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家村——金银璀璨

(2013-02-13 23:42:03)

金银璀璨

金银器在商代就已经出现,到唐代盛极一时,它是权利、财富、等级的象征。何家村窖藏共出土金银器270件,这批金银器做工精湛,不仅保留了中国的传统工艺,还吸收了非常多的异域色彩,代表着中国古代金银器的最高水平。

 

1.       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

银杯浇铸成型,杯身为八棱型,共分八个面,每个面都饰有一个人物形象,有手持乐器的乐师,也有拂袖的舞者,无论是从人物形象、服饰还是乐器、舞蹈,似乎都在为我们讲述一个“胡乐飘飘”的故事。银杯的特别之处在于手把处有指鋬和指垫的设计,具体的用法是将食指扣于环中,大拇指按在指垫上,中指顶于上,这样的持杯方式更加持重、更加稳固。此杯的造型在当时的粟特地区较为多见,因此推测是居住在唐朝的粟特工匠所铸。

2.       掐丝团花纹金杯

杯体纯金打造,杯身外壁上有四大朵团花,这四大朵团花是采用了掐丝工艺,通过旁边的展板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掐丝工艺:首先将金捶打成极薄的金片,再剪成细丝,编成图案后沾白芨焊接在器物的表面。我们再仔细看下,在这些团花的周围还焊接有闪闪发光的小金珠,而这些小金珠采用的是炸珠工艺。炸珠就是。。。。在出土时这些金丝内还镶嵌有各色宝石,从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物帐碑得知,原来器物表面焊接金丝和金珠,再镶嵌以宝石,这种工艺叫“金筐宝钿”。这种金杯制作起来耗时耗力耗财,所以等级非常高。

3.       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

银杯呈八瓣花状,杯腹分为八个纹饰区,錾刻有四幅仕女图及四幅狩猎图。在银杯的内底处,采用鎏金工艺錾刻出摩羯纹的样式,摩羯是印度神话中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水兽,被誉为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出现在金银器上,为唐人所喜爱。仕女图是典型唐代壁画的题材,狩猎图又刻画了突厥形象,而摩羯纹是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因此这件银杯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是一件相当精美的艺术品。

 

4.       鸳鸯莲瓣纹金碗

何家村窖藏出土了两件,纹饰造型完全相同,均为国宝级文物。纯金制作,碗底的中心是一朵蔷薇式团花,碗壁上有唐人墨书九两三,为碗的重量。金碗碗壁上用锤揲的工艺锤揲出上下两层向外突出的莲瓣纹,我们接下来去背面了解一下金碗的錾刻工艺。我们可以看到上层的莲瓣上錾刻有鸳鸯、野鸭、鹦鹉、狐狸等珍奇异兽,走兽或走或奔;下层莲瓣上錾刻有忍冬花草(忍冬纹),可谓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碗的底部焊接有一圈小金珠(炸珠)。碗的外底中心还錾刻有一只回首的鸳鸯,鸳鸯从古至今都象征着美好的爱情,而鸳鸯和莲花同时出现,则表示着一种夫妻之间百年好合、永结同心、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唐代金碗出土很少,文字记载也不多,唐代规定只有一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使用,因此金碗多为皇帝或皇家贵戚所能使用。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精美的银杯。

5.       狩猎纹高足银杯

它的外形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高脚杯,大一看外壁上好像没有任何花纹,可是我们仔细看其实上面錾刻了非常繁复的花纹。展板上是它的放大图案,向我们展示了两幅当时贵族狩猎的场景,我们看到这些武士都是手持弓箭,再追赶一些猎物,而马的四蹄也几乎是呈一字型,充分展现出了当时马极快的奔跑速度。而我们这间银杯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杯底錾刻有“马舍”二字,对于“马舍”二字的含义,目前学术界说法不一,但推测应是制作这间器物的工匠的名字。

