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9年我看到的好书

(2010-01-19 13:28:39)
分类: 兰若推荐阅读

 *程然推荐*

 

《梵高奶奶的世界》

梵高奶奶叫常秀峰。现在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以前一直在河南乡下务农,老伴去世后,她离开故土,来到广州的儿子家里生活。她说一口浓重的河南话,与操着粤语的南方人无法交流。为了给小孙女描述农村的样子,她用小孙女的蜡笔开始作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山川大地,故园旧梦,庄稼柴薪,无一不可入画。第一次看到她的画,我有些惊呆,有孩童的拙朴,却又有老人的缜密,有极丰富的层次,布局和让人意想不到的色彩。我喜欢她画的树,每一个枝桠都一丝不苟,还喜欢她画的土壤,大地在她的眼里不是混沌一片,是有很多很多的土层,石块,结构,她不潦草,经验和想象在垂暮时井喷,让人敬重。

这本书收录了她的画,还有她在广州某报社做记者的儿子江华配写的文字。画现在已经发展到用油彩了,自然也是手到擒来的好。文字是儿子眼里的老母亲,特别地朴实,动人。

 

《镜中爹》

作者张至璋。是一部寻父之书。他的父亲叫张维寅,解放前夕独自留在大陆。张至璋和母亲,大姐,以及其他人随着在国民党政府当差的大姐夫一起去了台湾。父亲是否健在?六十年离散,他怎样度过?他在乱世里怎样咀嚼和消化?

这是一篇读来让人有些胆战心惊的长文。沉重的话题用克制的笔调写出。虽然部分篇章游离出记录和记叙的风格,但整体中有一条揪心的悬念在推动整个事件的发展。有些像解密,又有些像推理。而这些过程让人心碎。

与历史和解。这不是什么伟大的胸怀。对于百姓来说,“不和解,又该怎么样呢”?

作者每每自问的时候,也是让人在浩繁的历史当中清理个人情愫的时刻。

而最后找到父亲下落的文字,又让人悸动不已。“所有无亲友的骨灰,一律集体深埋”。为人子的看见二十年前的通知,去了那个“集体深埋”的地方。在那里,他终于看见了父亲说过的双身船。那并不是传说。在上海的晨光里,他看见双身船倏忽开过,仿佛是父亲向他做的最后的告别。貌似他一个人的寻找,实际上暗藏了父亲对他一直以来的寻找,等待,思念和呼唤。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

英若诚的表演我很喜欢,除却他一口流利的英语,还因为他自然温厚的风范。第一次看到他的演出,是《末代皇帝》里的那个监狱长。第二次,是《小活佛》里的老喇嘛。

两部电影都是意大利导演贝尔托鲁奇的作品。90年代初能在这样的片子当中出演分量重的角色,令我记忆深刻。

他还翻译了大量的国外话剧,因为他的工作,填补了戏剧界的许多空白。

这本书竟然是先在美国出版的外文作品,是一位美国人与他在病榻前的采访交流,经他授权以他的口吻写出,而后才由上海戏剧学院的人翻译过来,在国内出版的。

他不拘一格地不愿意从小说起,说许多人的自传都是打小说,罗里啰嗦,他想拣紧要的讲。于是,开篇就是监狱生活。他在那个浩劫之中,不能幸免,与妻子前后脚被捕入狱。辗转两所监狱,时间三年多。他对那段非人的生活用了极幽默的语言,他没有专注于被折磨的细节,却记述了许多牢中自发的趣事。在那些斗智斗勇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一个人在面对高压时的自我调节能力,弹性,柔韧度和坚强。

那个篇幅比较长,却很好看,也让我对他所扮演的《末代皇帝》里的监狱长有了新的理解。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出他的多义,善良,无奈和隐忍。而那些并无台词的眼神,之所以那么准确传神,缘于他们这代人太多的承担。而在读此书的同时,正值英达出演的《美丽的事》播出,无独有偶,英达也演出了那个时代里被迫劳改的知识分子,虽无奈,却智慧,幽默,有着看穿世情却不丧失信心的担当。看似四两拨千斤的表演,实则是有其父的传承。

