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福州过年习俗文化 |
分类: 福州闲话 |
旧时,在筅堂的时候, 还要搓米时吃。到了筅堂的时间,哪户人家开始做卫生了,小孩子就盼着吃搓米时了,因为做完卫生之后,这户人家就会给各个邻居送一盆搓米时,而后等你家做卫生了,又回送给别人,你一盆我一盆,邻里之间的关系就这样被拉近了。
祭灶:难忘啊,童年的灶糖灶饼
做小岁:祭拜至少一整天
福州人都知道,除夕又叫“做大岁”,而在除夕的前一天晚上,是老福州们“做小岁”,也就是祭祖宗拜天地的时候。依伯依姆们说,祭祖宗,摆祭品是件很繁琐的事,要一整天的时间,做小岁为的就是一家人能在年三十的晚上好好团聚。
“做小岁”这天一项重要的活动是(祭拜),早上到祠堂的大厅祭、中午到家里的大堂祭,下午还要到房间里祭……在厚厚的蒲团上,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拜拜”好像没完没了,屁颠屁颠跟在大人后面的小孩童却乐此不疲。
福州有句老话:
在以往的习俗里,除夕晚是不能走家串门,要全家聚在一起,“人不齐不开饭”。在老福州人的眼里,过年的高潮就体现在年夜饭上。
福州人的年夜饭很讲究,福州人很重视年糕,祭祖时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后盛在盘里摆上供桌。除了祭祖,年糕也是团圆饭桌上的一道饭后甜品,即使不吃,饭桌上也少不了它。此外,红糟鸡、福州鱼丸和肉燕也是福州人团圆饭桌上的美味食品。就说太平燕吧,是以肉燕加鸭蛋烹调,因福州话“蛋”叫“卵”,鸭卵音谐“压乱”,有平安之意。一家人在家吃得热热闹闹、平平安安的,才有“年味儿”。
年夜饭,老福州吃饭的顺序也是有讲究的,菜肴中则第一筷要吃俗称为“皇帝菜”的菠菜,以表示“青嘴平安”,第二筷喝“豆腐汤”,因为豆腐越吃越有,表示一家生产收入越吃越增多。第三筷要夹鱼,表示年年有余。
除夕夜,在小孩子眼里最期盼的还数那红包了。吃罢年夜饭,给小孩子包红包和分橘子更是老规矩中的老规矩,福州孩子给长辈们贺岁拜年,老人赠孩子红包,分吃红橘,以求来年吉祥如意。
除了各式代表吉祥财富的年夜菜,福州人也有其他特别的习俗,福州民俗专家方柄桂说,福州人通常要蒸好白米饭贮在饭甑中,供于案前,谓之“供晦饭”或“供岁饭”,俗称“隔年饭”。除夕所备的隔年饭和菜肴,要全家人吃到正月初四为止。
此外,福州人还有一个颇有趣的年俗。吃过团圆饭后,父母都要用卫生纸替小孩抹嘴,意思是童言无忌,若小孩说错了什么话,希望神明不会怪罪于他。
当然,时至今日,一些习俗观念已发生了转变,年夜饭的意义业已发生了变化。很多人嫌做饭麻烦,所以在年前的十多天,各大食府的年夜饭预定工作就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年后:福州一些习俗
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饭是盛在一个竹篾编的容器中,当中要插一朵纸红花,周围则插上筷子,有向天祈福之意。 根据传统,这天福州人还要吃一碗太平面。那是用红糟鸡鸡汤泡的面线,面里还要加两个鸡蛋,现在也有人以鹌鹑蛋取代。顾名思义,太平面是吃平安的。
另外,同以往所有的好东西集中在春节一起享受的消费观念已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平日里衣着如鲜,过年时必穿新衣的观念逐渐淡薄。拜年提上一些土特产,捎点烟酒走亲访友并不是最流行的做法。如今,手携清香的盆花到亲朋家拜年渐成时尚。据说今年台江迎春花卉展上盆花呈现热销,温泉公园菏泽牡丹展刚开幕,花就被订了近半。大年初一不开市似乎早已约定俗成了,但市民却喜欢过年天天喜欢吃鲜味。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虽然很多人感叹现在年味却一年淡似一年,少了很多孩提时代的欢乐。但是过年辞旧迎新的意义,仍带给人无限美好的憧憬和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