6.       素面罐形带把银杯

整个银杯锤揲成型,表面光滑没有纹饰,造型独特,并不类似于我们中原的杯子,从展板上的粟特壁画我们可以看出,这类造型的杯子应为当时的粟特人所使用。这件银杯也采用了指鋬和指垫的设计,因此这件器物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有力物证。

7.       素面高足银杯

高足杯并不是中国的传统器形,它是来自西方的一种酒器。但我们从唐代墓葬的壁画中可以看出高足杯在唐朝贵族中非常流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很乐意使用这种酒杯。

 

8.       鎏金海兽水波纹银碗

我们可以看到碗底的中心是一只“徽章式纹样”的海兽,所谓“徽章式纹样”是指以动物或人物为中心,周围有一圈连珠或麦穗所构成的固定纹样,这种纹饰最初在波斯萨珊银器中较为常见,后来为唐人所喜爱。我们看这只海兽通体鎏金,它的四周围有一圈看似波涛汹涌的水波纹,而在碗壁上则锤揲出14条较为平静的水波纹,可谓是动静结合,当碗内盛有水时,整个碗就显得波光粼粼,非常生动。

 

9.       素面银碗、素面折腹银碗

整组碗锤揲成型,通体被打磨的非常光滑,在碗底出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同心圆,这些都是唐人采用机床璇活工艺留下的痕迹。碗的圈足和碗身为焊接而成,有圈足的碗更加便于抓握。这组碗最大的特点就是碗底留有非常清晰的墨书,这些墨书均为当时的唐人所留下的,记录了碗的重量,从墨书中我们可以得知当时唐人的重量单位为“两”和“分”,标重上还有“强”、“软”这样对细微差异的描述,“强”代表多一点,“软”代表少一点。这种墨书是为了防止当时有人以小换大、以轻换重,这也反映了唐代严格的金银器管理制度。

10.   素面椭圆形银碗

我们说中国人讲求天圆地方,而像这样的椭圆形银碗可谓是突破了传统的的观念,迄今为止也只有何家村窖藏出土过形制、大小相同的两件。

11.   鎏金花鸟纹银碗

这件银碗虽然体量较小,但它的纹饰却是非常繁复。通体以鱼子纹为底,象征着多子多福。纹饰鎏金,碗心及足底各有一朵宝相花,宝相花取材于莲花,为唐代典型的装饰风格。碗的外壁上相间錾刻出一对鸳鸯,两只鹦鹉。鸳鸯和鹦鹉是深受唐人喜爱的禽鸟,鸳鸯雌雄相伴,形影不离,从古至今都象征着美好的爱情,而鹦鹉毛色艳丽,又善学人言,深受唐代贵族的宠爱,鸳鸯和鹦鹉同时出现,成为智慧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征。

 

12.   素面折腹金碗

这件金碗体量非常的大,我们知道虽然金银器的延展性非常好,但制作成体量这样大的碗是容易捶裂,因此便采用折腹的手法,先去金银锤揲出碗底的一层,再取另一部分在第一部分上继续进行锤揲。这样的方法大大提高的成功率,而折腹也起到了美观的效果。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碗底有纹饰的银碗:

13.   鎏金双鱼纹银碗

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两件鎏金双鱼纹银碗,造型大小基本相同。整件银碗体量较小,胎壁较薄,因此为锤揲而成,碗底内有两条鎏金的的鱼,鎏金工艺是将金和汞按1:5到1:7的比例进行混合,成为膏状,涂抹在器物的表面,然后进行烧制,当汞遇热挥发后,只剩一层金,因此称为鎏金。我们说鱼的繁衍能力极强,因此象征着多子多福,而这里双鱼的纹饰也寓意着君臣、夫妻间的鱼水之情。

