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人自然社会》整册教案(二)
(2011-09-18 22:10:05)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自然社会 |
第8课 探寻祖先生活的痕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的作用。
2、通过观察、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
4、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二、教学过程
1、在转变过程中根据你学过的知识认为起极其重要作用的是什么?为什么?
2、什么是旧石器时代?在旧石器时代,请你介绍一下古代中国最早的古人类。
出示导读提纲这一环节让学生装主动参与探究较为重要。创设适宜问题情景可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动机与兴趣,能产生正向的学习迁移。因此,拟出了5个不同层次问题,在课前将这些问题印发给学生:围绕这5个问题作为学习导读提纲,指导学生探究问题,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
3、我们人类从哪里来? 你知道几种关于“我们祖先起源”的说法?请你评价并说明理由。
通过P4阅读阅读卡,学生马上会归纳出三个人类起源说。这三个答案对学生来讲很简单,老师在学生讨论发言中可以补充与引导:让学生观察图1—1《攀树的古猿想象图》并朗读“阅读卡”相关内容,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当时古猿可能的生活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科学的。并提出恩格斯后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理论。
4、什么是旧石器时代?在旧石器时代,请你介绍一下古代中国最早的古人类。
结合图1—4《史前人类打制的石器》,学生会知道什么叫旧古器时代。根据教材信息通过文字组合,学生基本上能介绍清楚元谋人的情况。
第9课 回到七千年前的日子
教学目标:
1.了解河姆渡遗址的地点、年代、主要的文物资料。知道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2.通过相关问题设计及其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力和科学的推测能力,促进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提出疑问等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3.关注我国文物保护的现状,热心有关文物保护的公益活动,树立文物保护的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珍惜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书本知识和博物馆藏品的有机结合。
2. 将博物馆藏品介绍给学生时,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地开展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走进博物馆。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一段“饿了吗?”的广告片。
请学生讨论广告创意。
老师提问: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是如何战胜险恶的外界环境,从而生存、进化的?引出课题《画说河姆渡》。
2.河姆渡遗址简介(基础性知识)
地点:长江流域,今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
发展阶段:母系氏族公社
环境简介:山水环绕的滨海平原,南面与四明山紧紧相连
气候类型:热带或亚热带气候
3.河姆渡人的衣食住行(拓展性知识)
食:
采集、渔猎、人工栽培水稻
提出问题:河姆渡人是如何发明人工栽培水稻的方法?它的发现有何重大意义?
要求学生将河姆渡人发明水稻的过程进行合理的情景化,并用简单的绘画语言表达出来。
展示河姆渡人人工栽培水稻时所用的部分工具,结合学生的思考,猜出其用途,感受到原始人的智慧火花,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自然地接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这一观点。
住:
展示半坡氏族圆形尖顶小屋(图一)和河姆渡氏族干栏式木结构长屋(图二)
问题一:你认为哪一种房屋最适合河姆渡人居住?并说出理由。
建议学生从气候特征、地理位置分析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房屋建筑特色?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
主要从我国气候特征考虑:西北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冬天受寒冷的北风侵袭。地穴或半地穴的建筑冬暖夏凉,圆形尖顶小屋且门朝南开以及墙壁的设计,好处是冬天免受寒冷的北风侵袭,屋内更多地得到阳光的照射,保证室内温度,等等。
江南地区多雨水,特别潮湿,人住在下层对身体不利;还可以从防止洪水、防止野兽的袭击等方面考虑,木结构房屋还应考虑通风的因素,等等。
总之这些房屋建筑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认识不断提高、经验不断丰富的结晶,实践出真知。
问题二:河姆渡人是如何加强房屋的牢固性?请画出干栏式木结构长屋的外部简要示意图。
介绍几千年来,我国古代建筑一直沿用的榫卯结构。让学生举出现在常用的榫卯结构的例子,老师实物展示榫卯结构的基本构件。
衣:
设计问题:你认为河姆渡人穿什么样的衣服,它是如何制成的?
