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苏东坡《和子由渑池怀旧》有感

(2009-04-14 16:12:59)
标签:

文化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知何似:知道象什么。
②老僧:即指奉闲。
③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④蹇驴:跛脚的驴。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赏析】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佑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简析】

    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 出爪印一样。如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叹人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 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全诗比喻新奇,属对工巧,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
〔析赏〕有一次苏轼和其弟苏辙(子由)路经池渑,路上马死了,两人骑着蹇驴到渑池一僧寺寄宿,并在寺壁上题诗。后来子由写了一首《渑池怀旧》的诗。东坡旧地重游,当初接待全心全意的老僧却已死,寺里替老僧盖了一座新塔,当年东坡兄弟题诗的庙壁也坏啦!再也见不到旧日的题诗啦,东坡百感交集而作此诗,感慨人生在世如飞鸿。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比较形象地说,你看地上下过雪之后,小鸟停在上面,走几步,飞走了,留下几个脚印,可是都不深,就是浅浅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生如浮萍,漂泊天地间,就好象小鸟一样,飞过来飞过去,偶一驻足,也不过是待一段时间而已,可能会留下你活动的痕迹,可是又劝你别太认真,只留下淡淡的痕迹即可。下面隐喻的意思是,说不定哪天你又要走了,被迫的也好是自愿的也好,反正是还得漂泊;雪地上还会下雪的,把你的痕迹又盖住了,也就是说人一走茶就凉,时间会扶平一切的意思。总体来说是说诗人恬淡的心境的。

 

背景附文:

    宋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往京城应试,途经渑池住在一所寺院中, 寺中的奉闲和尚款待苏轼兄弟,苏轼并在寺院壁上题诗留念。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与弟苏辙同榜中进士,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任凤翔府(今陕西凤翔)签判,十一月苏轼兄弟在郑州西门外送别,苏辙想到五年前赴京赶考时曾经过渑池,想到其兄苏轼西行赴任必经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苏轼途中重经渑池,当年寺中的奉闲和尚已经去世,寺已改建新塔,五年前所题的壁上诗已拆毁无存。苏轼怀旧作《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以和苏辙所作的《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以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个偶然,际遇就像雪泥飞鸿,转瞬间已了无痕迹,难以追寻。记忆里,钟鼓梵唱的奉闲老僧早已座定成佛,往昔的壁题随著岁月的痕迹已消失殆尽,回忆起赴京赶考路遥人疲马累虽然坎苛,如今旧地重游,却只孤影而无佳味,偶然的一时寄宿,引发了作者多好感慨和回忆,道不尽人世的悲欢离合。  
  曾经偶然的相遇,曾经走过的岁月,曾经熟悉的朋友,多少年后再相见,也许物是人非,留在记忆里的,有说不尽的感慨和酸辛……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相约在曾经的梦里,心中盛开的桃花已成为往事,那如花的女子又身在何方?雁过长空,影沉潭水,雁无留影之意,水无沉影之心,这偶然的一幕却留在心里,留在时空的隧道里,瞬间定格成诗,定格成画,几百年后尚且听到雁叫,闻见水声。  
  “城上斜阳画角衰,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作者竭力寻找可以引起回忆的地方,桥下春波依旧,似见故人,四十四年前,唐婉恰如 “翩若惊鸿”的仙子,飘然降临于春波之上。她是那么婉娈温柔,又是那么凄楚欲绝,如今那照影惊鸿已一去不复返了,此“影”将永远留在心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