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福州民间信仰

(2008-03-10 11:52:28)
标签:

福州

民间信仰

文化

分类: 福州闲话

祖先崇拜

   自古以来,福州城乡居民尊宗敬祖,他们以各种形式缅怀祖先,用祖先的功名道德、优秀品格激励子孙。家祭、祠祭、墓祭就是祖先崇拜的典型形式,自然其中也含有希望祖宗神圣庇佑子孙的意思。

 

家 祭

    家祭之俗当自中原传来,宋代陆游就有“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诗。福州家祭形式有:一是在每年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日,家家户户普遍举行家祭,群众设香案,摆供品,焚纸衣,让祖先的鬼魂在阴间享用。二是在中秋节,即农历的八月十五日,合家团圆,设宴赏月,面对良辰美景,自然怀念祖先,故在家宴之前,也设香案,列供品,焚纸衣,遥祭祖先,然后家人再饮宴赏月。三是在除夕,合家团圆之时,以鸡鸭肉祭祀祖先。四是在平常,福州一般家庭的厅堂之上,都有近支祖先灵位,虔诚者还供以香花,每逢祖先的忌日,则焚香,烧纸钱,摆供品,全家一起祭拜,态度极其虔诚。在50~70年代,破除旧俗,家祭仪式少有见到。80年代以后,举行家祭的又多了起来。 

 

墓 祭

    墓祭又称祭扫,过去一般每年都要举行春秋二祭,春祭在清明节,秋祭在重阳节。重阳祭扫祖坟活动在福州并不普遍,且久已湮没无闻,惟清明节的祭墓活动十分普遍。每到清明日,境内家家户户都有人上山祭扫祖坟,祭祖者的态度十分诚敬。祭扫时,要清除祖坟周围的杂草。祖墓如有损坏,亦于是日整修。民间旧俗,祖墓之土平时不宜轻动,惟于清明祭扫之时可以无忌地进行此项工作。坟墓周围打扫清净之后,使之不再有衰草寒烟,荒松悲风的凄凉景象。接着就把“纸钱”压在祖坟前后左右。墓祭因有这一活动,故群众又称之为“压纸”。然后再陈列供品,烧香虔祷,请祖先神灵出来享用。供品丰俭随意,惟其中必有一种“清明粿”。扫墓结束,扫墓者必折一枝马尾松松枝,带回家插于门上,用以表示这户人家没有忘记祖先,已经扫过墓了。

 

祠 祭

    境内几乎每一个家族在每一个居住点都有一个祠庙(祠堂),供奉着家族内历代先人的神主牌。族内有子嗣的人上寿后逝世的(古称上50岁为上寿),其神主牌可进祠堂供奉。至于无嗣者逝世的,祠堂内则另设“无嗣栏”供奉无其神主牌。祠祭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集体祭祀,集体祭祀又有几种情况。其一是在每年的元宵节或规定时间,由族长或族内长辈主持祭祖仪式,全族人均要参加,仪式隆重,有的在祭后还演戏以使气氛更为浓烈。其二是遇有族内重大事件,或是与外族间的纠纷,或是族内出现“不肖”子孙需加以处置,都要开祠堂门祭拜祖先,趁此召集族人议决处置。另一种是个别祭祀,个别祭祀又有几种情况,其一是当年或去年生了男孩子的人家,则于元宵节以三牲祭告祖先,祈求保佑,二是外出做官、发财的子孙,回乡也要祭祀祖宗。旧时,凡是中了“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的,皇帝都要给假,让他返乡拜祖,这种习俗在辛亥革命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也就消失了。近年来不少华侨在国外发迹,也都先后返乡祭祖。

 

神灵信奉

    旧时,福州居民除少数信仰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外,多是全神灵信奉。

 

裴仙爷

    传说是督衙署裴真人,官、商、仕、绅普遍信奉。百姓中流传只要虔心供奉,香火不断,便能致富。农历三月初十为“仙爷诞”,届时前后个把月,城内、台江处处演戏、讲评话,以酬谢裴仙爷。

