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湄苏河
标签:
路过湄苏河文化节气惊蛰 |
分类: 四季如风(游记) |
路过湄苏河
酉阳龚滩一共去过三次,每次都会顺道去城东的龙潭古镇看看。头两次去,环境极其破败,那些老院子、老建筑都有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风烛残年的样子让人心疼。
当时最吸引我的是院子旁的两口潭眼。这是氽水洞常积水成潭,不动声色却一直源源不断,自觉其间暗藏一股未知的神秘的力量。
后经查询才知龙潭古镇初在梅树村,因镇东西侧两个龙眼而得名"梅树龙潭"。清雍正年间被一场大火烧毁,迁往龙潭河(古称湄苏河)旁重建。龙潭河、酉水河多年滋养,使其成为重要的商业集镇,古称:"龙潭货、龚滩钱"。
镇上还留有一些古建筑,但除了万寿宫可以进去看看外,其余都不知何往,或只能远远望望。万寿宫是一座乾隆皇帝行宫,包含上清殿、御清殿、太清殿。总体布局寓意一个“王”字。古镇像一条龙,古街是“龙身”,万寿宫正好是“龙头”。
第三次去时,古镇已焕然一新。龙潭旁的建筑群前坐满了老人在那里晒太阳、抽烟、聊天。人气的聚集也增加了古镇的烟火气,但并没有破坏其原有的清幽之气。
王家大院大门紧闭,门前的红灯笼一只明媚,一只幽暗。镇上200多年的石板老街、四合院、封火墙还有迹可循。曾经的宫、祠、庙宇、教堂、经院、书院却已很难复原。曾经的青砖花墙,盖瓦粉檐,以及庭院幽深,水榭戏台,都成过往。
在老街上走走,还是能看见一些传统老店。如竹木工艺店,农耕文化的遗迹。镇上旧时的建筑,都是高约十多二十米或二三十米的木结构。一般人家是"三柱四棋"、"三柱六棋"、"五柱八棋",大富人家有几个"四合天井大院"。临街一面全为店铺,用木板装修或以砖泥砌成的柜台,是主人出售货物的地方。如今的街面旧时砖木结构的民居许多已被新砖屋替代,曾经的旧景就只是人们言谈之间的传说。
每次都是路过,后来细细查询才知龙潭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在清代就设立了公学。抗战时期,龙潭古镇成为避战大后方,1.5平方公里的小镇上云集了8万人,使龙潭古镇一时蜚声全国,被誉为“小南京”。赵世炎故居也在镇上,有名的院子除了王家大院,还有赵家院子、周家院子等。这些都只能留待下次去慢慢探寻。
古时的镇上都有文昌宫、天后宫、轩辕宫、禹王宫、万寿宫、龙王庙、火神庙等古建筑。那时的窗棂门楣,画栋雕梁,飞檐翘角,都带着气质。后来就都整齐划一,归于朴素。难得的阳光照进民居,为平实的日子抹上了一层亮色。
如今的古镇也有许多现代元素,但不知夜幕降临时,这里会不会喧嚣得震耳欲聋,打破古镇的沉寂。
镶嵌在古建筑中的红五星,也是一段曾经历史的痕迹。红灯笼、红伞是当下的痕迹。所有的日子,都是痕迹,比如这里春节的灯会,小端阳的龙舟竟渡,还有大端阳陆地上的干龙船过街。沈从文曾在龙潭写过18岁古怪"女匪首"王幺妹的故事,有一次我们就是顺着这里继续走,抵达湘西凤凰。
穿过一条窄窄的巷子,脚下湿漉漉的石板青幽如玉,光可鉴人。古镇上依然很清静,不见热闹的画面,这才是古镇应该有的样子。
来到湄苏河边,一派宁静。无风也无雨。纹丝不动的水面,倒影清晰。所有的事物,都映照在水中。
走到头,有一座廊桥,从桥上再往下看,刚才走过的河边之景就有了一段距离。不知这湄苏河水从何而来,又流向何处?这不是我想关心的问题,我只愿这河水一直这么流淌,不要干涸,不要断流。不要等我下次路过,就再也找不见!
河边真安静。每次从这里经过,都这么安静。正因为如此,我才喜欢从这里一次又一次地经过。
又几年过去。不知下一次从湄苏河经过会是何时,是又一个惊蛰时分,还是春分时节?不管何时,我希望还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无风不起浪,可以从清澈的河水里看见自己清晰的影子!
今日惊蛰。熬了雪梨银耳羹,润肺除热。难得阳光灿烂的好天气,桃花已经开疯,热烈到没有节制。每年三月十八日才开幕的桃花节也只得提前。春花不等人,你若不来,就只能等来年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