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读书摘抄及心得
(2017-02-13 22:28:47)
标签:
文化 |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摘抄:
因为小豆豆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人用这么长的时间来听自己讲话。而且在这么长时间里连一个呵欠也没打,丝毫也没有厌倦的表示。就像同小豆豆谈天一样探着身子非常认真的听她把话讲完。
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校门了,小豆豆停了下来。小豆豆以前的学校,大门是气派的混凝土柱子做成的,上面醒目地写着学校的名字。可是,这个新学校的大门却是用矮矮的树做成的,而且树上还长着绿色的叶子!“从地里面长出来的校门呀。”小豆豆这样对妈妈说,然后,又加上一句:“肯定会越长越高,不久就比电线杆高啦!”的确,校门是两棵活的树。小豆豆靠近大门,马上把头歪到一边。原来挂在大门上的写着学......
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喜欢自己的人!因为,从小豆豆出生后直到现在,还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长时间地听她说话呢。而且,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呵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样,把身体向前探出来,专注地听着。
这辆电车曾经载着好多人,急急忙忙地奔跑着,但现在,它和校园里的那六辆电车一样,车轮已经被卸掉了。从今以后,它不必再忙碌地跑来跑去,只要悠闲地听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就好了。 孩子们穿着睡衣站在清晨的阳光里,能够身临其境,亲眼看到这幅情景,孩子们从心里感到幸福。他们实在太高兴了,一个个欢呼雀跃,扑到校长先生身上,搂住他的肩膀和胳膊。 校长先生被孩子们弄得摇摇晃晃的,高兴地笑了起来。看到先生的笑脸,孩子们更加活泼了,也开心地嘻嘻哈哈笑起来。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 大家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快乐的一刻。
为什么要光着身子呢?那是因为“如果男孩和女孩觉得对方和自己的身体不一样是很奇怪的事,就不好了”,而且先生认为“在别人面前拼命地掩饰自己的身体,是不自然的事”。校长先生想告诉孩子们:“无论是什么身体,都是美丽的。”
“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坐火车,还要坐船,千万不要迷路啊。好了,出发!” 校长先生的嘱咐只有这么一句。不过,大家从自由之丘车站乘坐东横线的时候,却安静的让人惊讶。没有人跑来跑去,即使要和身边的同学说话,孩子们也是安安静静地小声说。在巴学园,孩子们从来没有被教导“排成一列规规矩矩地走路”,或者是“在电车上要安静”、“不许乱扔果皮纸屑”之类的话。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知道了很多:比如,欺负比自己小的、弱的人是可耻的事;看到乱糟糟的地方,要主动打扫;尽量不要妨碍别人······等等,这些观念已经深深地植根在孩子们心里。就在几个月之前,小豆豆在课堂上,还站在窗边和宣传艺人说话,使得整个班的同学都没办法上课。但自从小豆豆来到巴学园的第一天起,她就开始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学习,想想真是不可思议。而且,今天,小豆豆和大家一起乖乖地坐着,出门旅行,这如果被以前的老师看到,一定会惊诧地说“好像变了一个人“的吧?
“绿蛙落古池,寂寂闻水声“……看到青蛙跳到池水中的,肯定不止松尾芭蕉一人。看到沸腾的水顶起铁壶盖、苹果落地的,也一定不止瓦特和牛顿。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怀……
“小豆豆!” 阿泰的声音好像带着怒气。小豆豆吃了一惊,赶紧站住。阿泰喘了一口气,说: “长大以后,不管你怎么求我,我都不会娶你做新娘!” 小豆豆从心里觉得后悔,是啊,自己这么喜欢的人,愿意每天为他削铅笔的人,为什么练习相扑的时候,就完全忘记了呢?竟然还把他摔了出去!可是后悔已经晚了,小豆豆注定做不成阿泰的新娘了。 “不过,明天还是要为阿泰削铅笔。” 因为,实在是喜欢人家嘛。
但是,在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校长先生绝对不会把小豆豆的爸爸妈妈请到学校里来。别的孩子也都一样,每当有这类事情发生的时候,都是校长先生和学生之间解决掉。正像小豆豆第一次来巴学园的时候,校长先生听她说了四个小时的话那样,校长先生总是会耐心地听每一个孩子的解释。即便孩子们说的是借口,先生也会认真地听下去。当的确是“那个孩子做错了”,而且,“那个孩子自己知道错了”的时候,先生会说: “请为这件事道歉。” …… 每当校长先生有机会,就要到对小豆豆说: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如果一个大人仔细地听这句话,就会发现,“真是”这个词中,含有非常大的意义: “虽然别人觉得你有好多地方不像是一个好孩子,但是,你‘真正’的性格并不坏,有好多好的地方,老师理解你。”
