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休闲生活 |
分类: 历史沉钩[基督版]圣道班学习 |
清代贡品茶"柳花茶"新疆现身 年产只四吨(图) | |
|
据邓缵先编写的《乌苏县志》卷上的“物产”篇中记载:“柳花为本境特产,系老柳丛生,结花,入夏碧绿,花小榻叠,似含苞之菊,味苦,沦可当茗,性至凉,能解暑,中热宿醒者,宜之,人称柳花茶。”编纂于清代宣统年间的《新疆图志》卷52中说:“库尔喀喇乌苏土产柳花,花尖瓣重叠,与叶同色,以之待茶,胜于龙井,色绿香清而性凉,能涤腹垢,淌三焦邪火。乾隆年间及光绪二十八以之入贡。”库尔喀喇乌苏就是今天的乌苏市。
柳花茶的制作工艺可追溯到清朝以前。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新疆,茶叶大多来自内地。落后的交通条件使得茶叶成为稀罕物,有钱的王爷、财主们喝得起茶,牧民和长工们,却只能望茶兴叹。当时居住在准噶尔南缘的蒙古、汉、哈萨克、回等民族的居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发现,白柳所开的花不但清香悠远,而且可以制茶饮用,还有清热解暑的特殊功效,所以采来加工饮用,后来逐步发展到出售给外省人。清乾隆年间,东归的土尔扈特东路盟乌纳恩珠素图克图王爷得知乾隆皇帝酷爱饮茶,遂请匠人特制柳花茶给皇帝进贡,深得乾隆的喜爱。乾隆遂降旨,将柳花茶作为贡品每年向朝廷进贡。
柳花茶多产于乌苏,在河滩水浅处长有老柳,入夏开青绿花,花朵尖瓣重迭,如含苞待放的小菊花。将这花瓣摘下阴干,用以冲饮,人称“柳花茶”。据说其味清香微苦,保健功效胜于龙井。《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乡土志》中记载:“柳花乃本境著名之物,瓣似柳叶,青绿可爱,可点茶味。”还有史料称,贡品柳花茶,除有良好的饮用和药用价值,还是《茶经》中未载之茶。乌苏柳花茶的价值和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乌苏的大部分地区都生长着可以制柳花茶的白柳,所以制茶工艺也就应运而生,以家庭为单位的制茶作坊在白柳树生长地区比比皆是,无论是汉族,还是蒙古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都有自制这种有清热解暑功效的柳花茶的匠人,尤其以蒙古族居多。
随着柳花身价的提高,内地到乌苏来购买柳花茶的商人越来越多,制作柳花茶的工艺也日趋复杂,茶的品质也越来越好,制作作坊遍及奎屯、八十四户、四棵树、古尔图等地,最多时达五六十家,年产茶数千斤。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柳花茶作为乌苏极少的出口产品,出口前苏联,制作柳花茶的作坊仅分布在四棵树镇一带。
2000年,乌苏市古尔图镇为了开发本地资源,成立了柳花茶厂,招聘工匠进行加工生产,并于2005年8月为开发的“皇室贡品”柳花茶进行了商标注册。9月,柳花茶进入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吸引了国内外客商的热切关注,一时声名鹊起。由于数量极少,柳花茶仍然只是贵宾的馈赠品,寻常百姓很难享用到。
2007年,古尔图镇皇室供品柳花茶,首次亮相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得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贡品柳花茶,这是柳花茶第一次作为乌苏市的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在这次博览会上,柳花茶已引起国内外客商的极大兴趣,他们表示有机会一定要来新疆,到乌苏市的古尔图亲自领略柳花茶的风采。
此次展出不仅提升了乌苏市皇室供品柳花茶在国际上了知名度,也为下一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将带动古尔图镇的旅游文化产业更新更好的发展。目前,已经有两家疆内客商看好古尔图镇的旅游文化前景,并与该镇达成了初步意向,表示要以柳花茶为契机,投资打造该镇的旅游文化产业。现在,古尔图已开始白柳树的栽培工作,欲人工栽培白柳苗,大面积栽植。
柳花茶是乌苏独有的地方特产,乌苏的大部分地方都有出产,主要分布在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流域三个片区。奎屯河片区的白柳分布在夹河子、转弯湖、阿克奇、皇宫直到西海子水库。四棵河片区以普尔塔路为界,路以南一直到目前的更生队,这一片东西约五公里,南北二十公里,这一片区的白柳生长在沼泽地带,与芦苇、沙枣树杂生在一起。古尔图河片区主要分布在从古尔图镇到河下游叶可夏的狭长地带,仅艾木台东部就分布着面积41100亩的野生白柳,平均每年可生产3.5—5吨柳花茶。
柳花茶的制作工艺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步发展得更加精细化。柳花茶的加工主要是传统的手工制作。在每年七月上旬,采集新鲜嫩绿的柳花,进行阴干,就可饮用。制作柳花茶有采摘、摘选、清洗、阴干四个步骤。有三种方法阴干。一是气蒸。将大锅盛水烧滚,选好的柳花装入笼屉上锅用大汽蒸2分钟,取下笼屉,将蒸好的柳花倒入凉水中激1分钟,然后捞出摊放在芨芨草帘子或芦苇帘子上,将帘子吊在荫凉通风的凉干房内自然阴干;二是卷扎。用大布将洗好的柳花一朵一朵卷起来,捆扎两头吊在阴凉通风之处阴干;三是捆扎。把选好的柳花一朵一朵用大布包裹,再用线绳绕紧放置阴凉通风之处,过一两个时辰再紧一遍,一天要紧十数次,接连十天左右,柳花被捆缩成为玉米粒大小的一块固体,柳花茶才算制成。此种方法太烦琐已不常用,现在一般都用气蒸法加工制作。经过第一和第二种方法制成的柳花茶,花朵如菊,层层错叶重叠。第三种方法制成的柳花茶宛如玉米粒,色黑,加滚水冲泡后逐渐展开菊花形状,香气四溢,远飘十米之外,茶色绿中泛黄,味微苦,胜于龙井,性至凉,能解暑。制作柳花茶共有二十多道工序,可见工艺之精细以至上成。