14.   葡萄龙凤纹银碗

银碗通体采用缠枝葡萄铺底,葡萄经丝绸之路传入长安,在唐代被广泛种植,它茂密的果实象征着多子多福,因而葡萄纹样式在唐代非常流行。该碗的特别之处在于采用平錾的手法在碗的内底上錾刻有一只走凤,而外底錾刻有一只蟠龙,即凤在上,龙在下,似乎不符合我们一贯的主次认识,而这件银碗据推测应该是出自武则天执政时期,它见证了唐王朝那段非同寻常的历史时期。

15.   鎏金双狮纹银碗

这件银碗内底的纹饰采用的是焊接工艺,焊接了徽章式纹样的一对口衔折枝的狮子,所谓“徽章式纹样”是指以动物或人物为中心,周围有一圈连珠或麦穗所构成的固定纹样,这种纹饰最初在波斯萨珊银器中较为常见,后来为唐人所喜爱。碗中双狮的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这也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而狮子并不产于中国,而是通过丝绸之路由西亚和北非传入中原的,因此也体现了我们大唐王朝的开放与包容。

 

下面我们来看两件体量非常大的银盖碗,一件是鎏金小簇花纹银盖碗,一件是鎏金折枝花纹银盖碗,它们的纹饰都是采用了散点式的团花进行分布,纹饰鎏金,简洁大方又不失华贵。

16.   鎏金小簇花纹银盖碗

而我们仔细看下左边的这件银盖碗,它的碗盖和碗身似乎不太相符,扣合不紧密,后来我们文物工作者对其称重,发现其重量也与錾纹的重量不一,因此有张冠李戴之嫌。

17.   鎏金折纸花纹银盖碗

相比之下,右边的这件银盖碗扣合就非常的紧密了,而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在其圈足内沿还錾刻有“进”字。在唐代,金银器不仅是上层贵族必不可缺的生活用具,它在政治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皇帝安抚和鼓励下臣时,常以金银器作为赏赐。而下臣和官吏为得皇帝的宠信,在节日时也常常将金银器作为礼物进奉给皇帝。因此这件银碗应为地方进贡之物。而这种盖碗在当时是盛放羹汤的器具,类似于我们的汤盆。

 

我们知道何家村窖藏的一个特点就是物中藏物,宝中有宝,在这边我们就来看两件提梁银罐。

18.   素面提梁银罐

这件银罐罐盖与罐身扣合得十分紧密,通体采用锤揲工艺制作完成,表面被打磨的非常光滑,虽然没有纹饰的装点,但在罐内却藏有大量的古钱币,多达39类466枚,保存完好,而从春秋到唐代的货币都有收藏,因此推测我们的窖藏的主人还是一位古钱币收藏爱好者。

19.   莲瓣纹提梁银罐

这件银罐是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唯一一件单纯以莲瓣纹作为装饰的提梁银罐,莲瓣内没有任何装饰图案,显得素雅大方。在这个银罐中,装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像我们刚才所见的国宝级文物镶金兽首玛瑙杯就藏于此罐中。此外,罐盖上还有墨书,记录了罐内文物的名称及数量,后来我们的文物工作者按墨书与文物进行对校,一一对应,无一缺失。

 

这边展示的是一组精美的银盒,银盒有大有小,纹饰各不相同,用途也不同,它不仅可以用来盛放贵重药材,也可以盛放贵重的化妆品,如胭脂水粉等。

20.   鎏金犀牛宝相花纹银盒

银盒通体的纹饰以宝相花为主,显得富贵华丽。宝相花取材于莲花,为唐代典型的装饰风格。我们主要来看宝相花中间錾刻的这只犀牛,它长的非常的奇怪,它的角长在了头顶上而非鼻子上,因此推测应是当时的唐朝工匠并没有见过真正地犀牛,只是道听途说犀牛有角,便以为犀牛的角和牛羊一样,是长于头顶的,于是才有了这样一个错误的犀牛造型。

