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读后感
(2013-06-05 09:53:30)
标签:
育儿 |
分类: 读书心得 |
人生的启航
一、著作名称
《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
陈鹤琴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二、名句摘抄内容
“我们晓得栽花有了载花的学识技能,花才能载得好。养蜂有了养蜂的学识技能,蜂才能养的好。育蚕有了育蚕的学识技能,蚕才能育的好。甚至养牛、养猪、养羊、养马、养鱼、养鸟莫不都要有专门的学识技能。而一般人对于他自己的儿女反不若养鸡、养蜂、养牛、养猪来看得重要。我们只要是一个人就好像都有资格可以教养儿童的。至于怎样教养,怎样培育,事先既好无准备,事后更不加研究;好像儿童的价值不及一只猪,一只羊。这种情形在中国是非常普遍,司空见惯。”
“有时候,你不晓得他应当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有时候你不晓得他为什么哭的,为什么不肯吃!……有时候,他非常来的倔强,你不晓得骂他好呢,还是打他好;让他去强霸好呢,还是去抑制他好;有时候,他睡在床里哭喊,你不晓得去抱他起来摇摇他好呢,还是让他大哭大喊的好!”
1.小孩子是喜欢游戏的
“二三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在床上不停地敲手踢脚,独自玩弄。到了五六个月的时候,看见东西就要来抓,抓住了就要放到嘴里去。……到了三四岁的时候,他的游戏动作比以前还要繁多而他的游戏方法也与从前不同了。从前他只能把椅子推来推去,现在他要把椅子抬来抬去,当花轿了;从前他只能把棒头敲敲做声以取乐,现在他要背着棒当枪放了。到了八九岁的时候,他的身体比从前更加强健得多了,精神也非常充足了,知识也渐渐丰富了,因此他的游戏动作也就与前不同了。此时他喜欢玩各种竞争游戏了;什么放风筝,踢毽子;什么斗蟋蟀,拍皮球;什么打棒头,捉迷藏他都能够玩了。”
2.小孩子是喜欢模仿的
3.小孩子是好奇的
4.小孩子是喜欢成功的
“因为事情成功,一方面固然自己很有趣的,但是还有一方面可以得父母和老师的赞许。这种心理是很好的,我们做父母或教师的应当利用这种心理去鼓励他去做各种事情。”
但是一定要注意鼓励小孩子做事的难度。即不要太难。因为
“若太难,就不能有所成就;若没有成就,小孩子或者要灰心而下次不肯再做了。反而言之,若所做的不甚难,小孩子能够胜任而有成就的;一有成就,就很高兴,就有自信力;所成就者愈多,自信力也愈大;自信力愈大,事情就愈容易成功。自信力与成功因此互相为用的了。”
5.小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的
“要知学问,不仅仅在书本中求的,也应在天然界得的,什么‘动物学’,什么‘植物学’,什么‘地理’,什么‘常识’。大概可以从天然界得的。我们在书本中看死的标本,死的山水,应当到野外去看活的动物,采活的草木,玩真的沙石。”
6.小孩子是喜欢合群的
“幼小婴儿,离群独居,就要哭喊,两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了五六岁,这个乐群心更加强了。……到了十余岁,儿童就喜欢结队成群的游玩了。”
7.小孩子是喜欢称赞的
二、心得感悟
1.重视游戏的作用
现在课程改革强调的“活动课程”即是重视儿童游戏天性的表现。可以说,儿童生来即是好动的,游戏本身的趣味性也是吸引儿童不断探索和学习的根本动力。重视游戏的作用,也是贯彻“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及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
2.重视榜样的作用
陈鹤琴提出儿童是喜欢模仿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和喜欢和群的,即是为榜样和环境的作用找到了依据。可以说,儿童的模仿力是很强的,他常以自己亲近和“崇拜”的人为模仿的对象,这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儿童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心理学家有实验证明:成人对儿童的影响,身教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言教。所以,成人要特别注重身教的作用。同时,我们熟悉的“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也是给榜样对人的重要影响以有力的事实证明。另外,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教育名著《学记》中就已有;“三年视敬业乐群,七年视论学取友”等对人的“合群”天性及交友原则的精辟论述。
3.重视启发鼓励的作用
陈鹤琴提出儿童是好奇的、是喜欢成功的、是喜欢称赞的即是重视启发鼓励作用的依据。现代教育论特别重视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有学习和质疑的权利。教学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说要依据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其进入积极思考状态,然后顺势利导、因材施教。所谓“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是说所谓教育,就是培养、发扬学生的优点而挽救他们的过失。万事开头难,小孩子开始做事往往不会做得很好,这时候如果你听而任之不做引导,他们很可能就失去做这件事情的兴趣了;如果你及时进行鼓励和引导,他们就会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和乐趣,这也正是其继续进行尝试、学习和探索的源泉和根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