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我读到的好书
(2009-01-08 12:29:46)分类: 兰若推荐阅读 |
文:兰若与晚虫
《活着,为了什么》
以马内利修女的读书笔记。读的什么?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及思想家帕斯卡的著作《沉思录》。
以马内利修女以《沉思录》的读解为线索,观照了自己毕生的宗教生涯,她边读边写,边读边生活。下半部分是她的另一本著作《贫穷的富裕》。她是一个性格刚烈真实的人,唯因此,我们能看到善的培育和善的诘问相生相随,我们能看到她在疾呼,并不妥协,她高龄写作,高龄和孩子们在海里嬉戏,她成为法国最受欢迎的人。
这本书我还在读,只能慢慢地读,写笔记,思考,方能慢慢跟上。
她的写作,让我们多了一些观察的面向。也让我们在行路的时期时刻反观,做必要的总结。受益匪浅。
《从容起舞》
格致的散文集。
格致,是东北的女作家。据说是朝九晚五的公务员身份。她的散文描写,让我有一种久违了的书写上的震动。非常地细致入微,又非常地沉着,并且强烈。她的文章,提供了思路上,叙述上的多种可能。用词并不复杂,但构思却独具风格。在这本书里,我最为欣赏的,是《打开衣柜》系列。那是她写的纪念母亲的文章。长篇散文。用《白布上的细粉莲》、《白布上的芍药花》、《白布上的莲花》系列来写母女俩诀别后,女儿对母亲一生的读解。尽管是为了纪念而写的,却能那么不动声色,细细铺陈,有深刻的在场感和镜头感。
书里也有被称为她的代表作的文章《转身》。我个人并不喜欢。对犯罪心理的分析,或者说审丑方面的细致和深入,并不是人人接受。这也让我稍稍理解了一些格致文风带来的争议之说。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迟子建的获奖中篇小说。还有一篇《日落碗窑》也收入这本小书。
我一直避免读迟子建的书。人们关注得过多的人和事,我一直警醒自己,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我总是待到热潮过后,悄悄打开那些落了尘埃的文字,我要自己去看,去理解,去体会。
曾经读过她的一本散文集,但因为那文字太淡了,淡到我咂摸不出更多会心的滋味,所以没有激起更大的共鸣。
直到读到这一篇。她写了一个丧偶的女人坐上火车去疗伤,因为火车坏在半道而滞留在一个镇子上,镇子毗邻煤矿,矿上的各种悲欢离奇上演,让这个悲伤的女人由个人的哀痛看到每个人的承担,从而勉力振作的故事。
这个女人应该是她自己的写照。车祸令她失去了迟来的爱人,她一直回避和人提及交流,拒绝被安慰,但她在小说里,写了一个魔术师丈夫,施魔法的男人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她每每写到这个人物的时候,让人既能寻到现实的影子,又能看到超脱于残酷现实之上的轻灵的人性光辉。悲苦是生活给予的,但悲苦是药渣,作家把药渣倒掉,写出了药的性灵,这是她的自救成果。令人心疼,也由衷敬佩。
除了魔术师,画匠唱的哀歌也写得十分吊诡传神。
关于矿工的反映,还有一些过实。蒋百嫂的描写也让人想起电影《山林中头一个女人》的大力神和林场工人的感觉。我也在揣摩,是不是写他们,应保持合适的分寸?
她的文字,让我有许多思考:譬如,深入生活需要时限,过于深入,就会迷失在生活中。深入,但要有期限,要有距离。有些人,需要交谈;而有些人,只需要观察,与之交谈,会干扰你对他的了解和敏感。又如,灰调子的入木三分,似乎有以毒攻毒的意味——因为大家都苦,所以个人的苦就可以看淡?这是一个人对真相和生死的探求,是一种努力的途径,但还未到终极解脱。
也许,作家能做到的,不一定是解决问题,而是展现问题,安抚心灵。
《炙热的谜》
郁雯的诗集。郁雯是我在大学时代的同学,表演系的师妹。
当一本《炙热的谜》悄然问世时,我非常地惊艳。生活中熟悉的人拥有隐秘的世界和无法与人分享的体会,它们只能化作字字珠玑,让你在千里之外拍案。
那些文字不含糊,是浮动的水里传来的暗香,是一墙之隔的怦然心跳,是明知道却不前往的克制和收敛。情感的张力大开大合,对词语的掌控细微,准确而有力道。
在一些形容词的挪用和改用中,时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为之赞叹。
《我知道光在哪里》
濮存昕和童道明合著的濮存昕学艺录。
这本书非常朴实。在谈到艺术创作的思考时,时时有和为人修行异曲同工之妙。
濮存昕至今扮演过两次僧人,谢晋导演的《清凉寺钟声》,是他与佛教结缘的开初;尔后十年间有两次扮演弘一大师的机会,终于在05年他出演了影片《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
他在生活中以“二一之徒”(注: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是为二一,弘一大师以“二一老人”为名号)自勉,在江湖与庙堂之间,规避自己的人生和艺术道路。
他的笔下,我们能看到老一辈人艺艺术家,如蓝天野,朱旭等人人和戏的关系,看到修养的积累与自在的出入的相关性。也能看到濮存昕的反省和进步。看到一个人从用力嘶喊到轻声慢语,从追求复杂到简单自如的成长。
他的自知之明,真实的热情,真实的体悟,都让人肃然起敬。
满船空载月明归。这是弘一大师的境界。也是濮存昕接近大师时的体会。
我们每个人,都在时间的河流里泅渡,30岁的时候明白了唯有30岁才洞然了解的事情,40岁才能约摸知道前面几近半生的一些来历和缘由,濮存昕写这本书的时候55岁了,他的很多肺腑之言又给我们打开了一些返朴归真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