21.   鎏金双雁纹银盒

我们可以看到在盒面的中央有相向站立的双雁。在古代,婚礼从议婚到完婚有六道程序,成为六礼。而雁始终是六礼中不可缺失的重要角色。雁作为男女婚嫁的见面礼,象征着婚配双方像雁一样夫唱妇随、和睦相处。此外我们看到在银盒上除了双雁的纹饰,还錾刻有莲叶、莲蓬等图案,这也寓意着夫妻百年好合,多子多福。

22.   鎏金线刻飞廉纹银盒

整个银盒浇铸成型,通体鎏金。银盒的正面錾刻有一只异兽,据考证,这只异兽应为飞廉。飞廉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风神,历朝历代对它都有不同的演绎,类似这样的飞廉,萨珊人称为塞穆鲁,粟特人称为翼骆驼。到了唐代,工匠们吸收了西方飞廉纹的特点,也继承了我国古代飞廉纹的特征,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飞廉纹。这件银盒与其他的银盒相比就略显单调了,银盒上的纹饰刻画的较为简单,因此推测应是一件半成品。

23.   孔雀纹银方盒

整个银盒的纹饰采用满地装的手法装饰,显得反复紧密,富丽堂皇。除底面没有纹饰以外,其余五个面上都饰有精美的纹饰,并采用了中轴左右对称的构图模式。我们细心看下银盒正面的纹饰,可以看到有两只立于莲蓬之上的孔雀,左边的孔雀腹部羽毛丰满,而右边的这一只则略显空白,所以由此推断也是一件半成品。

24.   鎏金团花纹银盒

在唐代,像这种六曲花瓣形的银盒比较少见,由于打破了常规的圆形,扣合后无法转动,封闭也就更为紧密。银盒采用锤揲的技法加工而成,以团花和折枝花为主题,纹饰鎏金。显得富丽堂皇。而像这种多半花型的器物,是在唐武则天以后开始逐渐盛行。

25.   鎏金鸿雁衔绶纹银匜,素面银盆

这件银匜是与旁边的素面银盆配套使用的,古代的贵重在饭前要行一种沃盥之礼,用银匜倒水,用旁边的银盆节水,贵族用流水洗手。而这件银匜饱满庄重,器壁光滑,在它的外壁上有鸿雁的纹饰,我们说鸿雁因飞行有序,代表了一种规整的秩序,在唐代四、五品官员的官服上就有鸿雁的纹饰,而这里衔绶的绶也通长寿的寿,有长寿之意。此外,这件银匜的导流槽和圈足都是焊接上去的,采用了梧桐树的树脂焊接,非常牢固,历经千年也未脱落,足以展示唐代高超的焊接工艺。

26.   素面金盆

这件金盆纯金打造,虽然通体光素无纹,但是却厚重大气,何家村窖藏出土了两件,均为国家一级文物。我们常说金盆洗手,但是我们这里的金盆并不是用于洗手的,而是被称为洗儿盆。当皇子和皇女出生三日后,皇宫要举行隆重的洗儿会,用这样的金盆为皇子和皇女洗身,以显示皇族等级的高贵。通过展板上的这幅壁画,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侍女双手捧着金盆,仿佛在等待皇子和皇女的降生。而这样的金盆,也是现存年代最早、分量最重的古代金盆。

 

27.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我馆有18件国宝级文物,其中有两件事不能出境展出的,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就是其中一间。为什么这么珍贵呢?首先从外形上看,壶身呈扁圆形,是模仿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的皮囊壶的造型制作而成的。其次,此壶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壶盖帽为锤揲成型的莲瓣,提梁为弓箭造型,再用一根银链将壶帽与提梁相连。当然最特别的要属壶身上舞马的造型了。唐人非常爱马,在唐玄宗时期,就培养了一批会跳舞的马,在玄宗的生日,也就是千秋节的宴会上,这批舞马就会在三层高的床板上翩翩起舞,旋转如飞。在乐曲的高潮时,领头的舞马便会衔起酒杯为玄宗祝寿。而安史之乱后,这批舞马就散落到安禄山的一名大将田承嗣手中,并把它们当做普通的战马来训练。有一天军中设宴,这批舞马听到鼓乐后跃然起舞,士兵见状以为是马着了魔,便用鞭子抽打,而这批马只有在舞的不好是才会遭主人鞭打,因此更加奋力的舞动,最重这批舞马被活活鞭打致死。因此这件银壶也是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最好见证。

