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的解读与理性反思

标签:
名师工作室解读理性反思 |
分类: 教学研究 |
刘穿石,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10024
“名师工作室”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产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名师工作室”业已成为促进教师发展,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形式。实践证明,在新的形势下利用知名教师示范作用引领优秀教师队伍发展,对于改善教师成长环境,建立有效的教研机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创新:“名师工作室”内涵与工作目标
“名师工作室”最初源于艺术创作和新秀的培养,80
年代后,“名师工作室”模式在高校教师培养中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
后来逐渐延伸到基础教育,利用“名师工作室”,为名师创设更好的工作环境,吸引年轻教师参与教研活动、项目研究、高水平公开课等,专家型教师对新教师悉心指点,使其获得迅速成长的机会。既拓展了名师的影响力,也为年轻教师成长搭起了重要的平台。
1.“名师工作室”的内涵
(1)什么是名师?名师具有精湛的教学工作能力,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专家型的教育研究眼光,为人师表的示范性和影响力,对团队有带动和引领作用。名师的素养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人文素养是教师对待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对待职业的敬业精神;专业素养是教师在自己学科领域的深度和广度;理论素养是教师教学思想和理念;教学技能是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科研能力是教师运用研究的手段改进教学的技能;团队精神是教师在团队中的合作态度和带动优秀团队的意识。
(2)“名师工作室”的目标。“名师工作室”旨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名师在教书育人、教育科研、教师培养等方面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和运作方式,为名师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为新教师提供成长机会,创新教师队伍培养模式。发挥“名师工作室”以研带教的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作用。
总之,“名师工作室”是一个以课题研究、学术研讨、理论学习、名师论坛、现场指导等形式对内凝聚、带动,向外辐射、示范,引领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团队组织。
2.“名师工作室”的功能
“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就是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师德修养、先进教育理念、厚实专业素质、扎实教研能力的教学中坚力量。“名师工作室”的基本功能是拓展名师自我发展空间、建立教师成长平台、开展学科教学示范、支撑学校不断发展、主持科研项目和提升学校影响力等。
(1)培养名师。许多地区对“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的要求:领衔人必须是省特级教师,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科研和组织能力,有较高威望,有较大的影响力的专家级教师。
(2)引领教师成长。领衔人为“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导师,负责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训课程、培训形式、研究专题、评价考核等。多数“名师工作室”采用的是“师父带徒弟”的方式,逐层逐级培养骨干教师。
(3)促进教学改革。名师在教学实践中引领课改实验、研究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成功典型。南京市鼓楼区的“嵇明海工作室”倡导与专家对话、“葛文君工作室”创立同课异构、“陆长根工作室”设立访学之旅、“朱琦工作室”运作省级课题规划等, 各工作室有各自的研究特色,为提升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5)产生品牌效应。“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为品牌,在名师影响力下聚集一批有共同教育理想和追求的优秀教师开展创新型教育教学研究的学术性组织。一些“名师工作室”以特级教师本人姓名和学科命名,吸纳同学科的骨干教师研究本学科教学,培养中、青年教师,扩大工作室的影响,树立工作室的品牌。
二、价值:“名师工作室”的特点和运作模式
“名师工作室”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问题,开展教育教学重点问题的研究。
“名师工作室”的特点是:目标性、团队性、实践性和学术性,在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活力、开拓创新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中发挥引领作用。
(1)目标性。“名师工作室”是教师发展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教师与名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分享提供平台。通过名师担任工作室的主持人,负责对年轻教师进行示范与指导,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含量。
(2)团队性。优秀教师一定产生于优秀的团队,而优秀的教师也善于创建优秀的团队。“名师工作室”有设在名师所在单位,也有设立在教师进修学校、教科所、教研室等机构,是以主持人为中心的从事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工作组织,是教师进修、培训与教学科研职能的结合、延伸和补充。
(3)实践性。学校的“名师工作室”以学校为基本的研究基地,依托学校教学研究平台,对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研究和指导,同时利用“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学术性。运用“名师工作室”平台举办公开课展示、校本课程研讨、校际合作交流、聘请专家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等活动,促进了教学研究活动的多样化。南京的“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就是“名师工作室”建立以来的重要成果,即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年级教学的研究,提升了教育教学研究的学术水平。
2.“名师工作室”的运作模式
组建“名师工作室”,是为了建立起优秀教师间互动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当前“名师工作室”的运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都是模仿教研室功能开展基础教研活动。
(1)创设研究条件。“名师工作室”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由领衔人负责召集人员、选择研究课题、确定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落实研究任务,分阶段开展研究工作。
(2)明确研究任务。为保证工作秩序和研究效果,“名师工作室”有自己特定的工作任务。南京市鼓楼区的‘特级教师工作室’的任务包括:培养名师工程、教育教学研究水平提升工程、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工程。“名师工作室”还要把研究成果及时试验推广,发挥指导和示范作用,促使本学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名师工作室”在教育局的领导下,依托信息化环境开展教育教学研讨和课题研究活动,引领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南京市鼓楼区“特级教师葛文君工作室”三年工作规划是:培养特级教师1名,培养市级学科带头人3—4 名,培养市级优秀青年教师5—8 名, 培养小中高教师若干名。可见,“名师工作室”主要是基层教育单位在实践和发展中探索自主发展和积极提升教师队伍的大胆尝试。
“名师工作室”多数是学校自行设置的,少量是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置的。为什么没有更高的教育行政部门参与呢?因为名师不是依靠行政命令认定的,如果“名师工作室”由级别比较高的官方认可,意味着其中的带头人就是官方认定的“名师”,这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尚无依据。区(县)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默认学校的“名师工作室”,也为实施这项工程提供了经费、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对“名师工作室”进行指导、监督,介入“名师工作室”的研究、培训工作,对“名师工作室”进行过程性、终结性考核,有利于“名师工作室”规范发展。比如《海门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了实施条件和运行经费,并视培养成效实施奖励。
“名师工作室”所在学校都为名师的研修活动提提供时间、设备、场所、智力等方面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对“名师工作室”的成立、运行起政策保障、组织指导和协调监督职能。2008年,南京市白下区区教育局成立“特级教师工作室”,每人每月将获得1200
元的特殊工作津贴,
每年划拨5000
元工作经费,支持“名师工作室”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南京市建邺区建立了11
个特级教师、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政府拨专项经费保障项目的实施。
总体上讲,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在设立“名师工作室”时态度积极,重视经费投入,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但是,在如何建设和发展问题上缺乏深入的思考,甚至将“名师工作室”作为教研工具或政绩标志,导致一些“名师工作室”后劲乏力、内涵单一、成效不显著。
四、反思:名师工作室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困惑
“名师工作室”到底应该做什么?如何做?许多设立单位和参与人员都不十分清楚。有地方要求“名师工作室”:加速名师的成长、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品牌效应、产生示范效应。面对复杂的教育活动,这样的要求不免有些理想化。目前的主要问题是:
相关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