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内心的我对话(代《莲花次第开放》新版自序)

(2009-06-03 12:15:31)
分类: 莲花次第开放

程然

 

《莲花次第开放》是我在1996年到2006年间断断续续写下的文字。这些文字是将近十年里的心路历程。很多感受,连亲近的朋友都不曾了解。

和内心的我对话(代《莲花次第开放》新版自序)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有些人会惊讶。因为我的自语竟然有令他们陌生的一面。

我想,当我的朋友们发布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时,我也一样会有这样的喟叹的。

其实,很多人生的细腻体验,是无法与人当面分享的。

语言太轻了,而文字却能承担重量。

很多话,说出来的时候,价值就被削减了,人们总是在化解着语言带来的深刻,我们不习惯面对内心的话语,面对的时候,会难堪。

而当交流出现空白时,我们也会发现,不是对方不能与你交流。而是你不能自我打开和解放。很多时候,我们躲避的并非他人,而是自己。

也有许多说不出来的滋味和疑问,它们一时遇不到解人来缓释,就只能进入文学的抒写,成为自问自答的范本。

《莲花次第开放》,就是在以上的各种况味独品时诞生的。

 

它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人的十年青春的挣扎,是提问,质疑,寻找,无解,柳暗花明,渐露端倪和身心明亮的过程。就好像一朵莲花,会从最初的含苞待放,到循序渐进地绽放,直至怒放的经历。

在这个经历中,我发现自己在扮演两个角色,这也是我的笔名“兰若与晚虫”的由来。兰若在提问,晚虫试回答;兰若悲观,晚虫乐天;兰若刨根问底,晚虫插科打诨。似乎有些分裂,却也是对立统一。他们两个让我在两极之间学会自觉和平衡,让我既体验极端,也深知中道美妙;让我在放任当中了解规范,在惶惑里找寻到安顿。

这种自发式的角色分配,仿佛本能,令我有了别样体会:世上的人千千万,而细究本来面目,人却不多。

多,是从数量上看,的确众生芸芸,千姿百态;少,是从本质上来观察,人群可以分作“我”和“我的投射”。写字的人会注重观察别人,体验别人的生活,但我们也都了解感同身受的妙不可言。你和他人,在内心的层面上,并无不同,若想了解他人,写好他人,不如先来了解自己,观察自己。神似是内核,貌似是外延。

于是,我逐渐开始面对自己,不再躲闪,不再难为情,去除了对自我的雕饰和美化以后,真实的内心的我开始说话。这样的对话越深入,我就越能观察出自己的思想起伏和变化。我清楚地看见了自己的恐惧、羞怯、认真和弊病。我把它们如实地写下来,象看待旁人一样地静观自己。

当客观、静观和深观变成习惯以后,痛苦被减轻,喜悦感日渐充盈。

 

这样的揽镜自照,照彻身心的过程,发生在一个人的深谷里,却得到了热切的回应。

这是当初我从不曾想到的。

原本陌生的读者和朋友,给我写来了信,热心地成立了“兰若书友会”,也有许多人在博客上摘抄转载其中的字句,有些人写了非常入心入情的读后感。还有些人以这本书为礼物,送给他们历尽磨难,在疾病或孤单中辗转的亲友。因为读者的自发推荐和口口相传,令这本几乎没有宣传的书,成了06年以来的畅销书。

这些读者,他们也曾经年轻过,或正在经历年轻,他们和我一样,对人生有困惑,质疑生死,质疑离别,在爱情和理想面前摔打,求索,遭遇挫折,他们心疼着我的痛苦,也在读后感里说出自己的伤痕和创痛,我们不相识,但我们不设防,宛如赤子,心心相印。

这一切让我感恩,也令我明了,我和我的读者,也是一体的,无数佛教先学、哲人、作家启发了我懵懂的生命,我真实地照自己的镜子,以对自己毫不留情的剖析激发出他人的勇敢,令他人以此为镜。无数过往的生命,和未来的生命,我们都是一体的。我们因为互相启发,而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两年过去后,这本小书又得到了冰心散文奖的青睐。每一位评委老师我都不认识,但前辈们肯定了这些羞愧的低语,给予了我最热情的鼓励,特别要感谢的是著名作家王宗仁先生,他分享与晚辈的创作心得,令我打开了新的眼界和视角。

 

一切缘起,都没有预料到意外的结果。它们不为结果而生,只是发自一颗真心的呐喊。

 

《莲花次第开放》是为心灵写作的书。

在我的心里,散文写作,是内心的需要,它不是谋生手段,远离一切虚假,没有烟火气和谄媚神色,它是心声的投射,是自然的写照,在这样的文字当中,它容不得有半点功利性的目的和寄托。它是热爱文字,热爱自由,热爱真理的人心灵的试金石。

回声、鼓励、期待和厚爱,都是对我的鞭策。

它们也告诉我,去伪存真的路,是走对了。

以后,还需要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还记得在丹麦影片《破浪而出》中,女主角贝丝为了平衡生活中的极端体验,她曾经来到教堂,向上帝发问。她仰着脸,虔诚而透明,她向上帝提着自己百思不解的疑问,让我震撼的画面随后发生了,在迟迟等不到答案的时候,贝丝低下头,模仿了自己心中的上帝的声音,给自己的疑问作出解答。那一瞬间,我突然有了这种认识:你是你自己的守护神,唯有自己的觉悟和承担,你才能拨开人生的云雾,获取内心的力量,得到答案。在基督教中,他们称之为,找到你内在的基督。在佛教中,佛陀称此为佛性。

我们每个人在外部世界跋涉得都太久了,内视少有发生。但如果向内看发生了,和内心的我不仅见面,对话也达成了,我们会因此成长。

影片的这一幕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对我的写作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当你可以自我对话的时候,文字就不仅仅会带来美感,它还带来了对自我和他人的审视、帮助,甚至拯救。

值此《莲花次第开放》新版面世之际,我愿意以此与读者、同行、同修们共勉:

文字的美,内在的美,思想的美,在行文当中缺一不可。而所有的这些美,淬炼于真。

感恩帮助这本书问世的所有师友!

 

                                             2009年2月20日

 

和内心的我对话(代《莲花次第开放》新版自序)

新版经历了半年多的筹备,终于面世了.这次改版,封面和封底更加朴素,内文插图不再是彩色,换成了黑白,书的大小比原来那版要小.没有腰封和书签了.

新版目前在当当\卓越已经有书,连接做在博客左侧了.

旧版在当当还有少部分书,连接也做在左侧.

谢谢为新版付梓付出辛劳的责任编辑李玉珍同学,也谢谢交接接力棒的每一位编辑和工作人员:融融,张轶,文莉,你们的耐心成就了<莲花次第开放>的再度开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三宝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