 

28.   桃形忍冬纹镂空五足银熏炉

底部有五个兽蹄形足,其间设置了五根链条,使熏炉既可以平放,也可以悬挂。整体采用镂空的忍冬纹样式,(忍冬纹),也寓意着长青长寿。熏炉也叫香炉,是焚烧香料的用具。古人焚香一是为了认为袅袅的香烟可以将祈求着带往飘渺的仙境,二是因为焚香能够醒脑怡神,净化环境。而金银熏炉,一般为达官贵人使用。

29.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这件香囊外壁为银制,,整体呈圆球形,通体镂空饰以葡萄花鸟纹,寓意着多子多福的祥瑞之意。我们通过旁边的展板了解一下它的内部构造,香囊的中心为盛放香料的香盂,并在其外部有内机环和外机环的设计,所以无论香囊如何旋转,香盂内的香料都不会洒落,而这一原理就类似于我们现代的陀螺仪。《旧唐书 杨贵妃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在马嵬坡赐死杨贵妃,叛乱平定后返回长安,玄宗念及旧情,密令改葬。当挖开坟冢时发现,“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可见当时的杨贵妃随身携带的就是这种银香囊。

 

30.   素面银盘一组

何家村窖藏出土了21件素面银盘,形制相近,大小相同,均为锤揲成型,仔细看会发现在银盘内有大大小小的同心圆,这些都是唐人采用机床璇活工艺留下的痕迹。可见当时的手工业是非常发达的。

31.   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

银盘呈六曲葵花形,在银盘底部中心饰有一只飞廉的形象(鎏金)。飞廉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风神,历朝历代对它都有不同的演绎,类似这样的飞廉,萨珊人称为塞穆鲁,粟特人称为翼骆驼。到了唐代,工匠们吸收了西方飞廉纹的特点,也继承了我国古代飞廉纹的特征,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飞廉纹。可见唐人不仅对外来文化借鉴取舍,又拥有对自身文化重新创造的精神追求。

32.   鎏金熊纹六曲银盘

这件银盘也为六曲形,锤揲成型,盘底的中心饰有鎏金熊纹,熊仰首作咆哮状,显得形象逼真。《诗经》中记载:“吉梦维何,为熊为罴。”古人认为梦见熊罴是生男的预兆,因此熊在古代是吉祥的瑞兽之一。

33.   鎏金双狐纹双桃形银盘

银盘为双桃形,象征着长生长寿。在两桃中心处锤揲出一对狐狸,回首相望,栩栩如生,就连狐狸肌肉的凹凸质感都能生动的表现出来。在唐代,狐狸同龙、凤、狮、熊一样,都属瑞兽。而后来,经过《聊斋志异》的演绎,狐狸才代表着狡猾、奸诈、贪婪之意。

34.   鎏金龟纹桃形银盘

这件银盘以桃为基本造型,象征着长生长寿,而在盘底的中心装饰着一只通体鎏金的乌龟,龟在古人心中的地位很高,龟不仅长生不老,还有预知未来的灵性。而龟与桃同时出现,也具有神龟献寿,寿上加寿,万寿无疆的寓意。

 

35.   银饼、银铤

在唐朝,中央的赋税制度为租庸调制,每年各地向中央交纳赋税,纳税时可以交布匹,也可以交粮食,但边远地区若是交纳粮食或布匹就会在途中造成折损,因此边远地区就用银饼纳税。因此这些银饼上都錾刻有文字,记载了是某年某月何地向中央所纳的税,这边两块为“怀集”和“洊安”,即现在的广东一带向中央所纳的赋税。

