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潜水钟与蝴蝶

(2007-11-08 08:39:52)
分类: 兰若推荐阅读
潜水钟与蝴蝶
——我的肉体象潜水钟一般沉重,而我的内心却如同一只蝴蝶自由飞舞。
 
文:兰若与晚虫
 
《潜水钟与蝴蝶》是一本书。
然后成为一部电影。
 
作为书,它的缘起,是法国著名的时尚杂志《ELLA》的主编,1952年生人的让·多米尼克·鲍比(以下简称鲍比)在人生的盛年——95年的12月,他43岁,出任《ELLA》杂志主编刚刚4年的时候,突然脑中风,在瞬间由一个风流倜傥,呼风唤雨的时尚骄子成为一个全身瘫痪,唯有意识清醒,以及左眼皮能眨动表达意思的病人。
潜水钟与蝴蝶
他用左眼皮的眨动,在友人的协助下,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确认,写下了这本书。
这本书,4万多字。
对于一个文字工作者来说,写下它并不难。
但是,设想一下,这是鲍比用眨眼来写的生命之书,它无比艰难,无比珍贵。
以致于我看完后的这两个月,其中的细节和内心独白,仍然能饱含理解地向人复述,并且激励我自己,作为健全的人,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要做利益他人的事,无论是以修行的方式与同修共勉,还是以艺术的方式给予他人美和温暖。
 
潜水钟与蝴蝶 
作为电影,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画家朱力安·施纳贝尔转行电影导演,拍出了同名电影《潜水钟与蝴蝶》。这部影片获2007年法国戛纳金棕榈大奖。
前段时间,朱力安·施纳贝尔的画展在北京世纪坛悄声展出。
潜水钟与蝴蝶
(朱力安导演是美国当代重要的画家之一)
我的好友李虹约我去看。我们都谈到了这个题材。之后,这本书就上市了。
据说,这是第二个版本。多年前,这本书的第一个版本被我的书友若水买到过。
现在这一版,是南海出版公司做的。
 
在这世间,不幸的人有很多。
不幸的人写下的文字更是浩如烟海。
有人在文字当中释放压抑的情感,寄托一星半点的人生期望,有人通过塑造他人,来救赎自己的灵魂,不是有那句话吗,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
但是,有许多给自己疗伤的作品,却令其他读者受到伤害。
文字是有引导,和被模仿的作用的。
所以,在写作的时候,一个好的,坚定的发心是非常重要的。
也许,鲍比并没有想到这么多。但他的书,做到了这一点。
 
他不可能无病呻吟了。
他得了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例的疾病,亿万分之一的噩运选择了他。
他也不再有必要为了其他任何华而不实的原因创作。
不仅因为他看穿了华而不实,也因为,华而不实同时抛弃了他。
 
在这本书里,他的书写体现了人类最为高贵的两个品质:
第一,是幽默。
当噩运降临时,你该怎么办?
鲍比和所有的人一样,经历了抱怨、绝望、自暴自弃等负面情绪。但当有一天,他被护士忘记在花园的雕像前,坐着轮椅,不得不忍受着寒风,同时又无法告诉别人自己的意愿时,他把愤怒和埋怨的心情收拾起来,他仔细地端详那个雕像,终于在雕像的玻璃前发现了一个相貌扭曲,可怖可恶的人脸,而他在很久之后,才意识到那个丑陋的人就是他自己!这个面对和承认,打击了他。但就是在这样的瞬间打击下,鲍比爆发出解放的笑声——当然,这笑声也只有他自己能感受得到——他在那一刻告诉自己,我不再被这个噩运束缚了,我把这次事件当作一个玩笑。
从这一天开始,他仍然要经验那些非常的苦痛,但他完全超越了这些。
他给所有的医护人员起外号,拿他们的失职和给自己造成的痛苦开玩笑,他一方面安慰自己,一方面对生活保持兴趣。他依然热爱足球,热爱他曾经奋斗的事业,热爱他的两个幼子,热爱他的情人。
他揶揄着生活本身,从生活给予我们的灾难当中优雅地起身,他满怀兴味地观察,在体现幽默的同时,体现原谅。
他让我看到,在一切变得不能再糟时,人类最优秀的品质,有着超凡脱俗的力量。
他让疾病和死亡,变得更加脆弱。
如果在读到这些温暖而宽容的文字时,你笑了,那么,感谢他吧,他用左眼皮写下的这本书,没有带给我们恐惧,却奉献了最后的美好。
 
第二,是反省。
实际上,鲍比的笔触涉及了很多。但当我看到“反省”的内容时,我仍然忍不住把它单摆浮搁出来,因为“它”熠熠闪光,令人深思。
鲍比说,在他曾经顺风顺水,叱咤风云的那些日子里,他的朋友圈子是经过他严格筛选的。在他身边,围绕的人永远是得体、有风度、有修养,无破绽的时尚中人,他们同气相求,高高在上,他从来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
直到他病倒了,他收到了许多被他筛掉的那些普通的人的来信,他曾经觉得他们不完美,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堪与他比肩。就是这些人的来信,向这个一直生活在蜜罐里自以为是的家伙,展现了他从来不了解的深邃的内心世界。他甚至惊叹,为什么,为什么他们不同时表现出深邃?是什么,是什么令他竟然错过这些友谊!而这些朋友关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一点都不比病中的他要浅薄。
鲍比写下他的感叹,也警惕了我们的分别。小心啊,你习气的盲区,正令你错过你寻找的东西。
 
这本书做得极简净。文字翻译得浅白而到位。能看得出,无论是设计,还是翻译,都以极大的尊重给作者留出空间。这些生命终极的体验,会让我们有所得。
而鲍比在这本书出版后的第三天,告别了他热爱的一切。
那一天是1997年的3月9日。
1997年的3月9日,你在做什么?
有没有在辜负生命?
他虽然告别,但却留下了珍贵的爱、宽恕和反省。
郑重推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