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技工教育改革开放四十年 |
分类: 教学研究 |
改革开放四十年技工教育的发展
孙宝树
今天我想就我国技工教育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技工教育发展问题, 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供大家参考。
一、技工教育走过了光辉发展历程
2018年, 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 也是中国技工教育诞生150周年。150年来, 中国技工教育饱经忧患、历尽沧桑, 在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划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轨迹。40年来, 中国技工教育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 谱写了一曲独具特色的华丽乐章。
(一) 我国技工教育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
据考证, 我国技工教育诞生于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时期, 1868年2月17日, 清朝船政大臣沈葆祯在福建船政学堂开设“艺圃” (又称“艺徒学堂”) , 学生称为“艺徒”, 培养造船修船的技术工人,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技工学校。从此以后,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技工教育同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为适应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社会各界的仁人志士, 在技工培养方面做了积极探索。1898年, 张之洞在湖北设立“工艺学堂”, 主要培养工师 (工程师) 、匠首 (技术员) 、匠目 (技工) 。1912年, 张謇创办“纺织染传习所”, 培养出我国第一代纺纱纺织技术工人。1918年, 黄炎培创立中华职业学校, 先后开设了铁工、木工、搪瓷、商业、机械、石油机械等专业, 学校毕业生达万余人, 遍布海内外。
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政府兵工署建立了一批技工学校。1940年9月, 原21兵工厂 (长安机器厂前身) 搬迁到重庆, 将工人补习学校更名为兵工署第11技工学校。在解放区, 1942年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在陕甘宁边区创办了培黎技工学校, 发展到近600人的规模。这些学校是我国以“技工学校”命名的最早的一批学校, 主要以培养机械制造和维修的熟练技工为目标。技工教育历经民族存亡的艰难岁月, 伴随着近代工业发展而延续, 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 建国初期技工教育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百废待兴, 开始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 重点兴建156项重大工程。为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经济建设急缺技术工人问题, 1953年5月, 中央劳动就业委员会、内务部、劳动部联合召开劳动就业座谈会, 提出应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培养技术工人。
此后, 中央各部委、地方产业主管部门、地方劳动部门纷纷举办技工学校, 特别是各大中型厂矿企业, 基本都创办了技工学校, 形成了“一厂一校”的技术工人培养格局。“一五”期间, 《技工学校暂行办法》、《技工学校标准章程》、《关于提高技工学校教学质量的决议》等文件相继出台, 规范了技工学校的办学模式, 技工教育办学质量不断提升。
1959年, 劳动部举办了全国新工人培养训练展览会,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技工教育取得的成果进行了集中全面展示。这一时期, 技工学校数量有了较大增长, 由1953年的35所增至1956年的212所, 在校生人数也由2.4万人增至11.1万人。到1965年, 全国技工学校增加到400所, 在校学生达18.3万人。技工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 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需要的熟练技术工人, 为新中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60年代后期, 因“文革”许多技工学校被迫停办或改作他用, 技工教育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三) 改革开放技工教育开启发展新征程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改革开放, 也为技工教育开启了新的前进道路, 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技工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1978年4月22日, 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 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
1979年2月, 国家劳动总局颁布《技工学校工作条例 (试行) 》。同年9月, 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劳动总局颁布《关于进一步搞好技工培训工作的通知》, 强调必须有计划地开办新的技工学校, 调整、整顿现有技工学校。
1980年10月,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 明确提出, “技工学校是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学校。要办好现有技工学校, 并根据生产建设的需要, 稳步地有计划地发展”。技工教育从此拉开了全面恢复和创新发展的大幕。
1981年2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 (中发[1981]8号) , 要求各级政府要把职工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国民教育计划的轨道, 使职工教育列入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 力争在五年内青壮年工人的实际操作技术水平普遍提高一到二级, 使高、中级技术工人的比重有较大增加。8号文的出台, 掀开了我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新的一页, 为技工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统计, 1978年全国技工院校数量2013所, 比上年增加了680所, 增长比例为51%;招生数量25.7万人, 比上年增加了12.5万人, 增长比例为95%;在校生数量38.2万人, 比上年增加了13.9万人, 增长比例为57%。至1986年, 技工院校数量达到3765所, 当年招生39.4万人, 在校生人数89.2万人。
20世纪80年代后期, 技工教育开始进入规范发展阶段。1986年11月, 劳动人事部、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技工学校工作条例》, 对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招生、就业、学制和办学模式作出明确规定, 技工教育办学逐步规范。
1989年, 劳动部提出技工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 成为技工院校的一大特色。1990年7月, 劳动部颁布实施《工人考核条例》, 首次明确“国家实行工人考核制度”, 提高了广大工人参加技术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对促进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990年, 在山东省济南市和烟台市试办高级技工学校, 开始探索培养高技能人才。
20世纪90年代末, 部分高级技工学校开始与企业合作试办技师班, 并逐步发展成为技师学院, 开始培养预备技师, 逐步形成技能人才梯次培养格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自1992年起, 技工学校招生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 实行“宽进严出”和学分制, 并享有多方面办学自主权。同年, 劳动部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工人培训工作的决定》, 对做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1994年2月, 劳动部、人事部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规定》, 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将各种考核鉴定和资格认证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轨道。
1996年, 劳动部印发《关于进行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 明确技工学校和就业训练中心可以建立综合性培训基地, 以多种形式开展培训, 拓展了技工院校的功能。
1997年, 开始实施劳动预备制度试点, 对城乡新生劳动力,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追加1至3年的职业培训和相关教育, 技工学校成为实施劳动预备制度的重要载体。至1997年, 全国技工院校数量达到4395所, 当年招生73.4万人, 在校生193.1万人, 技工教育办学规模创造了历史新高。
20世纪90年代末期, 一方面,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 技工学校赖以生存的就业分配制度被取消;另一方面,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 部分亏损国有企业面临关、停、并、转, 不再招收或减少招收技工院校毕业生, 技工院校招生与就业出现双重困难, 技工教育一度陷入困境。
(四) 新世纪技工教育实现历史新突破
进入新世纪, 党中央、国务院数次召开职业教育和人才工作会议, 出台了多个关于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文件, 技工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
2002年7月, 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印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提出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 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 确立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003年12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提出“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