 

王天君

   福州城内原建有两座天君殿,一在于山顶东南侧,建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另一处在乌石山,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后焚于大火,并入于山。关于王天君的传说有两种。一说王灵官系东晋时浔阳江人,一日因争妓女杀人亡命下海为盗,20年后逃入五台山以屠猪为业,后投九华山忏悔剃度。一日下山取火做饭,途中遇虎,与虎约定,待他把火送上山后,再下来舍身喂之。待下山应约,虎向他摇尾作态,并即伏下,王跨上虎背飞腾成道,故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另一说,王乃后晋皖南人,幼谙水性。时石敬塘造反,他执一刀投军,每战皆捷,军中称为“王一刀”。后入海为盗,活动于钱塘、宁波之间,20年后到天目山屠猪。一日,忽自悟,奔走五台、天竺,途中遇一僧,王求与同行。僧说若能剖腹剜肠,则可也。王立即用刀挖出五脏交与对方。旋又遇一人,指一油锅对僧说,入此即到西天。僧冷笑,将王的五脏投入,在鼎沸的烟焰中,王羽化成仙。这天是六月十六日,遂以此日为王天君神诞。旧时,城乡居民普遍信奉,香火极盛。每至神诞这天,沿途善男信女手执明香,或三步或五步或七步一拜,拜至于山天君殿焚香礼拜。据说拜者或为父母添寿或为家人祛病延年而许愿的。

 

泗洲神

   福州城乡多榕树,泗洲神的神龛,多设置在榕树上。每月初一、十五日,妇女们多在榕树下焚香膜拜。据说泗洲神原是唐代高僧僧伽大师,曾在泗洲临淮县建伽蓝殿。每到黄昏,僧伽头上必发异香。景龙四年(710年),端坐而逝。唐中宗命人在宫中建塔安葬。不久,臭溢长安城。后有人奏称,应在泗洲建塔,皇帝准奏,于是长安不臭。后有一泗洲人来福州为官,因病祈求泗洲神,忽见榕树现一道光芒,其病竟愈,以为泗洲神庇佑。遂在榕树置一小神龛,供奉泗洲神,因而相沿成俗。

 

临水陈太后

   入夏,福州气候持续炎热,旱情时有发生,干旱严重时颗粒无收。自唐至近代的千余年间,每遇严重旱情,便由道士设坛,邀请“临水陈太后”陈靖姑前来施雨。史载陈靖姑(904~927年)确有其人,她是福州下渡人,生于唐天祐元年(904年)正月十五日,后嫁古田刘杞为妻,卒年24岁。她的故事和传说在《闽都别记》大幅详述,写她自幼爱念观世音经咒,后去闾山学法,下山后为民除害,降妖伏魔,护国佑民,特别是保护妇女儿童。过去福州城乡社庙(俗称“境”),都设有临水陈太后的祠,几乎家家户户都供奉“临水陈太后”的神位。

 

妈祖娘娘

    福州沿海渔民和出海行船的海员,都奉祀海上保护神“妈祖娘娘”。在海上遇到狂风恶浪、危急万分时,便呼叫“祖妈娘娘”前来救护。“妈祖娘娘”确有其人,她原名林默(960~987年),因生后弥月不啼,遂以“默”为名。默排行六,是林家最小偏怜女。年方十六,随父兄渡海,西风甚紧,狂涛怒撼,舟为之覆。默负父泅水到岸,父得无恙,而兄则没于水,默又同母嫂往寻其兄之尸。湄洲岛之西,礁石错杂,有商船渡此遭风,舟人求救。众见风涛震荡,不敢前;默自驾舟往救,商船得以不沉。自此专以行善济人,尤多于水上救人。当时被人称为“神女”,又称“龙头”。默卒年三十二。里人立祠,祀为海上保护神,又称“海神妈祖”。后经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利用与倡导,妈祖神格不断提高,至清代加封为“天后圣母”,其信仰从莆田以至福州、全省,扩大到全国沿海地区和台湾等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