还有两处比较深刻的印象,一个是他写他的妻子,他写他们相遇,相爱,相濡以沫不遗余力,但写他们的深情,辛酸,妻子早逝后的哀伤,却都是一笔带过。他不渲染,也不夸大,他提到那些伤害,却不控诉。他用了一种淡然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变故。

而看到他和他父亲一节——他时任大陆的文化部副部长,他父亲曾是国民党政府的教育部部长,当他去台湾的时候,他父亲已作古多年。但他为此所遭受的审查和迫害,可想而知。他带团去台湾,顺道为离别四十年后,又永别的父亲扫墓,他依然用白描语气写了那个过程,没有太多的情感流露,没有怨言,没有慷慨悲歌,但我们看到那个事情之后,他回国就病倒了,从此一病多年,直至去世。这一部分,恰好可与《镜中爹》这本书互相对照看。个中滋味,都是各人的内伤了吧。

而令人安慰的是,尽管在病中,仍能体会到他对未来的期许。他要求自己的子辈孙辈,继承家族的传统,要发展自己,要融入时代,要会外语,等等。

一个人,经历那么多,化成了十几万字。如春蚕吐丝,令读的人珍视。

 

《花田半亩》

这本书,是少女田维的生命书。

她只活过了21个春秋。

但她特别热爱生命。她一样经历了爱,青春,梦想,但她却一直背负着常人所没有的十字架。她也不像那些斗士,把勇敢演示给人们看。她也哀叹,但她却真实。

也许是拜病魔所赐吧,她的文字纯净,美好,她对生活的歌咏令人怦然心动。那些我们已经熟视无睹的事物,她珍惜,看出美来,让我们汗颜。

一个名字是“甜味”的女孩子,偏偏尝尽了人世间最苦的滋味,但她留下的却是那么甜美的礼赞。我看了她的书,越发不敢无病呻吟,无聊度日。有的人百倍珍惜一分一秒,有的人却浑然不觉浪掷人生。庆幸读到她的文字,让我再起勇猛精进的心念。

 

《大智若愚》

老舍先生的杂文集。对我帮助甚大。其中有谈创作一节,把我自己在写作当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都详尽地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且写了他的对策。看这一部分的时候,总有一种被鼓舞的感觉。那些困扰,那些障碍,原来我们的前辈都一一经验,在这些过去的文字里,我得到教导,重新树立自信,找到弊病的根源,有不少启发。而其他部分里写母亲,写时节,写各色人物的丰沛,幽默,克制,到位,也令人赞叹。

他倡导的白话写作,绕开爱情写世界,以及对小人物不加厌欣的白描,都是老舍写作的一些特点。特别地是他对待周遭的人,当他把看得惯看不惯的个人习性放置脑后时,小人物的优点和缺点就同时呈现了。一个人能被生动地写出来,在于写者放下洁癖,既看到人之善,也看到人之恶,对善不做过多的宣扬,对恶也不加过多的鞭笞,写出来了,人物立住了,自然善恶就立显了。把评判权交给读者,而不要自己滥用。

 

简媜的书

《微晕的树林》《水问》《女儿红》《只缘身在此山中》

除了第一本是目前内地新引进的简媜作品外,余下三本已是再版,四本书都很好,承继了简媜一贯的写作风格。我很喜欢简媜,她的禅心,谋篇布局的意外,文字的绮丽,大丈夫般的情怀,都令我叹为观止。从最初的遇见,到之后的寻访,她的书,我也有十多本了,有些是托朋友在台湾买的原版书。看到她写原住民的历史《天涯海角》,笔端山河,壮丽画卷,令人心胸激荡,泪热眼眶。但也有如写台北的《胭脂盆地》,觉得有了浓重的烟火气和报刊专栏味道,短句汇集的《密密语》,虽仍偶有佳句,却也看到一些水分文字。简媜是62年生人,她的文字由青春期的刚烈,质问,到为人母的柔软,慈悲,由探究灵魂内里的究竟,到关怀民生关怀传承大义,她的成长历程都体现在这一本本的文字里了。也有特别会心的,也有失望的。但她终究够独特。佳篇令人过目难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如师父
后一篇:宗月大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