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舌尖上的端午节变成器官上的屈原节

(2012-06-20 12:43:03)
标签:

屈原

端午节

文化

同志节

同性恋

道德沦丧

历史

精神

情感

散文

紫檀情缘

 

舌尖上的端午节变成器官上的屈原节


                                                             /紫檀情缘





又是一年的端午节将近。端午节,本来是我泱泱大国——中国的传统节日。如今,它是韩国的端午祭。留给我们的,唯有一声叹息!很可悲,真的是很悲剧。但让笔者想像不到的是,悲剧还在后面,即将源源不断地涌现……


我记忆中的端午节。上一世纪,七十年代,童年时期。每到端午节的前夕,母亲总是显得很忙碌。她要去采摘艾叶,然后拿回家悬于门楣上,这是端午节的习俗。隐喻:驱魔避邪,一家人能健康、平安。然后还要准备一些包粽子用的佐料:泡些红枣,红豆什么的。


到了端午节的前一个晚上,母亲就更加地忙碌了。因为她要包好多又大又结实的粽子,连夜放到大锅里煮透了,好让我们一大早就能吃上,飘着浓郁香味,带着母亲的味道——粽子。于是,每年的端午节,小四合院的前后,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浓郁的香味。这些都是儿时的记忆了,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过去了三十多年。成年后,就再也没有这种端午节的味道。


印象中,母亲包的粽子不但是外观非常的漂亮,里面的粽肉味道更是独特。小时候,母亲每逢清明、端午为我们忙碌这些带着特殊意义的点心,我并没有多大的体会跟感受。那时,年幼的我只知道评论母亲做得好吃,不好吃。长大后,逐渐理解了母亲,对她那份装着满满的爱心的忙碌,心中充满了感恩。


也许,像父母那辈的,那些健康而又有纪念意义的节日习俗,有人认为不再需要去固守了,甚至可以遗忘了。近几年,那些所谓的新新人类,挖空心思地去追求一些刺激的“洋节”。于是,我们的端午节被韩国人申报,成为了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所以当今天再过端午节,我们过得其实就已经是“洋节”了。

舌尖上的端午节变成器官上的屈原节

                         韩国端午节已经申报成功

舌尖上的端午节变成器官上的屈原节
                      韩国人过端午节的其中一个假面舞

 

我们的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其实并不大。端午节的起源,也并不是因为屈原,而是屈原恰好是在那天跳了汩罗江。为了纪念他的那种爱国精神,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怀念,于是,我们的祖先便把他也谱进了历史的端午节。过了几千年的端午节,一下子变成了韩国人的文化遗产,不能不说,中国人真的是丢脸啊!自己的文化,自己不珍惜,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别人的专利,还引起了一场端午“申遗”之争。最终,中国不得不甘拜下风。不管你中国是乐意还是不乐意,端午节从此改变了它的历史,有着两千年中国文化传统的节,成了韩国的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中国公民,看着端午节在世界上“更姓易名”,心中有一丝苦涩的滋味油然而生。韩国胜出端午节之争,留给我们的应该苦涩,进而反思,而不是现在这样的自慰。


于是,我们的端午节没了。那么,这个空缺的节又该拿什么去“补遗”?


其实,在这个时代,在当今这个社会,我们一直都在误解、谬误、错觉、娱乐至死中生活,而且大多数人都活得很好,很精彩,不是吗?于是,那些在自娱自乐中至死的,所谓的,那些“砖家”、“性研究者”开始研究,该如此去添补这个空缺的节,研究我国当今的文化,用新的文化补上那个被它国申报走了的文化。


比如:现今网络上到处流传的,称是某某学者、砖家,经过历史考证,屈原是位同性恋者。(这狗屁考证是哪个脑门被驴夹着生出来的考的,就不得而知了)再有,凤凰卫视的某一栏目,一位自称是“性研究者”的说:端午节是中国的同志节!更有脑门被驴踢到的,发微博质疑:称屈原“心智不健全、作品很一般”。


这些种种说法,没有一个不是滑天下之大稽的。笔者想说:即使屈原的性取向是同志,但我们纪念的是屈原的精神,接受的是他的思想,而不是他的性取向。笔者想告诉那些脑门被驴夹过的,自称是什么什么“砖家、叫兽”级别的人物,“性取向,只是屈原的个人问题,也可以是说个人的隐私。”请你们不要再这么白痴,这么的搞笑和恶作剧了,你们真的很“白”。


 

在今天,在这个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被那些在生活上腐化堕落,精神上空虚庸俗的人,千百年文化传统也早被侵染,赋予了新的“内涵”。他们在品尝粽子的时候,怎么可能还会想到屈原的精神,他们能想到的不就是色与情,奸与淫吗?如此一来,不用同志关系,不把屈原扯入同性恋怎肯罢手。


性取向,不管是在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阶层,什么种族,同性倾向的比比皆有,这并非是什么可耻之事,更无需遮遮掩掩。或许,我这里也只是说或许。因为对于屈原的一切一切,现在已无真实可寻。不管屈原的性取向如何,不管同志之说是否属实,都无损于屈原的人格,以及其对文学发展留给后人的巨大意义。屈原在文学上的贡献与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能被我们的祖先记载于历史中,说明他也是一位很受人民爱戴的历史人物。


对屈原的性取向问题,早在1944年,就有古典文学砖家孙次舟在《中央日报》发表过文章《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认为屈原是同性恋者。但这一切都只是孙次舟的个人观点,当时还受到多人围攻。


 

PS屈原——端午节。这两个曾经是紧密相联的名字。曾经,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如今,竟受人如此的糟蹋凌辱。那些所谓的“学者、砖家”,如此玷污先人,如此践踏民族情感。更甚的是,有些人居然还支持什么,把已不是我国的端午节改成“中国同性恋日、中国同志节”。此等的歪理邪说,更加地证明了我国的道德沦丧到一种什么样的悲哀程度。人做孽不可活也!

无论时事怎么转变,世事如何变迁,我们可以不过端午节,我们也可以没有端午节,但我们却不可以忘却那个,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忧国忧民的屈大夫,因为他的精神是永恒的!他那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





舌尖上的端午节变成器官上的屈原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