制作好的柳花茶经开水冲泡后,杯中柳花逐渐开放,花色碧绿可爱,茶色黄中泛绿,一缕清香扑鼻而来,初喝有苦味驻留舌周经久不散,茶香浓郁。二次冲泡后苦味渐淡,茶香依旧,闻之神清气爽,口感优胜绿茶,待泡上三四杯后茶味全无,花沉杯底。
而柳花茶的制作工具却极其简单,包括木勾、柳条筐、芨芨帘子、木盆、铁锅、蒸笼、笊篱、吊帘绳、大布、线绳等当地百姓寻常之物。
柳花茶在乌苏分布的区域很广,制作柳花茶的艺人主要分布农区的蒙古,汉,回民族之中,由于茶品,药品的普及,白柳树的减少,现在健在的柳花茶制作艺人屈指可数,而他们的年龄也均在六十岁以上。
柳花茶的加工制作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上至乾隆皇帝,下至名人都对柳花茶大加赞赏,而广大百姓不但饮用,还把它当药治病。但它的加工工艺长期以来全靠师徒传承,世代相传。虽然现在的柳花茶制作已有规模化生产,而它的制作技艺仍像数百年来的经历一样靠家族或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要凭悟性和长期的实践才能掌握,难于言表形成文字。柳花茶的原料——柳花,是一种野生灌木,自然生长,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全凭经验和感觉去掌握,所以柳花茶的制作技艺属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花茶制作可以追溯到很远的年代,有文献记载的是从清乾隆开始至今已延续了三百余年历史。长期以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不光由达官显贵享用,而也为普通百姓解决了饮茶、治病的困难,他的存在,是当地文化历史的见证。
柳花茶的制作工艺复杂,每道工序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非常细腻,与其他茶叶的制作方法截然不同,为保持茶的香味,功效,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制茶艺人不断摸索,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难以用现代技术所代替的,它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因而是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长期以来,柳花茶的生产一直是处于民间,自发的生产状态,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柳花茶历史上在内地也有很大的销路,也可以出口创汇,一直受到俄罗斯等国的青睐,发展柳花茶产品还可以起到促进就业、稳定社会的作用。
白柳是野生灌木,发展柳花茶生产也能起到很好保护生态作用。由于境内人口的增长迅速,所需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大量地开荒造田,所以白柳生长地域越来越小,至今只保留下古尔图河流域一片区域。白柳树数量的减少,所产柳花就少,所以原先能制茶的人由于无茶可制,基本上放弃了这种谋生手艺,目前随着一部分人的年龄增长,制茶手艺濒临灭绝,挽救柳花茶制作工艺已经刻不容缓。
被称为“茶经未载之茶”的柳花茶因其显赫的地位及其价值,历来备受文人名士的厚爱。清末以来对柳花茶的传颂有很多,王子钝早年作的《柳花八绝》中有一篇为:“杨柳花开湖水长,柳花作茗沁脾凉。青莲不饮柳花水,空唱柳花满店香。”便是其中较为出名的一篇。
1946年,著名元曲专家、中央大学教授卢前在《越调天津沙·柳花》一词中这样写道:“柳花不比他花,却似龙井春芽。绿色清香一把,羽翁应诧,茶经未载之茶。”
清代最后一位蒙古王爷玛尼王爷就常常饮用新疆柳花茶。尤其在夏天,乌苏柳花采摘的时候,王爷会吩咐手下人把摘下来的新鲜柳花集中到一起,放在阴凉通风的房间里晾干;之后,包在一块白纱布中,用棉线捆扎两头,仍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随用随取。
蒙古扎克沁部落最后一个王爷丹登巴泽说:“那时候柳花茶价钱很好,1公斤柳花茶可以娶4个漂亮的黄花闺女。我亲眼看到一位长工因偷采了柳花去卖,打了个半死后被活埋了。”
与西湖龙井一样,被清朝乾隆皇帝钦点的贡茶——柳花茶,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开始在岁月的流失中慢慢沉寂。在时下众多的饮品中,犹若明日黄花,青春不再。只有到了每年的六七月间,白柳树开花的时候,那青绿可爱、细叠如菊的柳花,不经意间撩拨了一下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那淡淡的苦味又勾起了人们对往昔的怀想。
于是,有些上了年纪曾经品尝过柳花茶的老人们,这时候心就会痒痒的,在家待不住了,邀儿带女,到白柳树下采摘柳花。之后,再沿用老辈人传下来的加工方法不厌其烦地加工制作柳花茶,享用这上天赐予的珍品。
如今,乌苏市石尔图镇已把柳花茶的开发列为重点目标,邀请自治区有关专家对柳花茶进行科研检测鉴定,届时柳花茶的产生原因、药理成分将被一一破译。到那时,柳花茶的开发和利用会在科学的指导下有序地开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乌苏柳花茶必定会名扬天下,成为人们都喜欢的佳品。乌苏的柳花茶必定会与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比肩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