让学生讨论,或画、或说,然后老师展示陶纺轮、踞织机等有关河姆渡人使用的纺织工具图片,让学生验证讨论结果的合理性。
行:
河姆渡人用什么作为他们的交通工具?(独木舟)
根据已学知识让学生探讨,充分发挥想象力,并画出使用的交通工具示意图。
4.
如展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制炊具(灶、釜、甑),它的基本原理与现在的电饭锅原理大致相同,说明原始人类的聪明智慧。
展品还包括:绳索残段、苇席残片、骨针、骨耜、骨镰、石凿、石斧、石锛、鹤嘴锄、木杵、葫芦、南酸枣、菱角、橡子、鲫鱼鳃骨、中华鳖壳等等。
5.
让学生讨论:从河姆渡文化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6.
(1)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历史知识不仅来源于教材,也可参观调查(如参观博物馆、
人物专访等),或实地考察(文物古迹的考察等),亦可查阅文献(上图书馆查阅等),有条件的更可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来获得。
提供相关网站:ttp://www.hemudusite.com/等
(2)如何有效地收集和处理历史资料、社会信息。
三、从河姆渡文化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第10课 新石器时代的宝贝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3.关注我国文物保护的现状,热心有关文物保护的公益活动,树立文物保护的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珍惜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教学难点: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重难点突破:教师通过一个个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及一组组出土文物的图片,使学生分析出先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教师利用具体实物,如:吹奏陶塤和小口尖底瓶汲水的实验,使学生切身体会先民的精神生活以及科学知识的萌芽。
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用塤吹奏的乐曲。
【提问】请大家猜一猜这首优美的乐曲是用什么乐器吹奏的
【提问】这个陶塤是老师从陕西买来的,谁知道陶塤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这是新时期时代远古先民发明的乐器。)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已经相当丰富了,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相比,当时人们的生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新课教学
【提问】
(出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文物图)
1.砍砸器和尖状器是用来做什么的?它的制作与磨制石器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答出打制石器比较粗糙,而磨制石器是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在砺石上加水夹砂磨光,显而易见,这种石器比打制石器进步得多。)
2.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相比在功能上有哪些进步?(引导学生回答出磨制石器平整光滑、刃部锋利,反复磨制刃部,还可以多次使用,因此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3.这些磨制石器可以做成哪些工具?(石镰、石斧)石镰、石斧可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石镰可以收割庄稼、除草,石斧可以砍柴等,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种植庄稼并掌握了除草、收割技术。)
【叙述】可见这种磨制石器比以前的打制石器要进步得多,人们把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由此,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便产生了。
【提问】
1.原始农业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原始农业是从采集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妇女们长年累月地从事采集,通过不断地观察、摸索,她们发现种子落地后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进而生产出更多的植物。经过千百次试种,人们逐渐学会了栽培作物,这样就出现了原始农业。)
2.有了原始农业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回答出畜牧业、原始村落和定居生活的出现。)
3.原始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畜牧业是从打猎中产生的。原始人不断改进狩猎工具和狩猎方法。他们在使用弓箭和采取设陷阱围猎等方法时,偶尔捕到兽仔,并把它带回住地驯养繁殖,出现了原始畜牧业。后来,在那些自然条件适宜畜牧业发展的地区,人们发现一些动物的幼仔长得快,繁殖多,比狩猎可靠。于是,驯养的畜群逐渐增多,驯养动物逐渐代替狩猎而成为主要的谋生手段。)
【提问】(出示陶器文物图)这些陶器可以用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可以存放东西、舀水、煮东西等。)
【叙述】从这些陶器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的手工业。
