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安排
(2012-09-14 21:42: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教学 |
龙湾区二小教师学科教学计划
年级:一年级
一、学情分析:
学期我接手的是一(1)和一(2)两个班级,从这几天的调查来看,虽然大部分同学入学前,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而且学生在幼儿园还未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对学校的常规管理还不适应。从学前班步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时间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九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一个数学乐园。
本册教材在编写中力求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与实验教材相比,调整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删除了一些有异议的内容:如“比一比”中比高矮和比长短、“分类”两个单元;在各个单元的后面增加了单元小结。使学生不仅回顾学过的知识还能将它们串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四、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7、在活动中经历2-10各数分与合的学习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运算的意义,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8、继续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的算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9、通过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让学生综合运用认数、计算、认位置等知识。
10、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进行有序观察和有条理地思考,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11、正确地数、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体会11~20各数的组成。
12、结合生活实例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了解十进制,认识数位,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及观察、分析能力。
14、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15、从实际情境里理解9、8、7加几的方法,掌握"凑十法",在动手操作中经历探索十几减9、8、7的多种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灵活性。
16、通过期末复习,系统整理一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对不同领域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六、渗透环境教育措施:
1、利用数学学科特点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小学数学是一门宣传环保知识、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学科,不管是介绍环境知识,还是做出环境保护的决策,都离不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处理。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有意识的创设环境教育的情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环境意识,培养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的能力。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接触自然和亲身感受自然的事物和现象的机会,使之在体验自然的过程中来了解保护自然的道理。
3、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空洞的大道理,或者告诉学生我们应该保护环境等等,而是要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必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七、学习内容以及课时安排:
周次 |
时 间 |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
课时 |
执行情况 |
备注 |
1 |
9.3-9.7 |
(一)准备课 1、我和数学交朋友(1课时) 2、数一数 3、比一比 |
3 |
|
注册1课时 始业教育1课时 |
2 |
9.10-9.14 |
比一比练习 第一单元单元整理与反馈(1课时) (二)位置 1、上下前后 2、左右 3、练习二 |
5 |
|
|
3 |
9.17--9.21 |
第二单元单元整理与反馈(1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1~5的认识 2、比大小 3、练习三 4、第几 |
5 |
|
|
4 |
9.24--9.28 |
5、分与合 6、练习4 7、加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加法(1课时) 8、减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减法(1课时) 9、练习五(1课时) |
5 |
|
|
5 |
10.1--10.5 |
国庆节放假 |
|
|
|
6 |
10.8--10.12 |
10、0的认识(1课时) 11、练习六(1课时) 单元整理与反馈(1课时) 练习七(1课时)
(四)认识图形 2、搭一搭(1课时) |
5 |
|
|
7 |
10.15--10.19 |
3、练习八(1课时) 第4单元整理与复习(1课时)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2、6、7的组成(1课时) 3、6、7的加减(1课时) |
5 |
|
|
8 |
10.22--10.26 |
4、练习九(1课时) 5、用数学(1课时) 6、练习十(1课时) 7、8和9的认识(1课时) 8、8和9的组成(1课时) |
5 |
|
|
9 |
10.29--11.2 |
10、8和9的有关加减法(1课时) 11、练习十一(1课时) 12、练习十二(1课时) 13、10的认识(1课时) 14、10的加减法(1课时) |
5 |
|
|
10 |
11.5--11.9 |
15、练习十三(1课时) 16、连加连减(1课时) 17、练习十四(1课时) 18、加减混合(1课时) 19、练习十五(1课时) |
5 |
|
|
11 |
11.12--11.16 |
20、整理和复习(1课时) 21、练习十六(1课时) (六)11~20各数的认识 1、11~20各数的认识 (1课时) 2、11~20各数的写法 (1课时) 3、练习十七(1课时) |
5 |
|
|
12 |
11.19--11.23 |
4、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1课时) 5、用数学(1课时) 6、练习十八(1课时) 第六单元整理复习(1课时) 数学乐园(1课时) |
5 |
|
|
13 |
11.26--11.30 |
(七)认识钟表 1、 前一篇:第28个教师节
后一篇:2012年09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