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当东昌府区大成集村的光伏发电设备与国家电网并网之后,聊城人民突然意识到,阳光其实是一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银行。谁能掌握光伏的密码,谁就能获得这笔巨大的财富。
首先来算一笔账:每千瓦光伏板的售价在1.2万左右,每年能产生1700度电能。这些电如果并入国家电网,可得到现金收入2040元,大约六年可以收回成本。张大爷家住小区顶楼,有一套100平方米的住宅,有房产证。他用房产证做抵押,在招商银行获得贷款12万元,买了一套10千瓦的光伏设备安装在自家的屋顶上。按照月息0.65分的利息计算,张大爷用了七年半的时间,用发电的收入还清了银行本息,开始了每年收入20400元的幸福生活。在今后的20年里,张大爷每月平均获得零花钱1700元,而张大爷从头到尾没有投入1分钱。这就是光伏养老新模式。
再来看光伏扶贫:李老汉是贫困村的村民,守着两亩薄田,过着看天度日的生活,每年的收入只有千把元。自从村里来了个太阳能科技公司,把李老汉的土地进行了流转,李老汉获得了土地流转款每年2600元。太阳能科技公司搭建了光伏温室大棚,棚顶用来发电,棚下种植蘑菇,公司雇佣了李老汉进行管理,每月工资1200元。来自农科院的园艺师对种植技术进行手把手指导,两年下来,李老汉不仅获得了2万多元的劳务收入和50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还学到了一手蘑菇养殖技术。李老汉自立门户,开始租赁公司的大棚进行自己的蘑菇种植,公司统一收购,一年下来,李老汉年收入达到6万多,成了名副其实的蘑菇大王。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个人,但通过光伏公司的促进,老贫农变成了致富能手。
太阳能科技公司帮了李老汉,公司又得到什么呢?公司通过温室大棚的光伏板发电,获得了电费收入;公司通过温室蘑菇种植,除去土地流转的费用和人工,还能赚一大笔钱。既帮助了农民脱贫,又壮大了公司资产,增加了电费收入,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
最后看一下工厂发电:王老板曾经是个小能人,自己搞个加工厂,厂房几千平方米,雇佣了几十个工人,一年下来也能赚个百十万。但随着竞争的激烈,产品越来越难卖,厂子陷入亏损,工人也都开不出工资要放假了。王老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到哪里找个门路扭亏为盈呢?在发改局领导的启发下,王老板自己投资了100多万,又通过绿能宝贷款筹集了400多万,把工厂的厂房顶棚改造成了50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和国家电网并网后,王老板用电费收入陆续偿还了绿能宝的本息,7年后,王老板把厂房出租给了别人,单靠电费收入一项,每年也实现了百万元的营业收入,他办了个护照,带着老婆开始了环游世界的潇洒生活。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很多人都靠光伏发电圆了自己的人生梦想。也有人说,光伏发电是不劳而获。其实,不劳而获是社会发展到高度发达状态的一种表现,只有富裕而悠闲的人越来越多,才是城市文明进入高级状态的标志。
让太阳为我们打工,让光伏事业为我们带来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