而中间两块体量较大的银饼上墨书有“宋之”、“吴锐”,因此推断应是铸造银饼的工匠的名称。

我们之前看到的都是一些农银,而这边的两件为商银,为什么说它是商银呢?因为我们可以看到银饼上的墨书记载它们出自于东市。我们说唐代有东西两市,为长安城的贸易集市,所以推断它为商银。

这些银饼上交到中央后,被重新融成银水铸造成银铤。这些银铤形制规整,都有锤揲过的痕迹,并錾刻有“朝”字,推测有可能是朝堂国库之物,由国家统一进行管理。

 

36.赤金走龙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非常玲珑精致的文物,赤金走龙,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12条,均为纯金制成。这里为大家展出六只,这六只金龙或走或奔,神态自然生动。工匠对龙的錾刻非常精细,连龙身上的鳞片都刻画的栩栩如生。唐人信奉道教,而金龙则是道教祭祀仪式中所用的法器,具体做法是将写有愿望的文字玉简与金龙、玉璧都器物捆在一起,投入名山大川之中,这种方法就称之为投龙祭祀。因此在唐代,金龙被看做是祥瑞之物,既可以消灾避邪,也是皇权的象征。

 

36.   盛放丹砂的银盒

唐人信奉道教,而道教寻求长生不老之道,因而常常炼丹,丹砂就是唐人炼丹的常用药物。唐人认为将炼丹原料盛放于金银器皿中,会沾染金银之气,能够巩固和提高药效。因此何家村出土的丹砂均盛放于有墨书标记的银盒内。银盒中墨书“光明紫砂一大斤”可见当时盛放的是上等的紫砂,我们再看展板上银盒的内壁还放有玉带,我们说当时何家村窖藏出土了10副玉带跨,其中有九副就是装在这样的银盒中的。这也体现了何家村窖藏物中藏物的特点。

37.   琥珀

琥珀是一种树脂化石,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琥珀都是与丹砂一起放于银盒中的,显然也是作为药物被存放的。中医认为琥珀有安神定气的功能,可以杀菌消毒避免传染病。

38.   金箔

唐人不仅盛行服用丹药,还服食黄金,当时认为黄金具有“镇心安神、辟恶去邪”的神奇疗效。

39.   素面金盒

这件金盒虽然历经千年,但表面依然光亮如新,金盒以子母扣扣合,扣合紧密。出土时金盒内装有麸金,麸金是沙金的一种,在唐代也是进行服用的,而有些唐代贵族妇女也是将麸金作为眉心间花钿的装饰。

40.   上上乳、盛放上上乳的银盒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些石钟乳,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因其生长在溶洞之中,也是历经千年沉淀而成,是集日月之精华之物,所以在唐代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药材。我们看展板中最中间的为“上上乳”,为石钟乳中的极品,较次一点的为“次上乳”,因此写有“慎服”二字,最左边的为“次乳”,因此写有“需拣择,有慎服者”。这反映出了古代药物管理的重要信息。

 

41.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国宝级文物,是何家村窖藏中最华丽的提梁银罐,通体以鱼子纹铺底,象征着多子多福。罐体中心以鹦鹉纹作为主体纹饰,鹦鹉毛色艳丽,又善学人言,深受唐代贵族的宠爱银罐肩部有一提梁,能自由活动。这件银罐在出土时,打开银罐发现罐内依然是闪闪发亮,因此它的密闭性是非常好的。在罐内就出土了大量紫英和白英。

42.   紫英、白英

紫英和白英均属矿石类药物,有久服轻身、延年益寿的功效,因此是炼丹的重要原料。我们常说的五石散就是用紫英、白英、石钟乳、硫磺以及赤石脂为原料而制成的,是古代治疗“五劳七伤”虚弱症的重要药物,而因此热性太高,为减其热性,孙思邈减去硫磺和赤石脂,变为后来的“三石散”。据推测,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紫英、白英以及石钟乳应为制作“三石散”的原料。

