载,地处福州市中心地段的茶亭街,从古至今都是福州城的一个交通枢纽。积淀了古老的文明,茶亭街伴随着福州城的发展,也在不断变新、变美、变好。在上世纪的改造衍进历程中,茶亭街还曾创下了福州市的几个第一。

纸褙的茶亭街
1928年,福州历史上第一条水泥路出现。当年市政部门对旧时茶亭街的石板古道进行了拓宽改造,从鼓楼向南直伸至南台,中经双门楼、南街、南门兜、茶亭、铺前、小桥、中亭街、万寿桥、仓前桥至仓前山为干线。这条宽16米的道路,成为福州历史上第一条水泥路。交通方便了,行旅商贾日趋便利,原先零星分布的手工业作坊、店铺开始在茶亭街上集中涌现,闻名遐迩的手工业一条街渐渐形成。
1990年,台江区启动茶亭街改造工程。当年年底,福州市富有闽南风情的第一条骑楼式商业街出现在福州人眼前。“茶亭街、茶亭街,纸褙一条街,惊风又惊水,大火烧过街”的“纸褙城”景象在茶亭街街面上成为历史。

在此期间,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民生活需要,茶亭街还经历了两次“小手术”。1953年,政府在茶亭街原来的水泥路面上添加了250毫米厚的水泥混凝土。茶亭街路面的负载量大大增强,适应了解放初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979年,台江区房管部门对茶亭街上的老木屋进行一次大“修理”,人均居住面积不到3平方米、木板房经历百年风雨和洪水侵蚀渐成危房的状况得到改善。
睡了小巷,局促地窝居,这里的梦并不美好,这样的生存环境就让它成为永久的记忆吧
在很多
“老茶亭”的眼中,上世纪90年代初的那次改造仿佛就在昨日。大家也都明白,由于经济能力和建设水平所限,当时的改造“只搞了外面一层壳”,背街的那一面仍然有很多“纸褙”的老房子留了下来。15年的光景眨眼间就过去,当周边开始高楼林立,经历了风雨沧桑的茶亭街逐渐步入迟暮之年,再一次跟不上商业繁荣和城市发展的步伐。人口众多,道路狭窄、堵塞严重、路中央电线杆密布、配套基础设施少、卫生条件差以及严重的火灾隐患等缺陷渐渐凸现。特别横街改造后,茶亭街已沦为福州城区南北交通中轴线的“瓶颈”。在八一七路沿途,从喧闹繁华的中亭街,抵达人山人海的东街口,途中经过昏暗破败的茶亭街,仿佛从大都市误入了一座小县城。

虽然茶亭街的老房子里留下了几代人生活的足迹,虽然茶亭街上有美好的儿时回忆,虽然茶亭街上的街坊邻居比得上远亲……但是茶亭街的改造已是大势所趋.现在茶亭街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