2005年10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2006年, 中办、国办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 强调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
2010年10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 提出建立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 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 贯通技能劳动者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成长通道。
2011年, 中组部、人社部发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0—2020年) 》, 成为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这些会议和政策文件, 明确了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突出作用, 为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为技工教育的主管部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也采取多种措施, 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2000年2月,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召开全国培训就业工作会议, 提出了“调整布局、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的十六字方针, 推动技工学校进行改革和调整。
同年5月,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加快技工学校改革工作的通知》, 对技工院校改革调整进行具体部署。2006年4月,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印发《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 提出充分发挥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性作用, 加强校企合作, 加快培养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高技能人才。
2006年8月,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关问题的意见》, 明确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培养目标主要为高级技工、预备技师和技师, 并对技师学院的设立条件和办学方向进行了规范和明确。
2010年8月,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 (人社部发[2010]57号) , 提出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需要, 加快培养一流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逐步形成规划布局合理, 办学理念先进, 培养模式科学, 服务社会功能显著, 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技工教育培训体系。
2012年1月,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印发技工院校设置标准 (试行) 的通知》, 进一步明确了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基本要求, 强化了技能人才培养特色。
经过一系列政策推动, 2001年技工院校招生人数结束了连续三年下滑, 当年招生55.1万人, 比上年增加4.7万人;2002年技工院校在校生人数结束了连续四年下滑, 当年在校生153万人, 比上年增加18.3万人。
此后, 技工院校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持续10年双增长, 至2011年全国技工院校招生人数达到163.5万人, 在校生人数达到429.4万人。同时, 技工院校结构不断优化, 学校数量从2000年的3792所, 调整到2011年的2914所, 而校生均规模由平均每校369人, 提高到平均每校1474人, 技工教育取得了新的历史突破。
(五) 新时代技工教育步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和职业培训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 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他特别强调, “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 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 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李克强总理要求, “要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 引导广大青年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走上技能成长成才之路。各地区、各部门要多措并举, 创造良好环境, 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青年技能人才队伍, 促进就业结构优化, 推动中国制造实现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发展跃上中高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 突出“高精尖缺”导向, 实施重大人才工程, 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中央领导讲话和党的有关会议精神, 为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工教育事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为推进技工院校创新发展, 2014年12月,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提出技工院校要坚持“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办学理念, 到2020年, 基本形成专业结构适应产业发展、校企融合贯穿培养过程、课程教学体现工学结合、技能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匹配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2016年,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 为技工教育事业描绘了发展蓝图。近年来, 技工教育不断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 培养水平、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技工教育事业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 初步形成了由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构成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97%以上, 一大批骨干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 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创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技工教育创造了历史性成就
40年来, 改革开放, 春风化雨, 改变了中国, 影响并惠及了世界。40年来, 改革开放成果累累, 无论是国家的实力, 还是人民的生活水平, 都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来, 我国技工教育不但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 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而且实现了自身的健康快速发展, 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一) 技工教育办学实力大幅提升
办学规模显著提高。1977年, 全国共有技工院校1333所, 招生13.2万人, 在校生24.3万人;至2017年底, 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490所, 在校生338万人, 当年招生131万人, 教师人数26.9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 学校数、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分别增长了86.8%、892.4%、1290.9%。
培养层次明显提升。改革开放前, 技工院校主要培养简单技能操作的技术工人, 培养层次较低, 培训技能简单。改革开放后, 逐步形成了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和技师与职业技能等级相衔接的完整的培养体系。2017年, 全国技工院校高级工、预备技师和技师班招生人数47.3万人, 占招生总数的36.1%;在校生人数127.5万人, 占在校生总数的37.7%, 技工教育办学层次明显提高。
职业培训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四十年来, 技工院校逐渐由注重学制教育向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转变, 积极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群体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2017年, 全国技工院校开展社会培训456.4万人次, 社会培训结业人员共有326万人, 其中有169.5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提高。2017年全国技工院校教职工人数26.9万人, 比1977年的5.2万人, 增长了四倍多;教师人数19.8万人, 比1977年的1.9万人, 增长了近十倍。教师中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共5.4万人, 占教师总数的26.9%, 高级讲师3.8万人, 占教师总数的19.3%, 一体化教师达到7.5万人, 建设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技工院校师资队伍。
(二) 技工教育办学体系逐步完善
经过多年发展, 我国技工教育已经建立了由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三个层次组成的办学组织体系, 以及由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和技师五级培养目标组成的办学培养体系, 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的技工教育办学体系。