【提问】(出示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图)在世界农业、畜牧业起源时期,世界农业的主要分布和驯化动物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世界农业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西亚、中美洲和欧洲。亚欧大陆是最主要的农业和畜牧业起源地,其中西亚和中国是最为典型的。)
【承转】有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人们就可以告别以前的穴居生活,开始走向定居生活,并且出现了古老的村落。
【叙述】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西亚地区,考古学家在约旦河谷发现了一个9000年前的农业村落,有数以百计的用泥砖砌成的房屋。
【提问】(出示古代西亚村落想象图)
1.仔细观察图上村落,它有什么特点?人们在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村落由长方形厚厚的石墙、生活区、生产区组成。人们在村落内外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
2.从图中可以看出他们使用怎样的家具和生活用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出当时人们的家具比较简陋,只有简单的石台,地上铺草作为床,他们使用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3.村落居民与外界怎样沟通往来?(他们的村落围墙有大门,可以走出村落放牧牛羊、获取村落所需要的东西;有时他们也用特制的梯子翻过围墙。)
4.厚厚的石墙是用来干什么的?(引导学生回答出石墙是用来防御凶猛的野兽、防御外部入侵、保护自己的。)
第11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西泠印社,初步认识篆刻艺术独特的文化价值。
2.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热爱,提高文化修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1、教师出示一枚印章,学生讨论其用处。
2、课件展示教师小结印的作用:
3、教师小结中国印章的相关知识
中国印章包括古玺和文人篆刻两部分,玺印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以后逐渐作为个人的凭证和权利象征而广泛使用,到了明代,印章艺术又和文人书画相结合,出现了明清两代璀璨瑰异、流派纷呈的篆刻艺术。当时文人们自篆自刻,将中国印章由原来的实用性转变为欣赏性的篆刻艺术,并形成各个流派,在我们浙江一带的篆刻艺术形成了“浙派”。
(二)、深入教学
1、介绍西泠印社(板书:西泠印社)
伴着优美的音乐,录像放映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镜头锁定在西湖孤山一隅,放大建筑画面,显示出四个大字“西泠印社”。从百年历史和研究印学两个方面讲解西泠印社之所以被誉为“中华第一名社”。(课件展示和录像放映西泠印社的三老石室及其藏品。)
西泠印社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孤山中山公园西面,占湖山之胜,揽金石之华,是孤山园林的精华所在。印社创建于1904年,由篆刻家丁仁、叶为铭、王是 、吴隐创建, 篆刻大师吴昌硕为首任社长。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在保存和发扬中国的民族文化和艺术遗产以及增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历任社长有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
2、简要介绍吴昌硕生平简历和他在印学方面的地位及贡献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31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成为一代宗师。
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对我国篆刻艺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他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篆刻艺术的新境界。他的成就主要来源于艺术的修养和思想,具体表现在:
“诗熔于印”,他写诗喜欢用“硬语迸向”,刻印间用“钝刀硬入”。他写诗,把西湖的“南北高峰作印看”,将诗与印熔在一起。
“画熔于印”,他的画起大落,善于留白,或对角欹斜,气象峥嵘,构图块面感极强。
“书熔于印”,他的篆书个性极强,印中的字饶有笔意,刀融于笔。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现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这个“丑”主要在“残破”上),古而今(像古印又是新的),变而正(变化多又是合于正规的)的特点。
3、学习印章的相关知识
(1)、课件展示吴昌硕“我爱宁静”印章,教师详细介绍:
第一,
第二,
第三,印材介绍
第四,篆刻三法
(2)、如何利用三法去欣赏名家篆刻艺术(与学生一起探讨)
(3)、引导学生讨论篆刻与中国画,篆刻与书法的关系
小资料:介绍方介堪温州市著名篆刻家,西泠印社会员。他和著名中国画画家张大千精诚合作,在书画界称“张大千的画,方介堪的印”之说。
(4)、课件展示刻制印章的步骤,让学生初步了解刻制方法。
课件展示印章刻制的一般步骤,有些技术性较强的步骤需要重复放映,便于观摩和掌握,教师进行技术讲解。
(三)、谈学习体会和对印章的认识。
(四)、课后延伸和作业
上网查找西泠印社网,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也可以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一些优秀的篆刻作品进行欣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根据印章刻制的方法步骤,尝试刻制一枚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