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社团三大潜规则——告大一新生书

(2010-10-12 08:40:04)
标签:

大学

社团

潜规则

学生会

纳新

校园

分类: 我是草根我原创

文/大帥

 

    每个金秋时节,各大高校都会迎来一批新鲜血液,新进来的大一新生除了管好自己的一摊事儿外,常常会饶有兴致地围观各类大学社团,哪个社团“忽悠”得力度到位,它们在纳新工作中的收获就会很可观,那么大学社团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为何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大一新生对其心驰神往?究竟是心驰神往还是趋之若鹜?今儿咱就来一起品一下大学社团的三大潜规则及其映射出的问题,为有意向玩儿社团的孩子们提供点儿小参考。

    潜规则一:发展模式固定——社团本身的问题

    每个年度社团联合纳新的火爆场面都会成为当时学校新闻的头版头条,大学的社团在纳新时为了招人,通常会用尽浑身解数,展现十八般武艺,实则雷声大雨点小,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大多数社团其实活动并不多,将其社团美其名曰“XX部”或者“XX协会”,实际上平时压根儿没啥具体事儿,这一方面是因为社团的负责人工作做的不到位或者上进心不强,另一方面是由其社团性质决定的,当今学校整体社团结构的分工过于细化决定了其功能职责单一化,举个例子,学生会权益部,好大一个名字,如雷贯耳,实际工作中,该部主要负责帮大家找丢失的东西,回归现实,丢了东西会寻求权益部帮助的人寥寥无几。说它是“发展”模式固定都有些言过其实,因为根本谈不上“发展”,没有“发展”,像这个权益部,你说他的发展体现在哪里?找东西的效率提高了?还是找他帮忙的人多了?

    2、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活动单一化,创新性极低,这是当今大学社团的最大问题之一,与上述常年累月没啥具体事儿干的社团不同,这些活动相对较多的社团每年都会重复以前的活动,所谓“一年一度”,这些活动都是前辈们的idea,后人不思创新进取。举例说,我在学校里呆了好多年,参加歌舞晚会和歌唱比赛的次数略多些,打交道最多的社团是学生会的文艺部,从我还是大一的时候(今年研二),每年都会举办新生歌手大赛,我每年都会去观看比赛,办得是一年不如一年,因为新鲜的东西就那么点儿,前人榨干了,后人没的榨,看比赛,味同嚼蜡,形式每年如出一辙,不同的只是参赛者的面孔。大四和研一参加了第一届和第二届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第一届十佳办的那叫个精彩,到了第二届,彻底颠覆了“十佳”的概念,从活动的组织到人员的选拔招募,一系列的漏洞,看比赛的观众们怨声载道,我都曾经后悔成了第二届的校园十佳歌手,他们简直是砸了“十佳歌手”的品牌。再比如自行车协会,隔段时间一起骑车去哪转一圈,这就是活动了,几年如一,不求变更,然后再纳新时以所谓的“精彩丰富”的活动来吸引人的眼球,我说那就是骗人。

    社团同企业,有发展的轨迹,有繁盛和落魄的高峰低谷,如果说前人的创新换来的是社团发展的繁盛高峰期,那么后人的不思创新便将其拽至低谷,更重要的是,这也违背了加入社团的宗旨:锻炼自己的能力。

    潜规则二:升迁之路艰难——人事管理的问题

    这个问题太恶心了。

    社团无论级别高低,清一色的社团升迁之路:大一当马仔——大二当部长—大三当主席。这是指表现好的、发展出色的孩子。对于多数人而言,都是:大一当马仔——大二当部长,这还不是最多的,最多的情况是:大一当马仔,也就说给别人打了一年工然后不干了。

    哪里都是一样,人员从上到下就是金字塔结构,越往上走越困难,每年招来大批的马仔替上头干活,比如发传单,比如挂条幅,比如搬椅子,等等,部长负责指挥,主席负责挂名。现在社团选拔干部也很与时俱进,玩“扩招”,学生会九个部门,一个主席,一个执行主席,九个副主席,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学生干部越来越不受人待见的原因,偌大个学校,数十个社团,能靠玩儿社团玩儿出名堂有助于就业的恐怕也就学生会主席一个人吧,这话绝不是耸人听闻,履历上,如果社团一栏填写的不是这个级别,很少有人会注意到的。甘于当苦工的大一小孩儿们有多少当初是抱着满腔热情参加社团的,又有多少是一年甚至半年就退出的,他们看不惯社团内部人事管理的黑暗,有能力没大用,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能提拔上去做部长的也大多是听话听指挥的孩子,对于这些苦命的孩子,这一年半载的时间就是彻底浪费了,不留情面地说:毫无收获。南宋岳飞岳老爷可谓中国第一神勇武将,胆识过人的他为何不受宋高宗赵构的重用?为何根本挑不出毛病的他最后还被高宗和秦桧联合来了个“莫须有”的罪名而惨遭陷害?就是因为他被认为“恃才傲物”——上级喜欢听话的人。

    社团很复杂,入团需谨慎。

    潜规则三:社团经历有害——个人发展的问题

    能力从何而来?这个问题我要着重强调。

    小升初,初升高,生活圈子变化甚微,高升本,这可就不一样了。我们都有同样的感觉,许多人到了大学之后变化相当大,以前默默无闻,上了大学做干部,在各种场合开始活跃起来。这样的学生其实目的很明确:锻炼能力。我很提倡这样的做法,也许以前害羞腼腆,到了一个都是新面孔的环境里开始开发自己性格和管理方面的才能,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许多人玩儿社团也是抱此目的的,但是孩儿们啊,真正能通过社团锻炼能力的人太少了,就像上面说的那样,大一的小孩儿干了一年就不干了,这一年除了锻炼了发传单的能力外基本没啥可提的了,当然了,这也是能力,实践能力,可却无实际意义。能力是培养的,这话不假,可怎么培养,谁培养,通过什么培养,这些问题相当值得玩味。仅靠一两年的社团活动,通过组织一两个活动就想达成此愿,恐怕最后都是不尽如人意。要有目标,如果想玩儿好社团,玩儿就玩儿精,做出点成绩来,让大学的社团经历真正成为个人求职履历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求职过程中切实起到助推剂的作用,否则小打小闹没意思,没玩儿好是次要的,主要的是耽误个人的学习成绩,但凡社团玩儿的出彩的人几乎没有成绩太好的,这是规律,这是事实。所以在加入社团之前,一定要仔细考量自己,确定自己的大学目标,如果注重学习成绩,就远离社团,如果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就尽量兼顾社团工作和学习,当然了,这个很难很难。

    适当的社团活动值得提倡,前提是管好自己这摊事儿,我指学习,记住一句话:上大学,学习是主菜,其余都是配菜,可有可无。

 

本文原创,首发于新浪博客,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感谢您的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