 

这边展出的就是唐人炼丹时所用的一些器具。

43.   素面双儿提梁银锅、素面双儿银锅

银锅通体光素,锤揲成型。唐人用金锅、银锅熬药,一是认为用金银作饮食器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死,另外一方面是认为金银器可以起到巩固药效的作用。

44.   素面金铫

铫出现于汉代,是有柄有流的小型烧器,唐代开始广泛使用。这件金铫内底墨书“旧泾用 十七两 暖药”。通过墨书我们可以得知:此器为泾王府的一件旧物,十七两为其重量,暖药为其用途。可见我们窖藏主人非常的细心,他把这样一件器物从哪里来,重多少,干什么都记载的非常清楚。它也为我们寻找金铫的主人乃至何家村窖藏的主人都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45.   素面长柄三足银铛

铛是一种带柄的温器,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长柄锅。铛的用途相当广,据推测,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铛均为药具。这件银铛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柄上有活页设计,不用是可将长柄反折扣到铛口上,并有滑锁用以固定,以节省空间。而这样的长柄历经千年依然牢固,可见唐代精湛的铸造工艺。

46.   银石榴罐、素面银罐、仰莲瓣座银罐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组银罐,这些银罐体量较小,推测也是唐人炼丹或者盛放丹药的器皿。尤其是这四件银罐,表面依然闪闪发亮,保存完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炼丹术的国家之一,最早形成于汉武帝时期,到了唐代,统治者为制造“君权神授”舆论,利用道教始祖老子李耳与他们同姓李的巧合,尊老子为唐王室的祖先,大力尊崇道教,因此道教的炼丹术也在唐代盛极一时。这些银罐正是反映了唐代这一社会风尚。

47.   鎏金菱纹银锁

何家村窖藏出土银锁共17件,工艺相同,纹饰相近,制作精美,至今依然能够使用。而这些银锁的特别之处在于内部采用了弹簧的设计,但与我们现在的锁不同的是,钥匙插进去就能打开,拔出来就能锁上,防盗性不强,防君子不防小人,因此又被称为“君子锁”。

 

48.   素面短柄三足银铛、双狮纹金铛

使用过

狮纹金铛是何家村窖藏中发现的金铛中最华丽的一件。底部以鱼子纹铺底。。。铛底饰有高浮雕式的双狮在奔跑嬉戏。狮子。。。徽章式纹样。。。体现了唐代金银器富丽华美的特点。

 

这个展柜中为我们展出的就是唐代女性使用的一些装饰品了:

49.   金梳背

唐代女性对美的要求很高,在发饰方面也非常讲究。梳子就是唐代妇女特别流行的一种美发工具,不仅可以梳头,还可以插在头发上,露出漂亮的梳背,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梳子一般为木质,历经千年已经腐朽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金梳背却是保存完好,光亮如新。整个金梳背采用了掐丝工艺和金珠焊缀工艺,显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反映出来唐代高超的工艺水平。

50.   镶金白玉臂环

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两幅玉臂环,出土时均装在莲瓣纹提梁银罐中,墨书有“玉臂环四”。此玉臂环构思巧妙、制作精细,通体由三段弧形白玉衔接而成,又以金合页进行连接,至今都能够开合自如。在金玉的相互映衬下显得华贵富丽。我们常说有钱难买金镶玉,因此这件镶金白玉臂环是异常珍贵的。

51.   金臂钏

钏戴在臂上称“臂钏”,戴在腕上称“腕钏”。唐代的钏有金、银、玉等质地,而我们这件臂钏为纯金制成,佩戴时可以根据需要开合。从展板上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金臂钏在贵族女性中时非常流行的。

52.   金钗一组

钗是妇女用来绾发的一种装饰,一般弯成两股成“U”形,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钗均为素钗,而这些金钗均为波浪形,可以起到防滑防脱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二级试题答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