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提问:现在的学生作业特别多,有时老师溜的作业都没有必要,是应对,而且老师也不批改,只是看看学生完成没有。作为学生和学生家长,怎么对待老师的作业。
解答:笼统的说,这种情况在初中及初中以上阶段很普遍,这是典型的应试表现:一个模子塑造人,不考虑因材施教。这也是应试体制下不少教师养成的习惯,因为这是最简单的“追分”手段。目前,教育界也正在力图扭转这种现象。但常年形成的惯性,短时间还不会有多大改观。既然这个问题提出来了,我们不妨给出一些分析和建议。
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了解,这是小学情况,还是中学情况?这个学生目前的学习成绩在哪个水平上?学习态度是什么情况?作业多到什么状况?同时“老师留的作业没有必要”这是家长的结论?还是孩子的认为?
从问题字面上看,我主观的分析,这可能不是小学,特别不可能的是小学低年级。因为,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作业,很少有难批的作业,老师一般都是全批全改。而事实上,这种情况也常产生在初中或初中以上学段。在此,我们姑且把他当作初中以上的学段来分析。
这个学段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有时会根据自己需要而定。如果这个问题是孩子提出来的,家长一定要弄清孩子的意图,是真想学好,还是想给自己不写作业找借口。即便主观是真想学好,但有时客观情况也不允许。比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认识得很肤浅,他们认为上课听懂了,就是会了,他们视作业为多余。其实不然。也有的学生做作业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为了‘交差’、为了表扬。因此出现赶作业、抄作业的现象。更多的是为了获得高分。
其实,作业的作用很大。程鸿勋老师曾有这样的归纳:作业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审视自己的学习情况,检查学习效果;作业可以使所学的知识深化、强化、活化;作业可以形成学生各种技能,如写作技能、绘图技能、操作技能及运用技能;作业可以使孩子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作业还可以培养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孩子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意志力,还需要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孩子的作业还能反映孩子的劳动态度和作风、责任感和负责精神,有利于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总之做好作业是孩子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品格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家长不要轻易听信孩子的话,要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作业,充分利用作业的功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但做作业也不是越多越好,搞题海战术很害人。
至于老师不批改作业的问题。这可能是事实,有的老师在社会上兼职教学,没有时间批改作业;也有的老师责任心不强,不批改作业。我想如果老师真是长期不批改作业,家长有权利把这个情况反应给有关部门。因为,作业的及时反馈对孩子学习太重要了。
老师不批改作业,也可能是一个误解,不是老师不批改作业,而是不全批全改。据我所知,初中时期,因为班容量过大,一般情况下,老师会批改全部作业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这样的量。现在的问题是,有一部分应付作业的孩子,他们只应对交作业(因为不交要挨批),对老师批回来的作业并不关心,作业发回来,他们根本不看,更不去找错误的原因。对这样的孩子,老师判不判作业都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帮助他转变学习态度。然而对有学习欲望的孩子,应该教会孩子自己评审作业的能力。对自己做的作业进行自我检查、及时更正。这样,既能保证作业质量,又可以形成自我教育的意识和习惯。让孩子认识到做作业不是“交差”,不是写完推给老师完事,而是加强了孩子作业的主体性。这是提高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这个学生学习优秀,或学习不算很好,但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这些是最重要的条件)。如果他们确实感到老师留的某次作业,对于自己来说意义不大(如果每次作业都有这样的感觉,不是这个孩子是天才,就是这个孩子对作业有偏见)。此时,孩子可以不必顾及老师‘必须完成作业’的要求,或向老师做出成绩不下滑的承诺,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必要的作业,把可贵的时间用在刀刃上。一般情况下,孩子真正达到自主学习,成绩都不会差。老师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保持优秀水平或没有下滑迹象,一般是不会反对的。如果只是偶尔几次老师也会谅解的。老师之所以不敢放手、不敢松口允许学主不完成作业,主要还是怕学生成绩受到影响。当然,也不排除有老师不能允许学生不写他留的作业(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旦放开口子,可能会有一部分不想学习的孩子,以此为由放弃学习)。这时,好学生也不妨来个反叛(这是差学生的专利),经受一次老师的批评,这对锻炼心理素质也有好处(优秀学生一般是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的,耐挫能力相对要弱些)。但绝对不能和老师结怨,和老师结怨对自己没有好处。如果孩子的心理素质达不到这个高度,最好不要引发老师的不满,不妨考虑‘曲线救国’的办法。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做法仅限个别自主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且不能长时间的这样做。这是因为,中、高考是有‘考纲’的,而这个‘考纲’只有任课老师掌握的最透彻,孩子一旦脱离了老师,恐怕会脱离中、高考轨道,将来中、高考会吃大亏,这是现实问题,不可忽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可以这样做的,更不能尝试。因为这样做的风险太大了。这就是我为什么在解答这个问题前,提出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原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