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心一意来奉茶 |
茶境深如海,古人以茶来确立尊严,体认生命。程然是我大学同学,我在大学一度效仿王羲之,整日卧床不起,躺在上下铺的上层,将自己高高悬起。一天,程然来了,她爬到我对面上下铺的上层,悬腿而坐,侃侃而谈,所言竟是禅法和净土法门。令我不得不起身,正襟危坐以面对。
我俩隔空相对,离地三尺,她谈完,利索跳下,关门而去。我想到,也许她觉得我状态不对,出于好心,说禅说净土却是点我。谢了。
禅师多侠气,此同学即是有侠气的人,不拘小节,单刀直入。毕业一晃十年,同学间消息渺茫,我只知她习禅念佛多年,不知品茶亦有多年。她近来出了本茶书,未翻书,我已知必有异样风光。
随着时代的富足,人们开始讲究起来。当今有嗜好的人越来越多,显得生活很有质量,所谈尽是品种的优劣和私人小窍门,说什么都像是谈菜谱,少见情致。
茶有实处虚处,陆羽的《茶经》谈茶的品类制法,可谓实到极处。而这只是茶文化的起点,后代茶师扩展出茶的广阔虚境。茶不是口味满足,而是普通人体味的禅意。
程然此书名为《一心一意来奉茶》,由实至虚,境界逐渐提高,数十篇短文汇成了一条长河。书止处,便是入海处,不知觉中,读者已被引入广博。
此书分三个步数,先谈她接触茶的机缘,一茶有一机缘,令人感慨缘法美妙,遇茶如遇人。第二步,则是一茶品一人,令我们看到了个人的悲欢;第三步,则高入禅境,品茶谈修行,杯水中见了佛教大藏。
此书,在当代谈典论物的书籍中是少见的,未停滞在物上,而是处处见心。谈茶,便该当如此。
谈茶需有谈茶的文笔,程然描人描物,皆成音韵。仔细看去,其断句折行竟有着节奏,一篇文章在视觉上形成疏密关系,仿佛文字有着呼吸。
程然作文如作曲,重在旋律,长句成波,一波三折。她有连绵的文彩,一层意思上派生出另一层意思,跟踪追击,千里华丽。人写句子,潜移默化地遵循自己气息的长短,看此书时,会觉得自己渐入运动状态,呼吸量突然增大。
程然说话中气十足,这也是她的文风。在这一波千浪中,会有突然的停顿,那是她的短句,一时天地肃然,河水倒流,如“是了”或“嗯,我便听从”,脱离了长文密述,数字独立成行。
这是节奏技巧,也是人生真境界。生活的重大时刻,容不得思量,只有认与不认。这本茶书中有着残酷青春物语,有着上辈人的历史迷幻,沉甸甸的,这些事当前,容不得饮茶的悠闲。
但人们那时还是喝茶了,一杯杯茶喝下去,也就从此活下来了。
文才华丽的人,却用廉洁的短句,只有主语谓语,不要前缀后缀,此时心境,容不得形容词。吝啬字词的句子,有大痛苦缩在里面。
此书是由轻巧灵动,逐渐深邃的。第一辑十四篇,总名为“白泥赤印走风尘”,一个女子,有着“大丈夫坐不更名立不改姓”的硬朗,也是她的调皮。这一辑,闪现着程然的灵气,如一个民国文人,津津有味地谈论典故,把庸常生活变为传奇,当你沉浸在她知识的魅力中时,却发现她谈的是知识之外的东西。
这东西是什么?另类心态。
这一章节,程然向我们展现了茶的方方面面,经历了茶社、茶人、茶具、茶品和茶典,当我们兴致勃勃时,她却偷着笑了,似乎在说:“喂,老兄,是可以活得不一样一点吧?”
第二辑名为“一个人的思念”,忽然庄重起来,谈家人谈好友,这些她生死与共的人。
人和茶的关系,不同于任何事物,总是相对单纯,正如程然所言,因为饮茶是与自己的相逢。
通过茶看人,能看得真切,这是程然的慧眼。
我们也通过一杯茶,结识了这些各具特色的人。他们的种种人生窘境,也许永远不能解决,但毕竟有茶相伴。程然饮茶品的是人世,感同身受,描绘了当代人的心境,令我们观人如观己,体会到自身的细腻。
此辑短句尤多,最复杂的情绪隐在简明的字汇下,短句如茶,是需要品的。
第三辑名为“琴瑟琵琶,妙指而发”
此章是程然的华彩段落,见了她多年的佛学修养,因茶谈禅了。茶,从来是刀剑利器。
茶叶锐如刀锋,削去是非好歹,令人找不到去处和归路。
沏茶,便入了人生的绝境,饮茶,是绝处逢生。你不能自己活过来,他就任你死。小小茶杯,可以斩人头颅。
其中有她的佛门经历,慈悲的和尚,犀利的禅语。她剖开禅门茶的神秘,令我们目睹了她的求索,原来杯中茶,竟其深如海。
此书的最后一段话为“在遵循了扎实、严酷的方法之后,耍大刀的庖丁、高冲低斟的茶人、知音的琴师、不动笔的画家、百步穿杨的弓箭手、乃至无所不在的佛陀,他们写就了同一部茶经,那才是无法无天、无垢无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三昧化境!”
一部谈茶的书,竟可如此壮丽。
品茶读书,可见程然的刀光。