除开展学制教育外, 还积极进行改革创新, 拓展技工教育服务功能, 促进技工院校高端、多元、转型发展。探索在技工院校建立“企业技能人才服务站”, 为企业技能人才工作提供全方位服务。依托部分技师学院, 建设集技工教育、公共实训、技师研修、竞赛集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职业训练院, 打造国内领先、地区一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实施走出去战略,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知名职业院校开展联合办学, 引进国际人才培养模式, 共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通用技能的高技能人才。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合作, 为企业后备技能人才培养、员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为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开展教师援助培训, 使中国技工教育成为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三) 技工教育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技工教育办学紧贴产业需求。技工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 更加突出产业导向, 与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紧密对接, 将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服务对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职业素养等方面要求深度融入到专业和课程设置中, 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 课程设置与设备技术升级对接, 实现了技工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精准结合。
校企合作成为技工教育的基本办学制度。校企合作形式更加多样, 形成了集团化办学、校企股份制合作、前厂后校等多种合作形式, 实现了校中有企、企中有校。校企合作模式更加完善, 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操作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形成工学结合、以工促学、以工促教、工学教相长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更加拓展, 校企合作贯穿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 实现了行业企业得人才、职工学生得技能、技工院校得发展的多赢目标。
工匠精神培养贯穿技工教育全过程。工匠精神作为技工院校教学的重点内容, 融入公共课程、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就业指导和考核鉴定体系, 贯穿技工教育全过程, 使技工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技能训练与工匠精神培养有机融为一体, 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成为技工教育的鲜明特征。
(四) 技工教育办学质量稳步提高
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多年来, 各级人社部门和技工院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特别是自2009年开始, 大力推进一体化课程和教学改革, 推动开发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 突出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切实提高了技工院校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
毕业生就业率一枝独秀。由于技工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教学过程紧密对接生产过程等鲜明特色, 以及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使技工院校毕业生得到了企业的普遍欢迎, 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 在高校、高职、中职毕业生就业难的背景下, 一枝独秀, 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技能竞赛成绩斐然。近年来, 技工院校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 技工院校表现突出, 我国获得的42枚奖牌中, 29枚是技工院校师生获得;15枚金牌项目中, 有11枚是技师学院摘取, 技工院校成为顶尖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
三、新时期技工教育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党的十九大召开, 开启了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技能强国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一)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为技工教育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11月会见世界技能大赛选手时指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 技能人才可以大有作为, 也必将大有作为。
2017年2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 把加强技能人才工作提升到新高度, 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技工教育, 支持技师学院建设”。
今年5月, 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 (国发[2018]11号) 提出, 建立并推行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10月,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提出, 在优化布局基础上, 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 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这些重要讲话精神和政策规划, 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和技工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高技能人才是实施技能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 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劳动者及大国工匠的摇篮, 长期以来, 一直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站在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 根据技工教育承担的社会功能、自身特色和发展规律, 科学谋划、合理布局, 全力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创新发展, 进一步提升技工教育实力, 更好地完成技能人才培养任务。
(二) 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增加, 为技工教育发展开拓广阔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一方面, 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技能人才。推动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 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都需要庞大的技能人才队伍做支撑, 必须大规模培养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 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着力点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迫切需要高素质技能人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给技工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重的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拓展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领域, 扩大人才培养规模,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创新教育培训模式, 不断提升人力资本质量, 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量合格的优秀技能人才。
(三) 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 对技工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
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大背景下,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就业总量压力不减, 结构性矛盾突出, 招工难、技工短缺、高校毕业生供求不匹配等问题依然亟需解决。加强技工教育结构调整、大规模开展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职业培训是提高就业质量、实现素质就业最积极和有效的措施, 也是缓解就业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的根本举措。10月份刚刚印发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 (2018--2020年) 》强调, 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技工教育。
面对新形势, 我们必须要坚持多元办学。一方面, 要稳定学制教育规模, 积极调整专业结构, 深化校企合作,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后备技能人才支撑;另一方面, 要面向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 积极承担各类职业培训任务, 不断扩大培训规模, 加快职业培训转型升级, 着力提高培训质量, 增强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推动实现更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相关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