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录片拍摄计划

(2008-03-07 07:24:44)
标签:

杂谈

分类: 有关学业
 这是我发给几个人的拍摄计划,等着大家的意见作修改。特别感谢老唐和zhouyu,这种朋友我交定了。
 
 

纪录片拍摄计划(大纲)

                                         李朝琦

 

一点说明:

这几天想了想,因为是第一次拍纪录片,一定要量力而行,主题要明确、不要过大,内容不要太多,而且一次只认真做好一件事。所以决定,第一次拍摄还是以本科科研基金为主,即以论文和调查报告为主,纪录片为辅。而由于申请的技巧等问题,学术性的偏理论性的东西容易成功些。还是决定以垃圾为载体,最后关注点落实在社会阶层的分层状况和阶层不平等上(二者的关联性下文详细说),这定位在一个人文社科类的社会调查研究。暂时略去垃圾村的相关研究,因为此类研究应该更偏向于环境类的报道。虽然是我的初衷,但怕是不好申请到。而且这是个大问题,也不应该仅附录在以上研究中,以后有机会再单独做。

现在我约到了一个我校影视学专业的同学跟我一块做这个片子。她之前也想拍纪录片,但还没完成。她能借到一个松下HDV190。我想就先和她拍个短片出来作为和课题研究同步的材料。当然,这个是独立成片的,要可以面向大众和在各网站传放的。当然,如果先把这个小短片做好了,也更有利于日后关于垃圾村的纪录片拍摄计划。上次主题、目的和内容我没有说清楚,现在详细说。以下是修改版计划。

 

1、题目:垃圾的前世今生和它的主人们(烂题目,肯定得改)

   (第一部以垃圾文化本身为主体和主线,展现当代社会状况的人文纪录片)

 

2、拍摄背景和目的

a背景

近年来,由于资源战略的影响,国内开始关注环境和资源类的问题。垃圾是伴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进程必然的产物,消费型社会的形成更是刺激垃圾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垃圾正在扼杀、吞食着城市,同时也改变着城市的风景。垃圾污染问题引发了很多现代疾病。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垃圾问题早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他们也早已开始使用各种技术和方法着手垃圾处理的各项工程和研究。而在中国,伴随着GDP的高速增长,垃圾排量每年也以惊人的速度同步增长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垃圾是现代化的产物,同时反过来又大大影响了现代化的生活。它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危险,污染水源、大气,拥有无形的放射性物质等,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潜在的巨大威胁。生产了垃圾之后需要大笔资金、人力和能源来处理,又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笔者作为一个热爱大自然的环保者,一直以来关注着有关垃圾的各种问题和报道。也曾到过几个城郊的垃圾村(以垃圾场为活动中心和生活来源的社会底层群体)观察过,深感此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

而同时,在社会大变革的当代中国,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的选择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分层,成为当代社会学学者研究的重点。经济全球化从总体上提高了人们的经济地位(收入水平)并催生一些新兴阶层快速崛起的同时,亦得出经济全球化为收入以及财富分配、人群的不平等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从而事实上加剧了阶层分化的不平等。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中,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划分的标准包括各个社会群体所占有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三大资源。而在当今中国,这三种资源的拥有量决定了其在社会的地位,声望和权力。如据此标准垃圾村的村民应属于三种资源都基本没有的第十阶层,即社会最底层。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各种社会保障状况理应得到关注和重视。

 

b主题和目的

这个纪录片大概有两条并列的主线,一条是一个新物品的从生产—首次使用—次级利用—丢弃—回收—再利用—终极再消费的历程,这个是关注垃圾产生的本身。另一条是与此相关的人群,展开调查追踪上一过程中与之相关的各种人即各时段的拥有者和消费者,结合访谈和追踪拍摄的形式、调查现今社会不同人的生存状态、价值观、消费观,以验证社会分层理论。最后反映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的阶级分层状况与阶层不平等的问题。

拿手机举例:调查某一档次的手机同类产品刚上市时3、4千时大概是什么人在买,街头访问这些人的职业、收入、家庭经济状况、其他消费状况等。然后到二手市场调查此类产品的行情,当二手的几百或一千的时候是哪些人在买,他们的职业、收入、其他消费状况等等。接着当手机坏了时是直接扔掉或是到了维修站的手里?什么人是直接扔掉,什么人是修过好几次的?然后在某几个维修点蹲点调查,看能回收多少废弃手机,回收率有多大,回收效用有多大。到后来再利用的方式是什么,什么人来消费?最后手机成为垃圾,垃圾场的人把它用来干什么(一些人肯定会捡回去,比如当作孩童的玩具什么的),对人体还是否有伤害,如果有,伤害是多大等等。

其他类别产品的调查类似以上程序。(所以很多一次性消费的产品好像没有这么复杂的回收过程,在我们那儿,很多变质蔬菜和肉类当被城里人直接扔掉后,在垃圾山就会被很穷的村民们捡回去再煮或直接吃……这个不好反映丰富的分层状况,可是是贫富差距的强烈体现。)

 

3、具体拍摄内容

对象

a根据现在的垃圾分类标准,选取3-4个有代表性的垃圾,在北京(因为在这儿念书,方便实际操作,而且人多,垃圾品种也多也丰富,城市阶层分化也明显和严重)追踪这几种垃圾的历程为主线,展现同一个主题。

b追踪调查与之有关的各个消费者、使用者,采用访谈的形式设计多个问题,以展现不同人群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显示不同阶层的不同特征。大概涉及20—30人的访谈。(问题的具体设计还没开始,如申请到后再跟我指导老师——他做过电视采编和一些社会学的老师请教讨论后再定。每个访谈最少十个问题吧。至于阶层,陆学艺先生作出了十大阶层的分化,其他社会学者也给出了其他的分化标准,现在我凭想象大概通过调查能显示出3—5个阶层的不同明显特征吧。实际的还要等调查完了才能下结论。)

c最后追踪到处在这个消费链最末端的垃圾场周围(垃圾村)人的生活状况、人生观与社会观,反映一种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因为垃圾这个主题,所以追溯垃圾村看弱势群体,这也贴合第二主线的调查。但怕一个纪录片内容和主题太杂,c也许会省略。)

 

4、拍摄时间

片长约13—15分钟。

每种垃圾约占3—4分钟,可以拍成独立的小故事组合起来,也可以几种垃圾同时展开发展线索,这个再议。

2008年4月起开始前期资料搜集和拍摄方法学习,约2008年6月-2008年9月暑假期间进行调查和拍摄,10月11月后期制作,2008年底出成片。

(但是考虑到奥运期间,不知这个特殊时期是否会影响到拍摄对象的常态,得到的记录是否真实的问题。)

 

5、设备和预算

暂时能借到松下HDV190,不用租金吧。不过不好说。

交通费:1000元

餐费:30元/天 (约2000元)   具体看人数

磁带费用:400元

后期制作:1500元

 

总计:5000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