心得:(你自己整合)
孟轲的母亲深谙个中道理。“昔孟母,择邻处”,说的是孟母为了儿子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曾三次搬家,最终以一家私塾为邻居。有一次孟轲“不学”逃回家中,孟母便割断织布机上的梭子,以启发孩子读书如同织布,一旦半途而废,便一事无成。家庭教育,家长的启蒙引导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3
小时候在家里订的《儿童时代》上是早已结识过“小豆豆”的。至今仍记得那杂志每期都会有四版纸张较好的图片,而有小豆豆的那一期则占去了中间对开的两页,闭上眼睛,模糊的还记得那一幅幅单色的钢笔连环画仿佛是棕黄色调,还能记起小豆豆是被画成一个圆圆的脑袋,细长腿的小女孩。
当时尚年幼,都不懂得看书要注意作者名字,以至于要到了现在才头一次知道原来“豆豆”真正名字是叫黑柳彻子,而“巴学园”,并不是爱丽丝在兔子洞里发现的虚构王国,它竟是真真实实存在过的。
这种发现的冲击不下于当时读到那篇明显是浓缩版本的《豆豆与巴学园》结尾:战争爆发了,大火吞没了巴学园,豆豆和同学们难过地告别了这所电车上的学校。但是,大家永远也忘不了巴学园……
那一刻,幼稚的心灵竟因这个结尾感觉到一种难言的悲伤和重重的疑惑:以往看过的童话里,无论里面的人有怎样的奇遇,身外的世界却予人永远不变的安全感————爱丽丝进入奇幻王国但她醒来现实的世界宁静如初,海的女儿失去声音化成泡沫但海底世界风平浪静,魔方大厦中的诸国似乎千奇百怪但各安其位……只有“巴学园”,这样的乐园竟然会消失在战火中,彻底的没有了。
孩子不懂“战争”是怎么一回事,只是本能地感到这个故事与纯粹的童话有所不同,从心底有一种对世界失去常态的不知所措,察觉到一种超越了童话的界线,直逼到人面前的现实的忧患。
童话故事里也有战争,但那与烧毁巴学园的战争似乎又不同,在过去它们从来不曾这样令我不安与惆怅过。
这是第一篇因“战争”的介入令童话的世界崩溃而深深嵌在我回忆中不能忘却的作品。
一直以为《豆豆和巴学园》是个童话,豆豆的钱包掉进便池她去拿工具把便池掏了个底朝天,校长看见了,只是问问原因,点点头说“记得要还原”就走了————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对待事情的处理方式都与我们生活中所常见的太不一样,它的不合常规,让资讯匮乏时代,除了作品本身不清楚背景的孩子只会把它归为“童话”————后来读《窗边的小豆豆》作者后记,里面提到有老师给学生每天读一段这本书,觉得那些孩子真是很幸福,羡慕得很。因为我知道,会给学生读这本书的老师,一定懂得告诉学生怎么面对变幻的世界,一定可以安抚孩子首次面对变幻的极度不安。而我们生活的现实里,只有最合乎常理的老师与校长,并不粗暴,但遥远,不可亲近,难以信任。
少年时代关心豆豆在“巴学园”的种种趣事,即使有那样败兴的一个结尾,还是以一种无法自抑的代入感为豆豆在巴学园的奇思异想感到畅快。而现在,我发现我不自觉的将眼光投往豆豆身后成年人的世界。
这本书写的是“窗边的小豆豆”——作者解释“窗边”一词来自“窗边族”,有不见容于常规社会的边缘化色彩。但在这样的孩子的身边,却是一大群宽容的成年人努力在一个常理充斥的社会撑起另一个空间,供孩子自由奔跑与玩耍。小豆豆知道吗,她其实是一个多么幸运的孩子。
无论是那个孩子被邻家少年错骂一声“朝鲜人”反为对方的困境而悲伤的母亲,还是那个在战时不肯去军工厂进行慰问演奏换取礼品与食物,声称“不想用我的提琴拉军歌”的父亲,整本书从孩子的视角淡淡道来,仿佛大人所做的都是极为自然,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我们知道,有这样见识与风骨的父母,在那个时代,甚至这个时代,一直是何等难得。
从收录的后记里才较完整了解“巴学园”的创办人小林先生在日本教育界的深远影响和地位。而在正文里,更多的则是看到这位了不起的校长与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在这些细节里,“韵律操引进日本第一人”、“了不起的教育家”……这些冠冕堂皇的词语没有作为重点出现,只有一个活生生的有趣老人,他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巴学园”。
作者甚至故意淡化了从正统的角度小林校长的成就所获得的荣誉(较全面的介绍放在后记里),尽量避免在正文里重点渲染这些——因为孩子看世界的角度与成年人不一样,他们的视野或许没有大人开阔全面,但是,正因如此,他们更注意从自身的角度真切的体会。从这一点看,尽管黑柳彻子是成年后才写了这本书,然而她的叙述角度却更偏重孩童的视角。
我很庆幸“巴学园”不是霍格维兹魔法学院,后者虽然有趣,可惜它的有趣是空中楼阁,不可触及。当成年后的我仍为“巴学园”与它的故事所感动的时候,一想到这所学校确实在现实的世界里存在过,它所体现的成年人与孩子的相处之道有例可循,理想主义并不是全无生机,我就觉得,谢天谢地我们对未来的学校总算还可保有一点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